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交流,更使现代人具有了这一时代的使命感,但西方艺术思潮、现代艺术的引进,是为了补充、发展民族文化艺术,而不是取代与嫁接改造。日本上个世纪出现了前卫的艺术探索,中国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也出现了。我们不反对探索,而且是鼓励,但前提是,我们不能用现代意识、现代精神取代古典艺术精神,更不能西化,西化以后的东西,丧失了自己民族特性,那么它还靠什么走向世界,赢得世人的尊重? 第三个属性,中国书法是一门高雅艺术。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传统书法凝聚、荟萃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汉以后,书法作品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无论是颜柳欧赵,还是苏黄米蔡,皆为时代精英。而且中国书法的书写内容也决定了只有知识阶层才能掌握。可以想象,在无数文化精英的千锤百炼下,中国渊深博大的传统思想与富有古典美艺术精神已渗透到书法的每一个点画与结构之中。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传统书法的完成者都是接受过文化教化的人,而像绘画、建筑与雕塑则不一定都是如此。 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加上数码已完全脱离了汉字书写这一基本上的社会应用范畴,书法已从贵族文人的书斋走向大众,这是个好事。普通的大众在古代可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现在不同了。书法走向大众,并不是降低了门槛,而是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大众的审美层次,有高雅与低俗之分,如何保持传统书法的“雅化”又成为一个课题。 漫长的传统社会里,“雅文化”与“俗文化”(或称“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一直呈现着对立互补的态势。但“雅”是主体,“俗”是补充,“雅文化”一直引导者“俗文化”,“俗文化”进而不断地丰富着“雅文化”的内涵。传统书法艺术也就是这一不断调整、汲取的过程中向前发展。在如何对待民间这些粗朴的艺术品时,清代书家是用文人的审美,借鉴新的文字材料,加以提炼加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尝试给我们的启迪是,传世古代书法遗迹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书法创作的过程,有无高雅的文化品位。没有“文化”的支撑,则可能流于简单的模仿与抄袭,就谈不上创造。 三境———成功书法家必须具备三种境界 刚才谈到的是中国书法的三个属性。为了保持这三个特性的纯粹性,我以为一名成功的书法家要具备以下“三境”。 第一境界是“工”。“工”即是功夫之谓。前人云“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见徐浩《论书》)讲的是“工”;东坡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讲的也是“工”。古人治艺,专心致志,用志不移,技通于道,乃能深入堂奥。 书法艺术创作无捷径可走,非得“书穷而后工”。古代的书家,自幼习书,工力深厚,自不待言,这是现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但现代人也有古人所不能超越的地方。即现代书家习书之初,更往往具有了很明确的艺术创作的目的性,这尽管不排除功利的诱惑,但现代书家在“工”上,也并非常人所说的那样,与古人差之千里。古人习作,多出于使用之需,在艺术创造上,未必过多投入,现代人从书写的数量上比古人少了,但“精确度”高了。古代是书写实用在先,艺术创作思维在后,今人则反之。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现代人平时不用毛笔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