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不言之教》:德悟青城师心滢,勤修苦劳赴上清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王至炁 参加讨论

    文/王至炁
    古谚有“天从人愿”,是说人立正念于心头,必会获得苍天的感应。似乎这种说法过于唯心,但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偶然、必然还是巧合,有时也很难讲得清楚。1956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这一年,对年近而立的傅圆天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因为他刚动了走出深山茅棚的“世外桃源”,以自己特殊身份去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尽一份应尽责任的念头,几天后出山办事就巧遇到灌县统战部的两位干部。他们请傅圆天到县委办公室后说,有许多老干部在考察青城山时,都问及山中道教宫观文化的保护和道教界宗教信仰方面的情况。所以灌县政府决定将四散的道教徒再请回山来住观修持。统战部领导说:“我们都知道你的情况,如愿意的话,县委县政府很欢迎你上青城山住观。”
    
    青城山常道观(资料图)
    统战部领导的话使傅圆天很感动,精神为之一振。这不但可以多为社会做些实际的工作,还是自己学习和深化道学极好的机会,因为在黄龙观驻修时他知道青城山道观中住着一位名叫易心莹的高道大隐,唯道是从的傅圆天早就渴望拜见奉教。他很高兴地表示:“近日稍作安排后,即去青城山天师洞报到。”傅圆天感激政府的关怀爱护,亦仰慕易心莹大师的人品和深渊道学,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经营了近六年的“世外桃源”——老虎窝的一切,欣然赴青城山常道观(俗称天师洞),同期赴山驻修的道士有四十余位。
    
    青城山与都江堰(图源:《不言之教》)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又称赤城山,位于四川省灌县(现称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距成都市68公里。山中有道观十余座,以常道观天师洞为中心,青山巍巍,树木森森,碧波绿云,泉溪淙淙,真所谓“青城天下幽”。据传青城山乃“神仙都会”之处,上承昆仑神山墉城仙术,黄帝封神五岳丈人于此。因而青城山位列道教十大洞天之五洞天,称宝仙九室之洞天。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名山,古今仙圣不绝,近代山中又接连有高道住持全山道观事务,建国后住持统摄全山道观的就是易心莹大师。
    
    1956年中道协筹备委员会成立,易心莹大师(前排右二)(图源:《不言之教》)
    易心莹,俗名良德,宇宗乾,道号理伦,是一位信教奉道的道教学者,全国道教徒仰慕的大师级高道,傅圆天早就期慕有机遇列其座下而闻道。当时赴山的四十余位道士被分散到山中十余座道观中,去管理和修持。傅圆天确实缘分很好,他心想事成,如愿以偿,很顺利地被留在易心莹大师驻修的常道观天师洞中。易心莹亦爱傅圆天朴实诚恳,年轻肯学。尤赏识其奉道虔诚专一的精神,赞叹:“此子确实乃载道之器!”故对其不仅有问必答,还对其学道修持中所遇到的难题障碍主动训导教诲,这使傅圆天在道学上精进更快。傅圆天至今还说:“易心莹大师虽然不是我的师父,但是他将我当做学生,教诲我,培养我,我在心灵深处将他当作先生,他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易心莹在人格上也是值得后人学习仿效的榜样,傅圆天说:“易心莹大师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没有私心”,他举例说:“当时省委每月都给易心莹大师发‘工资’(实际是生活津贴或称民政补贴),他都积累起来不随便动用,而到年终时,他将这些钱平均分给所有的道众。他平时也从不特殊吃什么好的食品,如吃一些好的特殊食品时,所有的道众必须都能分到,而且分得平均。他的所作所为,使我至今受益匪浅。”
    
    傅圆天大师和肖明孝当家在上清宫与信众合影(图源:《不言之教》)
    1962年青城山上清宫无人管理,易心莹大师见傅圆天老成稳重,工作踏实,遂委托他前往。到上清宫当家后,傅圆天响应政府鼓励道教界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除了接待好登山游人,就组织道众在山上开展植树、种茶、垦荒种庄稼,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他的优势,他不仅勤劳,事事带头苦干,而且办法多,点子好,所以在道众中很有威信。后来青城山成立道教生产大队,大家都说傅圆天做事肯负责,公正无私,头脑又肯想问题,所以一致选他当副大队长兼会计。白天干农活,夜晚理账目,既要按传统照顾好老年道长,又要帮助和教育青年道众,还要管理安排好上清宫的庙务,事情确实很多,但他任劳任怨,辛勤努力。
    (编辑:正澜)
    本文为王至炁授权腾讯道学编辑发布,文/王至炁。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