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于19世纪上半叶创立的"社会学",清末随"西学东渐"而进入我国,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也在中国大地扎根,一改数千年来以"混沌"为主要特征的文人思维。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百余年,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几度盛衰,近年重现青茏。这期间,费孝通先生无疑是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学者。费老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领域,其地位和价值,无异于孔德在世界社会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价值。如果说孔德和涂尔干开创了世界实证主义社会学第一次理论高峰,齐美尔和韦伯使人文主义社会学传统达到第一次巅峰,那么,费孝通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以来最早并运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社会问题、又以人文主义精神经世致用的学术大家之一,其思想、其成就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1935年夏天,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费孝通和新婚妻子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社会学做为独立的那年冬天在深山中遭遇不幸,王同惠女士未获生回,费孝通也负重伤,在广州医院养病直至次年春天。这期间,他整理亡妻遗稿,写成了《花蓝瑶社会组织》。夏天时,费孝通回到自己家乡调查了一个村子,秋天到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期间整理材料,写成《江村经济》(Peasant Life in 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此书是费孝通的博士论文,其导师英国杰出人类学者布·马林诺斯基亲自作序,写道:"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事实证明,马林诺斯基的预言,正是这本书在学术史上的真实定位。《江村经济》于1939年在英国出版,之后的几十年间多次再版重印, 由于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学者和国外对中国感兴趣的社会学者的必读书。《江村经济》奠定了费孝通在社会学领域的地位,也为西方社会学中国化做出重大的突破。 1938年,费孝通回国执教,继续以实证主义方法论推进社区研究。战乱之时,他仍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陆续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颇具影响力的名作。。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国,许多学科,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已达到和国际学术界对话的水平。新政权建立后,费孝通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激情踊跃地想在学术上大展身手。但因人所共知的原因,到1953 年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学在中国大陆上彻底消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社会学科相继恢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也于1980年1月18日成立,这是中国社会学恢复以后成立的最早的社会学研究所。年届古稀的费老出任第一任所长,受命重建社会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多少还可以向国外去搬,而社会科学必须从自己土里长出来。这门科学在中国还得从头做起,加上那么多历史包袱,绝对不是呼之即来的。"(《从实求知录》)他还积极参与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社会学系和研究所的创立,并主持编写社会学科教材,同时继续开展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极具实用价值的调查报告。担起重建中国社会学的重任。原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认为,"费老从将近70岁受命组建社会学所起,领导中国社会学迅速崛起,光荣地完成了在中国恢复和重建社会学的伟大任务。费老的历史功绩,使任何一位中国社会学家难以望其项背。" 二十年殚精竭虑,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本土社会学已初具雏形,一批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活跃在各个分支领域。 1999年至2003年间,群言出版社曾先后出版《费孝通文集》十六卷,费老亲自审定了全部文稿,并在文集的前十卷出版时撰写《文集前言》,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写作过程作了扼要说明。2005年,费老故去,学界痛失泰斗。最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在《费孝通文集》基础上,增收书信、诗词和部分散失的文章,并校正原文集个别纰漏之处,推出七百万余言的《费孝通全集》,将费老一生的学术研究,以及从实求知的宝贵思想遗产完整地保留下来。当是学界幸事,相信当前及今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才俊和莘莘学子,都会由衷欣慰。 (作者:徐平,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