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伦 南宗道教与影视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第一章,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三清道祖大典(资料图) 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提及道教,部分会想当然的同修炼成仙、封建迷信等联系在一起,关于道教的真正内在含义与指向则知之甚少,不甚明了。可以说,道教在中国发展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比如古代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色彩,都有它的影子。因此,作为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既具备了出世的一面,又兼具入世的一面,“出世”与“入世”并重,但目前对它的理解与定位的偏差,多少让道教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略显尴尬。而南宗道教充分继承了中国原始宗教、商周古代宗教、战国黄老道的传承,承袭了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道统,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那么,它的传承与发展在现阶段,似乎更加需要一个易于接受与呈现的方式及平台,以便于为更多的人接受与熟知,甚至受其影响。 众所周知,在影视选择如此多样化的今天,观众已经拥有足够的观影经验,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迭,影视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和功能已经变得和过去不一样,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换着新的传播路径,如抛开传统媒介的网络传播正在大行其道,它的传播速度今非昔比。正因为如此,南宗道教在现有发展阶段的基础上,需通过视听语言将它所蕴含的义理、戒律、仪轨以及种种修持方式,予以艺术化呈现,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变通及迫切需要。无论是跟佛教有关的“少林寺”,还是和儒学有关的“孔子”,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荧幕上传递着各自的价值观,那么,有关南宗道教的影视剧与人物,无疑需要新的书写和展现。 如何打造与南宗道教相关的影视作品 纵观中国目前影视剧市场,风起云涌,所谓的IP热度居高不下,网络自制剧持续发力,在推崇个性化的表达基础上,影视剧依然有着权威影响力和社会效应。南宗道教既要坚持传统与守护,又要于多维度创新,打造和南宗道教有关的口碑良好的收视作品,发展自己的IP,以便于未来在影视、话剧、自媒体等多路径上持续前行,也即通过对南宗道教有关的IP的多元化开发、多渠道推广,将其价值最大化发挥。 张伯端(资料图) 事实上,作为南宗道教,它有着自己丰富的“典型人物”——五祖,即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而南宗实际创始人是白玉蟾,在他的影响下才使其南宗道法发扬光大。纵观白玉蟾的一生,他生于海南,一生云游四海,晚年复归于海南,于定安文笔峰隐居修行。白玉蟾有多方面才华,能诗善赋,工书擅画。常乘酒兴即席挥毫,所作篆书、隶书、草书,所画人物、梅竹,技法高超,对后代书画(特别是草书)颇有影响。作为这样一个别具一格,甚至狂放不羁的人物,有着极多可供塑造的特质与发掘潜力,完全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进行书写与再加工,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在观影的过程中,既了解白玉蟾其人,又领悟了南宗道教的内涵。 尽管现在的影视剧乱象频生,在市场急速扩张中,许多从业人员急功近利,但围绕好故事、好人物的创作内核永远不会改变,影视剧依然需要精耕细作,需要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重新解构,在尊重大历史的前提下,篡改小历史。没有观众会拒绝良好的剧本、精良的制作。因此,南宗道教在发展影视剧方面要摒弃掉胡编乱造,打造真正属于南宗道教的精品剧目。在定位精准,考虑面向何种受众群体的规划里,进行细化,只有这样,收视集群效应才会进一步凸显,也即进一步推动了南宗道教的发扬与宣传。 无论如何,优质的影视剧最终还是要落在故事、人物、审美、情感这些打动人的根本要素之上,回归传统、回归本真、回归自我、回归内心,这也许才是南宗道教一贯坚持的原则。(编辑:忆慈) 本文源自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阿伦。如喜欢本文欢迎转载,但请务必请注明作者与文章出处。 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