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医道药 >

学道医懂了阴阳,方才言入门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阴阳学派认为世界的生成过程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交感万物化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起初是一个大混沌,混沌分而为阴阳,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就是说阴气与阳气本是一气,这一气中轻灵的部分上升而为天,重浊的部分下降而成形为地。这就产生了两极,一个是极阳的天,一个是极阴的地。如果只是一分为二则天地间只有一个属阳的象和一个属阴的象,不会有任何的生机,也就不会有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只有“二生为三”之后才有“三生万物”,这个二生为三就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这便是阴阳二气的交感,在这个交感过程中产生了万事万物。如果要继续理解阴阳,还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忘掉教科书所教的阴阳的定义,阴阳并非哲学中定义的矛盾,也并非热水属阳、冷水属阴的刻板二分法,阴阳本是天地之道。放下以前的认知之后,我们继续沿着古人的思路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缤纷美丽,究其本质为三生万物的结果,即阳气下降与阴气上升的过程中阴阳二气相互交织而呈现的各种景象,《道德经》言“万物负阴而抱阳”,世间的万物产生的机理都是阴阳气的交感,只是因各物中阴阳气的多少不同而呈现出大千世界。在这个大千世界中,阳气最多几乎没有阴气的就是天,阴气最多几乎没有阳气的就是地。同时,“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凡是阳气多的事物都会有像天一样清灵的特点,凡是阴气多的事物都会有像地一样重浊的特点。
    世上的事物我们都可以通过其外部表象来推测出阴阳气的多少,比如同样是动物,鹿与乌龟相比鹿体内的阳气多,而龟体内阴气多;鹿角为鹿之精华,阳气多,龟板为龟之精华,阴气多。一株植物,枝叶中所含的阳气偏多,而树根中所含的阴气偏多。如果学习宋代的程朱理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格物致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放下自己的心来感受世界万物的阴阳属性,准确地觉察到物体的阴阳气有多少。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正常状态下是阴阳匀平的,男人会稍微偏阳盛一些,女人会稍微偏阴盛一些。人之所以会感觉不舒服是因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去平衡而出现各种症状,就会得病,医生治疗的目的就是用各种方法帮助病人恢复阴阳平衡状态。
    阴阳学说在历史上同样也在指导着古人修心养性。如果一心不动,则是石头、枯木,人活着就会动心。如何动心而不偏离阴阳匀平则是古人一直在探索的。因七情内伤亦可致病,保持心静平和相对来说就很重要了。保持心不死,但仍内心宁静平和,这是大多数人经历世事变迁后最终追求的心境。心若外求,即是追求通过获得或控制某一外在事物或实现某一结果而达到内心平和,不论设定的目标多么难以实现,最终只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内心的平和,而不是永久的平和。
    
    现在大部分人都执迷于外界条件满足之后的内心平和,但在这些条件都实现后就真的平和了吗?在得到想要之物的一瞬间或许你会很平静,很放松。但这种平和维持不了多久就会又坠入下一个欲望中。这些无休止的欲望“轮回”,使内心总得不到安宁,疾病便会产生。中国古人发现了跳出“轮回”的方法,那就是内求,就是时时刻刻守护自己的心,让心保持在“恬淡虚无”的状态。
    《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为医生修身养性的核心,如果每个中医都能以修心为第一,时刻守护自己的内心,那就可以使内心时时处于淡淡的甜美,自己不执着于身外的名利诱惑。保持这种心境学习经典和看病,第一自己可以健康快乐,第二可以救贫贱之厄,第三可以疗君亲之疾,这是张仲景写在《伤寒论•序》中的内容,是张仲景教学中的第一堂课,可惜大部分人对此并不重视。作为医生首先要正身,然后才能去纠正别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我们只要保持恬淡虚无的心去学习经典,经典智慧亦很容易被我们体会,这样自会看病效如神,其余名利之事自会有老天打理好,不需我们过分操心。
    《内经》作者所向往的大同世界是人人“美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古代不同服装代表不同职业与地位,在大同世界里,每个人都非常享受自己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内心甜美,享受不同国度的欢乐,守住自己甜美的内心,不去与别人攀比。我个人认为只有中国古人所提倡的大同世界可以实现,因为其他人所创想的大同世界都是依赖于外在条件或外在制度的实现,而中国古人却看到了世界不和谐的根源非外在,而是内心,每个人内心都不安宁,无论外在条件如何都不会和谐。所谓大同世界,其实就是每一个人内心达到了和谐甜美,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并辅以相应制度保障的社会。
    阴阳学说亦可用于处世之道中,即谨守中道。这里所言之“中道”并非是做好好先生,这里的“中”也非指二分之一的位置,而是说无论做任何事都不可偏离该事物的中道,而这个中道往往是由该行业的得道祖师根据行业特点总结出来的。以医生为例,医之中道就是安安心心给病人解除病痛,在看病过程中只做医生该做的,不可以向病人谈论鬼神,不可以与病人做各种商业交易,不可以向病人出售与治病无关的任何物品。鬼神是巫师走的道,卖东西是商人走的道,医生就要守住自己看病救人的中道,不可偏离。只有做事不偏离中道,我们的心才能不偏离恬淡。
    (本文转载自“360doc图书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