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罗浮山道教五大观之一——酥醪观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国道教 余信昌 参加讨论

    酥醪观是罗浮山道教五大观之一,处于罗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远离尘嚣素有“世外桃源”美誉。
    
    酥醪观(资料图 图源网络)
    酥醪观的历史
    酥醪观原为东晋时葛洪创建的北庵。相传安其生会神女觞于玄邱,共谈玄机,酣玄碧之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酥醪观由此得名。
    又有传说,吕洞宾时来与赤松云游于此,所以亦称“神仙古洞”。因酥醪观前临荷沼,后倚青山,两旁亦有山(凡三面环山)中有开阔地,前有路入,即名为洞,故又名“酥醪洞天。”
    宋以后,酥醪观屡兴屡废。清朝雍正五年,住持柯善智重修酥醪观。观正殿墙上有《重修酥醪观碑铭》、《重修酥醪观碑记》、《酥醪观林园种梅书》、奉宪严禁碑等碑文。
    龙门派第十七代传人陈铭珪“中年感异兆,学道于罗浮酥醪观中”,入道后得派名教友。之后修复酥醪观和建梅花仙院,并任酥醪观住持,自称“酥醪洞主”。
    清朝黄培芳游酥醪题咏:“林峦三面合,仙观隐烟萝,与世渐相隔,入山深若何。苍松含籁远,古桂得香多。欲问长生诀,与芝独寤歌。”
    继冲虚、九天两观重修告竣后,香港道联会慈善主任邓国材又出资并协助重修酥醪观。重修后的酥醪观现已全面开放。
    酥醪观概况
    观的总面积约2700平方米。酥醪观两侧,左有台,右有亭,十分壮观。
    观门石刻匾“酥醪观”是香山(今中山)鲍俊书。观门楹联是:“仙踪何处招寻争传酣醉奇缘已归东海;尘世凡人看破安得超凡上士同住北庵。”
    
    殿内供奉的,中为雷祖,左边为吕纯阳仙师,右边为葛洪仙师。(资料图 图源网络)
    殿内供奉的,中为雷祖,左边为吕纯阳仙师,右边为葛洪仙师,正殿向天井伸出,筑有高8尺,长5米半,宽4米半的亭台,是住持训示徒众及打醮传经之所。台柱刻楹联云:“瑞霭朝腾看一缕氤氲化作三峰云气;丹光夜发向九霄照灼上连北斗星芸。”亭台旁左右各有古茶树。正殿左侧蓬莱阁楹联云:“出月入日是悟道;寸田尺宅可治生。”
    观内厢房门口楹联云:“库饶碧酿泉成酒;房贮黄粱米是珠。”观内存有清代“聚宝炉”、“花盆”,蒋介石、陈济棠、蔡廷锴睡过的混元古床。四周遍植松林,碧绿无际,回云翳目,白日生寒。
    门前有莲池(现莲池已改为农田),每当夏日,荷叶田田,莲花亭亭玉立,清香扑鼻;望日前后,如或晴空一片,则圆月当空,莲池一泓朗澈,前人曾有“孤月出波圆”之句。置身其间,如临仙景,正是“老树庭前忘岁月,好山云外隔仙凡。”
    浮山第一楼
    穿过回廊,一小楼曲栏花窗,独擅幽胜,原为道士江瀛涛所筑,清代中山县人黄子实(培芳)题匾曰“浮山第一楼”,两旁有“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他忙”的楹联。
    清朝番禺人张维屏六十六岁游酥醪观,在罗浮山第一楼题璧“一酌酥醪骨欲仙,楼高览尽洞中天。心飞海日三神上,身在蓬莱左股边。桂父叩门谈服食,麻姑招手话桑田。拍肩又被洪崖笑,我堕尘寰六六年”。
    黄培芳题酥醪观小楼云:“罗山踏遍少楼台,洞入酥醪杰构开。万壑烟云浮槛出,半天松竹拂窗来。稚川此地曾高卧,神女何年更举杯? 我且置身高百尺,凭栏清啸动林隈。”
    驻鹤亭
    酥醪观后山,沿着小山路拾阶而上,有一座四角凉亭,亭额上书“驻鹤亭”。亭之楹联云:“且驻云中鹤,方为世外人。”
    
