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子既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教的宗祖。他留下的 《道德经》含摄天地人于一体,深刻而完整地阐述了天之道、地之道与人之道。老子不仅关注玄之又玄 的宇宙化育之道,也关心治世安民的政教经术之道。在老子的政教思想中,圣王居于非常重要的 地位。他将圣王与道、天、地并列,这其中有无穷的意味供后人咀嚼。《道德经》 云:道大, 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①也就是说,宇宙之中有四大,而君王处其 一。君王们管理河山,统辖人物,可与天地并称为大。本文将围绕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圣王思想 ,略述管见,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者来认识与发掘老子的圣王思想,为当代的政治 和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以民为本的政教之道 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圣王思想体现了一种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在老子看 来,圣人之心活泼泼地,因物赋形,随机应变,不过以百姓之心为心而已。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 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② 史家班固指出:道家出自史官之学,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乃君人南面之术也。③体察历史、发明王道,原是 自古以来道家学术的本色。品读历代王朝的兴衰,太上老子的圣王思想也曾有着生动的呈现。 (一) 圣人无常心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说,若想以百姓心为心,首 要前提就是无常心。司马谈说: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 为万物主。④也就是说,只有无成势,无常形,我们才能不被成见误导,深入百姓生活,体察民 意的趋向。老子说的常心指的就是各种遮蔽了为政者视域的固执与成见。 纵观历史,王朝从兴盛到衰亡的转折点莫不是从有常心开始的。自恃强大 、自恃富有、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最后变成孤家寡人,走向了穷途末路,几乎是那些强大王朝 的衰亡定律。 太史公司马迁这样描写商纣王: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 (聪明);材力 过人,手格猛兽;知(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⑤在太史公的笔下,商纣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谈吐犀利,擅长辩论;不仅非常聪明,还体魄强 健,并且武艺高强。正因为这么优秀,所以他自以为是,非常骄傲。大臣前来劝谏,他超人的聪 明足以辩得大臣们理屈词穷,锐利的言谈足以文过饰非。他还爱在臣子面前炫耀才能,用藐视的 口吻评论天下的人和事,以为天下人都不如自己。这样一个人,最终让成汤王六百年的基业毁于 一旦。这不禁让人回想:如果商纣王再平凡一些,也许殷商的天下能传得更久远一些。一点常心 、一点自是,结果让过人的优点变成了致命的破绽。 作为君主个人,常心会招来亡身大祸,作为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 及时顺应民心,灵活调整国策,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西汉政论家贾谊在 《过秦论》 中叙述了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自恃强大的情 形:(秦王) 斩华(华山) 为城,因河 (黄河) 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良 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⑥哪知,一夫作难 (陈胜大泽乡起义) 而七庙墮,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贾谊敏锐地洞察到,秦王朝从兴盛到衰亡的转折点在于:统一天下后,仍 然迷信武力与诡诈之术,未能及时顺应民心调整治国方略,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攻灭六国时的 战争方略没能及时转变为守成安民的建设方略,没能完成从兼并战争到和平建设的转变,固执地 以为依仗强大可以建立万世基业,从而失掉了民心。以至于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 ,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⑦因此,陈涉 (陈胜) 不用汤武之资,不籍公侯之 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贾谊在总结秦王朝覆亡的教训后意味深长地指出:牧 民之道,贵在安之而已。安之而已可以说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最好注解。 (二) 民为邦本 老子警示后人:鱼不可脱于渊。为政者之于百姓,如同鱼之于水。鱼得水 则生,失水则亡。执政者得民心则安,失民心则危。存亡安危之机,不可不察。老子说:贵以贱 为本,高以下为基。庄子说: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⑧说到底,为政者只有以民为本,才能获 得坚实的政治根基。阅读历史,正反的史实不胜枚举。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或许能给我们 一些启示。 这里先从 《贞观政要》 的两则对话说起。 贞观二年时,唐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近代的君臣们治理国家,远不及周 汉时期,这是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古代的帝王们为政时,大都志尚清静,以百姓心为心。近 代的君主们则只知道损害百姓来满足他们的贪欲,以致纲纪不振,风俗败坏。唐太宗深以为然。 ⑨ 贞观六年时,唐太宗对侍臣们说:看古代的帝王们,有兴盛也有衰亡,就 好像早晨之后有黄昏一样,这都是因为蒙蔽自己的耳目,不知道时政的得失利弊,以至于忠正的 人不愿谏言,谄媚的人时时逢迎,既然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所以最后就招致了灭亡的命运。即使 是天子,能行有道之政,则百姓推举他们为君主;若行无道之政,则百姓抛弃他们,想做个匹夫 尚且不配。真正让人畏惧呀!