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因戍而设 因道而兴的上清古镇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龙虎山道教公众号 佚名 参加讨论

    现在已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上清镇,始设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镇址在上清镇城门沙湾间。永泰元年(765年)设县,上清置镇比贵溪置县早140年。
    
    上清古镇(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啥置镇比置县早?经查考,古镇与营、堡、关、隘一样“因时警急,戍兵守卫”而设置。上清有水通闽,“为江闽冲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戍兵守卫之,因而历史上就显示出它在交通、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上清镇因“戍”而设因“道”而兴,它的真正繁荣当在上清宫、天师府从龙虎山南麓东迁上清之后。天师府:1105年迁于上清关门口,1319年迁于上清长庆坊,1368年迁建于今址;上清宫:原叫天师草堂——传箓坛(真仙观)——上清观——上清正一宫——上清宫——大上清宫,而“升龙虎山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正是1030年。公元1000年之后,崇道之风达到顶点,从此历千年而不衰。鼎盛时,光上清宫建有2宫、12殿、24院,上清镇周围建有10大道宫、81座道观、36座道院,还有象山书院、天门寺、资国寺、董元寺、仙岩寺、马祖庙等学府、寺庙四处环立,僧道纷至,香火大兴。特别是陆象山在象山建立象山精舍讲学后,问学者数千,培养出一大批饱学之士,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昼夜长明羽人国”,又是“满山朗朗读书声”,交通称便,商贾繁荣,人才辈出,群星璀璨。除了历代天师、道士中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外,历代上清籍进士有14人之多,故有“五里三状元,隔河二宰相”之说。至明、清,徽州人、樟树人纷纷迁来经商,这就自然形成了长1830米,宽4米,一面临水,一面临街的上清长街和吊脚楼,成了贵溪县除县城外的第二大集镇。据老人回忆,至“民国”年代,道事活动仍很兴旺,上清街上光卖天师府专制的“箓”店就有8家,并在上海、苏州设立了售“箓”办事处。
    上清古镇迄今保持完好,古韵极浓。2公里古街用青石硪石铺就,高翘的马头墙,封闭的古老墙屋、方砖铺就的厅堂、通天采光的四方天井,随处可见。沿河而建、千柱排立的吊脚楼,蔚为大观。古色古香的民居、民巷,历历可数。天源德药栈有着八角、六角、四角等造型的天窗,可收采光之利。1872年由荷兰神父建造的天主教堂,充满异域风情。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兴建的长庆坊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朱丹溪的祭祀之所。古镇东首的东岳宫则是民间祭祀伐纣助周的功臣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庙宇。除此之外,最古老建筑和最有影响的人文景观,当数张良与留侯家庙、夏言故里桂洲村、倪亚与倪王市、红军会师滩了。
    张良与留侯家庙:
    留侯家庙所以称家庙,表示张良与张天师关系亲切,是张天师及其家族祭祖的地方。张陵是张良第九代孙,奉命主修《元史》的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在《汉天师世家》序中说:“张良,字子房,汉太傅,居沛之丰邑。”“张良生二子,子生二孙:典、高。……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大顺,大顺生陵。”正好第九代。《辞源》载:张良,逝于公元前189年,张陵生于公元34年,二人相隔223年,平均二十五岁一代,也符合生育周期。
    
    留侯家庙(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张良家五世相韩。秦灭韩,他图谋复韩,在博浪沙刺秦始皇未遂逃匿下邳。后聚众归刘邦,帮刘打下天下,为谋士,佐汉灭秦楚,封留侯。但他激流勇退,功成身隐,弃官隐居,后跟赤松子当神仙去了。张陵和历代天师屡召不就,独坐山林,修道炼志,是否也是受了老祖宗的思想影响呢。
    夏言故里桂洲村:
    夏言(1482—1548),字公瑾,号桂州,夏鼎(进士,当过临清知州)之子。自幼受父薰陶,勤奋好学,聪颖过人。15岁时随父赴宴,席间坐有孟春、季春、周鼎、夏鼎进士四人。宴主口出上联:“孟春季春唯少仲”,众不能对,夏言却应声对答:“夏鼎周鼎独无商”。众愕然。后中进士,任礼部尚书,封太子太傅兼武英殿大学士,册封首辅(宰相),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得到朝廷最大信用。
    可是清廉自守、禀性刚直的夏言却被他亲手提拔的严嵩所暗算。开始,江西分宜人严嵩以“同乡”相许,百般顺从,骗取了信任。有一次,严嵩备好丰盛的家宴登门请夏言入席,夏推辞不见;严嵩竟铺开毯席,跪读请函,夏言见他如此谦逊如此忠心耿耿,对他深信不疑,不久便将礼部尚书的位子让给了他。谁知严嵩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盯上了他的首辅位子,对夏言更加妒恨,必欲取首辅之位而代之。严嵩拉拢收买太监近臣,在昏君面前尽讲夏言坏话,小有过失即遭训斥,终被严嵩排挤去官,回家建“象麓草堂”自适。嘉靖二十四年,皇室重新起用夏言,夏严之间展开更加激烈的斗争。夏言针对河套地区三面临河、土地肥沃、鞑靼垂涎侵扰等情况,极力支持兵部侍郎曾铣收复河套的主张,并初战胜利;但严嵩却造谣说:“曾铣轻开边衅,夏言接受贿赂,附和支持,败坏国事”,世宗将曾铣斩首,并将已被夺职放归的夏言,从行至通州途中逮回,于京都弃市,身首异处,暴尸街头,时年67岁。
    