    驻鹤亭(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国民政府成立后,陈济棠任农林部长时,曾来到罗浮山。话说,罗浮山幽深寂静,陈济棠游览时心旷神怡,此时一群白鹤在天空翩翩而过,还在山间徘徊,后来竟飞落在离陈济棠不远处的一株古松上。
    过了一个时辰,白鹤一声长鸣,才冲天而去。酥醪观老住持对陈济棠说:“先生与此仙鹤真有缘分。”陈济堂也有感于此,就对老住持说:“我就在此建一亭以作纪念吧!”于是,就有了“驻鹤亭”。
    南粤第一瀑布
    在驻鹤亭可遥望到溪水从20米宽、100米高的崖顶直泻而下,腾飞三级陡坡,直奔龙潭的白水门瀑布。
    它跌宕千尺,声响如雷,大有“飞泉直下三千尺,十里吹来毛骨寒”之感,被称南粤第一瀑布。登高远眺,但见群山环抱,村落参差,阡陌纵横,炊烟缕缕,鸡鸣犬吠,归樵憩肩,牛群饮流,田园风光,不啻世外桃源。
    斗台轶事
    观右侧半山脚古松下,有高2米,长4米之巨石。诗人墨客与道人谈玄于此,常以佳酿作茶,夜观星象,名曰斗台。
    清朝张维屏夜宿酥醪观。登斗台赋诗云:“仙人亦酒人,酒后善游戏。至今酥醪洞,风露皆酒气。我来吸空香,未饮意先醉。诸天绿蒙蒙,仰见星斗翠。”
    清代文人江海涛,见游客友人张南山,感古松之苍劲,仙鹤栖留,于是虔诚下拜,乃书“南山拜松处”,“于浮山斗台和”江海涛题,住持江瀛涛刻之于斗台之下。其下还有南海谢里甫(荣生)所题刻的“群玉”两个遒劲大字。再下有一口传为仙人所开,饮之延年益寿之“酿泉”,泉上有引人遐思的石刻“趣”字。
    鹤冢与鹤笑亭
    距斗台数步有一条长2米、高1.5米的石块,刻有“鹤冢”、“清朝嘉庆丙子年惠阳人汤雨生”。传说汤雨生游浮山时,见猎人射伤一只白鹤,他慈悲为怀,不忍伤生,解囊将鹤买来细心养护,可惜三日之后,终不治而死。
    汤雨生就用竹箨裹鹤,以花瓣堆衬葬于古松之下,于是斗台旁又多了一个鹤冢。当夜汤雨生梦见穿白色羽毛服的老人来答谢。汤又建了一座“鹤笑亭”以纪其事。
    酿泉与逍遥台
    斗台下面,甘泉喷涌,澄澈甜美,酥醪观道士和附近山民,汲以酿酒,泉香而酒洌(泉水具有香味,酒色也很纯净)。酥醪观主还采摘观前的银桂花和丹桂花酿酒,花香朴鼻。每逢参访的远方道友及诗人墨客,均以桂花酒飨之。泉旁石上刻有“酿泉”二字。
    
    酿泉(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酿泉前百步,有石块垒筑的面积约80平方米的高台,刻有“逍遥台”三字。台对面山坡有松荫亭,圆镜道人书匾。亭高5米,内悬《松荫亭记》石碑匾。《记》云:“松为罗浮冠,人寿如乔松,予以颜以荫,可因以为额。考得斯亭以畅天机,涤尘抱垂荫于无穷。”
    小蓬莱与茶山瀑,在古观西南四公里,有洗心泉、绿屏嶂、观洗瀑。这里涧壑争流,高林竦密,四面松林环抱,后环大嶂,翠竹千竿,农屋数十,构成山村小景。蓬莱住址在半山腰。
    黄仙古洞与恐涛
    在蓬莱南两座山后,因葛洪之徒常游于此而得名,王明楷书“黄仙古洞”牌坊,石刻“古蓬莱”。
    在其旁,洞中有溪水自10余米凹处飞泻而下,壁刻“恐涛。”这瀑高数丈,甚是壮观,周围环境幽静,凡尘不到,粉泉飞洒,如珍珠迸溅,又作风雨之声,上荫嘉木,下汇清潭,石壁上刻有“飞清”、“沁心”、“云淙”等字,为清代中山县黄培芳、番禺县潘正亨所题留。坐潭畔石上,见流泉不断,飞瀑撒开如银花点点,又一佳景也。
    梅陇石洞
    酥醪观一位女道姑曾捐募植梅千株于此。红白相间,有似锦缎,若逢春雨,花落片片,沿溪而下,香气横溢;徜徉花丛,清香扑鼻,胸襟顿爽;有时梅开二度,道人与香客,喜悦若狂,附近山民,争相传告,游人络绎不绝。
    拔云寺址
    在于山巅,早已荒废,故址原有满山杜鹃花,因山高风大而不能长高,以之作盆栽,堪称妙品。清初屈大均以诗描述云:“浮山顶上花万千,一峰花独多杜鹃,色兼蓝紫与黄者,绝少殷红猩血鲜。”
    忘机石
    在离酥醪观8里的白水门下,有一巨石,上刻“忘机石”,明朝时,杨应琚、吴子建等人,由酥醪观道士柯善智引路,寻此佳境,游玩一天,日暮始归。道人请为石题名。杨说:遊人坐此石,可以忘机。遂取名“忘机石”。
    七姐潭
    自忘机石沿溪而下约一公里,溪中有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碧绿深潭,名“七姐潭”,旁有黎应钟题“银泉”石刻。传说七位仙姐,每逢七月初七下凡,在潭中嬉水沐浴。取即日之潭水,经久不变,还可治病。
    
    七姐潭(资料图 图源网络)
    煮石处
    在道观南山溪中,沿西流水下行,有一灶型涡石。因急流从上旋转而下,顺地势奔湍冲激形成,相传是仙人煎琼炼液的大锅。灶额有清代大司马杨佩之题“煮石处”石刻三字。石刻旁有诗云:“朝吴暮粤,水天一色。长啸归来,山青水白。”无下款。相传是黄也人留下仙迹。
    凝碧潭
    在石灶下,急流从灶口涌出。渐趋和缓,水潴入潭,泓然如镜。临潭顾映,毛发可鉴。潭约100平方米,潭旁有鹤城杨应碧题刻的“凝碧潭”。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水深而碧绿,可以澄心濯魄。明代黄乔松曾赋诗云:“激石开三岛,奔流汇一泉。迢遥喷空出,飞落碧潭边。”
    下铁桥
    酥醪坳路旁有石刻“下铁桥”三字。酥醪坳旁有“分霞岭”石刻。其旁有丁嵩题的“仙凡路别”四字刻石。此处为罗山与浮山交界处,东西霞彩,朝暮迭见。原名为“下铁桥”,分霞岭是张南山所改的名称。龙阳易顺鼎谓此地风景类似庐山昊障岭云。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罗浮山酥醪观》一文整理发布,作者余信昌,选自《中国道教》1991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