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北京都城隍庙之道教法脉传承是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国道教》 陶金 参加讨论

    文/陶金
    都城隍庙道士派别
    由于都城隍庙的道教法脉传承在民国时已断,我们便只能通过有限的资料来探究当年都城隍庙内的道士们所归属的准确道派。
    据都城隍庙元碑《加封圣号颁降宣命记》载:“……长春道士张志忠承诏荐葆光大师段志祥领其事,遂度庙东隙地,建玄元殿,旁为环宇以居道流,俾甲乙住持以宇神祠,岁久,提点王道从退休于西堂,至是降玺书授守真纯素大师张德元住持本宫,善应元明守一大师商慎和,崇元名善达妙大师朱德明并提点本宫事,创给五品印信。”
    
    明清时都城隍庙似乎是一座正一道观(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见在元代,新建的大都城隍庙系由当时声望颇盛的全真派道士住持。入明之后,城隍庙的道派传承不甚清楚。《明宪宗实录》中有皇帝对都城隍庙人事的任命记载:“成化十九年(1483)十二月丙寅。太监覃昌传奉圣旨:升道录司左正一吴道然、阮永清为真人,右正一刘绍仙、王文彬,右至灵戴景安俱高士,太常寺寺丞顾纶本寺少卿,寺丞连克彰提督城隍庙事。”此处提督城隍庙的连克彰实际上在成化十五年(1479)五月前乃是道录司右至灵。
    “成化十九年五月庚戌,太监覃昌传奉圣旨:……升道录司右至灵连克彰太常寺寺丞。”由于明室惯用江南正一派道士为道录司官员,我们可以假设,都城隍庙在太常寺寺丞连克彰提督下,应当是一座以正一派道士为主体的皇家坛庙宫观。
    此外,在民间香会的碑碣中,我们还发现了几位道士的名字。《中棚圣会碑记》(年代失考)碑阴的功德芳名中有“住持毛尚策,焚修刘嘉英、李祥佑,焚修何得禄、李祥祚”等;《换水□碑记》(年代失考)的落款为“领香会首甘囗、领斋弟子李祥佑”;《东棚老会碑记》(1673年)落款中有“领斋嗣教弟子李祥祚”;《都城隍庙碑》(1794年)碑阴落款为“本庙住持徐洪基、蒋洪禧、谭洪远”。
    从《中棚圣会碑记》碑文自上而下的人名排序来看,我们有理由认为住持毛尚策至少是其他几位道士的长辈,虽然焚修刘嘉英与焚修何得禄之间很难断定其辈次,但李祥佑与李祥祚必然是同辈。
    在《换水□碑记》李祥佑担任都城隍庙住持,在《东棚老会碑记》中李祥佑担任住持,到了《东棚老会碑记》之后121年的《都城隍庙碑》碑阴落款中,住持已传至“洪”字辈道士。既然《东棚老会碑记》是康熙十二年(1673)所立,那么记有“住持毛尚策”的《中棚圣会碑记》则极有可能是明末之物。若此论成立,则可认定都城隍庙在明清两朝更迭之时,并未因朝廷之变更而使庙内人事发生根本上之变更,其道门法派依旧传承至清代中期。考北京白云观所出《诸真宗派志》,以“尚、得、嘉、祥、洪”五字作为索引,未能发现任何与之相符的“宗谱”,至此我们仍无法就都城隍庙中道士是何道派做出准确论证。
    都城隍庙道士的角色:并不掌握神权
    在讨论官方的儒臣与个人的民间群众两种信仰模式时,我们觉察到道教教团在这两种力量的沉默对峙中已被边缘化:
    如果我们从儒臣的角度出发来看,官方模式祭祀中也许完全不需要道士参与,都城隍庙的道士虽然生活在庙内,但他们所奉行的则是迥异于儒生礼乐的另一种仪式系统。从儒臣的角度出发,道士住持庙内也许只是看护洒扫殿堂而已。
    
    都城隍庙大殿(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一现象并不是都城隍庙独有的,王宗昱教授在他的《清代汉中地区的全真教》一文中提到了同样被列入祀典的汉中武侯祠,这里的情况与都城隍庙极类似,首先武侯祠与城隍庙一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观(为礼神而建,并非为道士修真群居而建);其次是因为崇祀的对象被列入了祀典,所以官方的祭祀由儒士掌握而与道士无关,也由此存在了与都城隍庙内类似的情态。就汉中全真派的问题王宗昱教授指出:(1)道士教团和民众可能是分离的。(2)如果宗教活动并非纯粹道教,那么住持道士所属道派亦便不重要。
    与汉中武侯祠一样,都城隍庙祭祀仪式由儒臣把持,故而无法像一些南方正一派地区阖村民众延请道士建醮那样能与民众有广泛的接触。换言之,在都城隍庙内道士并不掌握着神权。
    都城隍庙与汉中武侯祠不同的地方在于:在都城隍庙内,民间香会作为儒、道以外的另一个模式在运行。虽然在他们所立的金石上经常能够找出住持道士的名字,但他们与道教教团的关系在实质上可能并不甚紧密,因为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由僧人住持的许多其他道教庙宇(如蓝靛厂的西顶广仁宫及妙峰山金顶)。换言之,民间香会之所以会与教团之间产生关联,是因为他们需要庙宇的管理者承认他们的“合法性”,并允许其在与本庙有关的事宜上进行公益行为。所以香会真正仰仗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来自道教教团内部或信仰,而是更多地来自于儒生们赋予道士的对庙宇的管理权。
    在这里,道教教团是否重要的问题再一次呈现,因为一座供奉道教神灵庙宇的管理者可以是道士,也可以是僧人,这在明清之际三教合一大背景下的香会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不管怎样,在来自儒臣方面官僚信仰模式的冲击下,作为个人信仰模式的香会为了得到来自正统的认可,与被上层儒生漠视只能寻求向下拓展空间的道教教团站在了一起,他们的名字共同出现在了香会的功德碑上。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北京都城隍庙考》一文整理、节选发布,作者陶金,选自《中国道教》期刊,2010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