    夏言(资料图 图源网络)
    穆宗继位,夏言家人上书伸冤,终于平反昭雪,谥文愍公。诏书声泪俱下,痛失重臣:“沉冤既昭于白日,显褒宜涣于书丹……聊慰已逝之英魂,庶伸久郁之孤愤……三尺峨封,难宓千年之碧血,九重涣命,式昭一字之丹心。”“平反决定”虽然言辞恳切,但毕竟人去楼空,后事处理未遂家人心愿,夏公之墓没有葬在生他养他的桂洲村,却葬在远离上清的上饶县秦峰乡五石村莲花山上。墓碑早毁,现在仿立的是一块“明大学士夏言之墓”墓碑。臣子殚忠报国,蒙祸于生前,尸骨葬荒野他乡,寂寥于殁后,使家人凭吊也难以找到地方,他也成了永久的孤魂。如能迁葬还乡,与父并冢而立,让他晨观象山之日出,夜听泸溪之涛声,与乡亲同语,与家父同吟,既可遂家人之心愿,也可慰夏公之孤魂,岂不善哉?!
    夏言不仅是位出色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诗人。有《桂州集》十八卷及《南宫奏稿》传世。他的作品敢于揭露社会矛盾,伸张民间疾苦,为民代言。《安乡道中观妇人插田》写道:“南村北村竞栽禾,新妇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掷新秧如掷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儿更膂力。自古男耕和女织,怜尔一身勤二技。吁嗟乎!长安多少闺中人,十指不动金满身。”深刻表达了他与普通劳动者的血肉之情。
    对于夏言墓地,至今仍传说纷纭,有的指“鹿”为“马”,有的以“父”代“子”,有的说“父子合墓”,对游客产生误导。为了弄清事实原委,一年秋天,我和摄影家朱友林到了上饶秦峰乡莲花山,亲谒夏公墓,写成了《披荆斩棘找夏言》一文,并刊发了多幅照片,以正视听。
    为了永久保存昭书原文,让夏言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特意将现场抄写的诏书全文敬录如下,立此存照: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臣子殚忠报国,虽蒙祸于生前;国家霈恤劝忠,宁靳施于殁后。沉冤既昭于白日,显褒宜涣于书丹。尔故原任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夏言爰自谏恒,屡陈弘议,抨弹权幸,抗论动几千言。敷列时艰,白行且数十事。寮采莫逾其右,士林悉逊其才。特蒙眷于先皇,遂延登于密勿。独居首辅,宠光之数无前载,起东山委任诚益笃,殆气谐于鱼水,允志协乎风云。遽因套议入谗,惑三至于曾参之杼,竟与囷臣连逮;伏五刑于晁错之身,遗憾往矣莫追。公论久而始定,遂返其三褫之锡,复褒一字之荣。聊慰已逝之英魂,庶伸久郁之孤愤。兹特谥尔曰文愍,锡之诰命。于戏!三尺峨封,难宓千年之碧血;九重涣命,式昭一字之丹心。眷尔冥灵,承余优渥。
    倪亚与倪王市:
    上清始称雄石镇,宋元称上清镇、沂阳市,唐末倪亚在雄石镇任镇遏使。他平匪盗,安一方,治街市,有政绩,故又称倪阳市、倪王市。
    倪亚字由忠,恒州藁城人,唐昭宗龙纪元年(339年)授侍御史,不久升雄石镇遏使。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封过郡王,故称倪亚王,殁后于上清镇汉浦村立牌坊以彰其德。牌坊前原塑石狮一对,门联一幅:“锦江春色盈天地,雄石家声亘古今”。牌坊后,建有门楼三间,有名人题写的柱联两幅:“武功唐代封千乘,门宦芗溪第一家。”、“支分若水文章第,派演由忠名宦家。”
    红军会师滩:
    
    红军会师滩(资料图 图源网络)
    民国22年(1933)1月5日,中央红军集中红一、红三、红五等三个兵团的兵力,在上清围歼国民党军陆军第五师,俘获旅长周士达和官兵2000多人。1月25日,红十一军奉命南渡信江,与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三军团在上清镇会师,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分别在会师大会上讲话。60多年后,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重访天师府,仍清晰地回忆起当年战斗情况和天师府的门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