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所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是为“蜀锦”,蜀地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着“蚕丛之国”的美誉,蜀锦因而得名。锦以“织彩为文”而成为彩色提花丝织品中最为精致绚丽的珍品,制作时工艺复杂,《释名》中便有记载:“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由此可见锦之珍贵。蜀锦兴宇春秋战国盛于汉唐,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中历史最悠久、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锦缎。 蜀锦的起源大约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更早一些的时候,这时候的商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条被称为“蜀身毒道”的道路将蜀锦与其他货物运送出中原大陆,这条道路由于以商贸丝绸而著称,因此也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战国后期的蜀地成都南隅曾设“锦官”,专门负责督造蜀锦。这时候的蜀锦纹样从西周时的简约古朴发展称为了形态多变的几何纹样、花草纹样、蟠龙凤纹样等,多以几何图案为骨架,设置巧妙而搭配得井然有序。 到了秦汉两朝,蜀地成都俨然已经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丝绸生产地。丝织技术不断的发展,在西北“丝绸之路”形成后,蜀锦通过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送往更遥远的西域等地。进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有“锦官”专门管制织锦产业,使蜀锦发展更加迅速,同时蜀锦制造的技艺也被传授予各地百姓,将这一技艺发散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图案风俗。这时候的蜀锦纹样流光溢彩,与先秦时期大有不同,以云纹、动物纹等为主要纹样,乍看之下,云纹浮动,栩栩如生。 时至隋唐,因唐有贞观之治以及开元之治,国家富裕,这时候的蜀锦无论在生产规模抑或是制作的工艺都进入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所制蜀锦质量精美绝伦。这样的盛况一直延续到了五代十国,由于织锦业的发达,蜀锦的品种也日益增加。这时的蜀锦光彩逼人,绮丽多姿,其中团窠与折枝的花样最为风行,前者结合了波斯文化、以团窠为基础,外环珠纹围绕,寓意吉祥兴旺;后者以花鸟团花为主体,是为开元年间益州司马皇甫所创,后人将其称为“唐花”。 步入宋元后,蜀地成都设立“成都府锦院”,以生产上贡皇室以及贸易所用的锦缎,品种繁多,但由于南宋后期政治经济中心南迁,导致蜀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至于元朝,更是大不如前。但宋元两朝的蜀锦也并非没有亮点的,宋朝蜀锦以冰纨绮绣冠天下,继承了唐朝繁茂色妍的风格,在此之上有了更多的创新,突破了唐朝对称纹样与团窠放射式纹样的固定格式,发展了写生纹样的图案。另外又采用了旋转、重叠、团叠、拼合等方式在几何骨架上创作了多种不同形态各异的团纹,达到了一种新式的艺术风格。而在元朝更是尝试了使用细腻如发丝的金线织锦,光彩夺目。 明朝之后,大伤元气的蜀锦开始恢复发展,但由于在明末清初时蜀地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战乱,蜀锦几乎完全覆灭。到了清初时期,蜀锦的花样仅剩下天孙锦一种,直到康熙帝的时候,当时逃亡在外或被掳走的织锦艺人才陆续回归成都,逐渐恢复了蜀锦当年的辉煌。咸丰元年,清政府将“织造府”迁入成都,变相的促进了蜀锦的发展,后来清政府有废黜了对民间穿着绸缎与穿着玄黄色的禁令,一时间团花麻瓜与锦缎鞋帽在民间迅速风行。明清两朝的蜀锦依旧继承唐朝的纹样,如卷草、散花等,并且以这些为基础创造出了更多著名纹样如百子图锦、太子绵羊锦等,特别是清末时,蜀锦技艺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精湛地步,“晚清三绝”即是诞生于此,丰富的色相、多彩的叠晕技术使蜀锦更是雍容富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大量洋货进入国内市场,传统工艺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压,蜀锦也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到解放前夕,蜀锦已呈现萧条。在1951年后,蜀锦在政府的扶持下曾经有过一度辉煌,也创作出了大量经典纹样,可后来由于文革,蜀锦的传统纹样再次受到打压而被迫停止生产。改革开放后,蜀锦再次得到了转机,不仅推陈出新并且复原了清朝的竹木提花蜀锦机并成功的试制出了不少古代的纹样,可惜好景不长,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手工织机逐渐地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传统蜀锦工艺衰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