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廖名春:国学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传播层面 主持人语 作为国学研究领域的两位大师,任继愈和季羡林先生的驾鹤西去,对于国学研究和国学传承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损失;而近些年“国学热”表象掩盖下的国学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表明了以恰当的态度和方法继承和弘扬国学的必要。那么,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国学研究?如何正确地传承国学?今天的“观点新闻”刊发三位专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今天,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廖名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当前的国学研究现状表示忧虑,他说,目前的国学研究更多地停留在传播层面,而真正的学术研究少之又少,这极不利于国学学术研究的推进。 近年来,“国学热”热度不减,专家讲国学,全民学国学——国学成为一股席卷全国的文化浪潮。然而,廖名春认为,目前的国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在学术界,很多人的研究还仅局限于介绍学术经典、重复前人成果的阶段。无论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还是从思想研究的角度,真正的学术推进还远远不够。 廖名春认为,学界缺少推进性成果的原因在于研究方法上的缺失。他说,现在很多人不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在没有足够学术积累的情况下对学术问题泛泛而谈,信口开河;而有些人则问题意识不强,对于前人所做的研究没有足够了解——哪些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前人遗留下来尚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学者没有掌握,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在重复前人的工作,而没有创造性的成果问世。 廖名春说,国学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传播层面,国学研究者应静下心来,踏实为学,将国学研究推向深入。 本报记者 柳霞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国学教育尚需认真探索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应该看到,目前开展的国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当前的国学教育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黄朴民认为,目前国学教育面临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一是师资缺乏足够的知识准备。现今从事国学教育的老师都是在文史哲分科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其知识构成和学术素养不免狭而不博、专而不通,尚难以很好地满足开展国学教育的特殊需要。二是在国家正式教学体制里,国学还没有成为正式的一级学科或者学科门类。由于缺乏制度上的必要保证,导致国学教育的生存、普及、推进、发展乃至繁荣面临诸多问题。三是我们在跟西方学界对话方面还难以找到话题的结合点,西方学科体系中一般只有历史、文学、哲学等等,而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国学,这就使得在中西学术交流过程中缺乏坚实的平台。 基于此种现状,黄朴民“对症下药”:推进国学教育,一要打破传统的文史哲分科体系,为国学教育提供良好师资;二要将国学设置为正式的一级学科或者学科门类,从制度上保证国学教育的深入推进;三要引入“大国学”概念,开展边疆舆地学、甲骨、简帛等内容的教学。 “国学网”创始人尹小林:警惕网络对国学知识的误传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近日,国学网创始人、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主任尹小林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让他倍感费解的词语——悬钟长坚。这是一篇介绍苏东坡书法的网络文章中出现的词语。经过反复比对和推测,尹小林认为,该词应为“悬针长竖”的误写。但是通过常用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进行检索,网络上只有被反复误传的“悬钟长坚”而无正解。对此,尹小林不无忧虑地向记者表示,诸如此类情况,在网络上可以说屡见不鲜,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迅速与便捷的同时,应警惕网络对于国学知识的误传。 网络不同于出版机构,没有一个相应的内容质量监管部门,尹小林认为这是造成网络对国学知识误传的重要原因。而缺乏质量监控,往往会导致两种极为糟糕的状况:一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出来的误用字词可能比正确的还多;二是如果第一位传播者所传播的知识是错误的,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一直被沿用下去。 “对于被网络误传知识的甄别,网民自身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尹小林提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有赖于国学的网络内容提供者具备相应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国学修养;二是网络传播者应增强责任心,不经检验不轻易传播错误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