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传统医学心情养生与现代人心理保健理念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人们对心理养生的重视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这之前却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孕育过程。传统医学心理养生主脉发自于中医学,而其孕育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支脉向其他学科渗透,吸收中国历代文化的养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心理学对它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心理养生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医学心理养生观也日益深入人心。
    1.“养身必先养心”是最基本的养生观
    心正才能身正,心理不健康,必然会导致躯体的不健康。养身必先养心,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养生观。
    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对中医心理养生就有较精辟的论述。古人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具体地说,养心要做到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从此以后,历代医家皆重视心理养生这一基本观点,且散见于历朝历代的心理养生方法不计其数,至今也在不断地指导着人们的医疗实践。
    2.“形神合一”是心理养生形成的基础
    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在人体指的是形质及由形质构成的形体与生命机能活动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这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即“形神合一”。这与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即“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的形神相互依存关系。中医心理观认为,人的形体与心理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的心理现象对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生理机能有依赖关系,此即“神本于形”;同时,中医学也极重视心理现象对人体的反作用,此即“神为形之主”。
    “形神合一”不但认识到形与神的对立,而且主张形神一体、密切联系。形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着神的产生与存在,而神对形具有反作用,这一认识,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身心关系”。
    3.心理疗法是心理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在注重心理养生的同时,同样注重心理疗法。中医心理疗法是心理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五至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如《黄帝内经》中说:  “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视由而已。”视由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心理治疗。
    事实上,历代医家都十分推崇心理疗法,并加以发展。曾经有医家云:“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 “古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致有病。”说明心理治疗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心理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心理养生是防止各种疾病发生的基础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
    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具有重要价值。
    情志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研究表明,悲痛、绝望、困惑、内疚等情绪可严重干扰人体免癌功能,引起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而长期过分压抑,处于厌世等忧郁心境以及性格内向的人,不仅使胃蠕动和消化化液分泌受到抑制,引起食欲减退,而且其患癌症的发病率也会增高。长期惊恐可导致肾上腺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久之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
    可见,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医学倡导的心理养生,是防止各种疾病发生的基础,领会中医的心理养生观,对于促进健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转自 王水龙《智慧养生 心理保健与疾病康复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