魏征回答说:自古以来丧失国政的君主,都是由于居安忘危,处治 忘乱,所以不能够长久。现在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静无事,还能够时时留心治国之道,常怀临 深渊、履薄冰的畏惧之心,国家的运数,自然长久。我又听古语说:君王是船,百姓是水。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令人生畏,确实像您想的这样呀。⑩ 隋王朝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可一旦民 不堪命,则率土分崩。以至于杨广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隋王室子孙殄绝,为天下笑。11 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历史惨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贞观君臣对隋王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总结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仅作为贞观时代的政治共识奠定了大唐盛世的根 柢,也生动地传达了老子以百姓心为心思想的要妙之处。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说为政者要善于体 察民心、要懂得尊重与顺应天下百姓的意愿,这是一切政治方略的基石。天下百姓的意愿,才是 涌动在历史深处的不可阻挡的滚滚潮流。 为政者能否虚心体认百姓心,其实是历史兴衰存亡的转折关键。那些身死 国灭为天下笑的亡国之君们,又有哪个不是因为自恃强大、轻视天下百姓的意愿,才招来亡国灭 身的大祸呢?为政者与百姓说到底是鱼水关系。为政者是鱼,百姓是水。君不可无民,正如鱼不 可无水。唐太宗说得好:即使身居天子之位,能行有道之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推举,成为德位相 称的君王;若是身居天子之位,而行无道之政,百姓就会抛弃他们,想做个匹夫尚且不配。孔子 说:政者,正也。这也正是圣王思想的大义所在:对于身居君位的人,有德则称为君,无德则称 为贼。孟子视桀纣为独夫、民贼,不承认他们具有君王的资格,不仅是秉承圣王大义的不刊之论 ,也是数千年来民心民意的归趣所在。 唐太宗对此颇有心得。他对魏征说:我听说夏桀与商纣,都是尊贵的帝王 ,可就是把个匹夫比作桀纣,他也会认为受到了奇耻大辱。颜回和闵子骞 (孔子的弟子),只 是普通的百姓,可就是把帝王比作颜、闵,他也会觉得受到了莫大的荣耀。我拿这件事情作为镜 鉴,常常害怕做得不够,被后人耻笑。圣王之道,在德不在位。德位相称,才是真正的圣王。 12 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正是圣王思想的宗本。古人说: 民为邦本,本固而邦宁。春秋大义以天下归往为王,也正是揭橥了圣王之道的实质:得民心者得 天下,安民心者安天下。 二、无为而治的参赞之功 三代以下,以清静无为而治理天下,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汉初的文景之治 。班固说:周、秦之敝,网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 以恭俭,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富庶,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至刑措。至于制度礼乐,则谦 逊而未遑也。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 美矣!13透过班固的赞辞,可以看出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就是: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以德化民 、移风易俗。也就是以民为本。其要旨在于既要懂得尊重与顺应天下百姓的意愿,又要引领天下 百姓体认天地大德,淳化民风。 无为而治不仅是汉初执政者安定天下的政略,还是历代 (唐、宋、明、清 ) 国基肇造时普遍尊奉的国策。纵观历史,各个王朝在建国初期,大多有一个轻徭薄赋、休养 生息的阶段。这正是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圣王思想在治国中的具体表现。中国先后有四位帝王 (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和清世祖) 亲注 《道德经》,老子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于此 可见一斑。那么,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实际政治中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一) 公乃王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 民自朴。14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放任自流。无为而治追求的是社群秩序的自 洽与百姓生活的自化。他反对生硬地利用法令宰制百姓的行为,因为在老子看来,这些不断滋彰 的法令会损害社会生生不息的自演化过程。庄子也说: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 物化,渊静而百姓定。15圣人不为一己之私欲、私利而费心,故可以无思无为。然而圣人吉凶与 民同忧患,故不能不因百姓之思而思,因百姓之为而为。这也正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 体现。圣人虽有思有为,但却不是出自圣人的个人利益,而是因民之利而利之,因民之患而去之 。体认的是一个公字。公则要顺应社群生活自然的条理而形成生机勃勃的秩序。这也或可说是无 为而无不为的真义。说到底,圣人治国,要在无为无欲,泰然任百姓之自化。 泰然任百姓之自化,贵在依循自然之理。自然之理也就是常理。老子说: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16陈碧虚真人注说:夫知常道者,应用万物,善救无弃,而无所不包 容也。包容动植,于己无私,则襟怀荡然而至公矣。至公无私,则德用周普天下,无不归往者矣 。王者,往也。人既归往,天将佑之。17老子又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18河 上公注说: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也。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则国安家宁而致太平矣 。这里的大道就是指自然之理。圣人依照自然之理修身治国,以一心观众心,以一理协万理,天 下虽大,纳之以诚,百姓虽繁,括之以义,19如是则通乎天下万民之志,得乎天下万民之心,自 然万民归往,而开创太平之世。 至于如何依常理而均平天下,庄子则有更加精微的阐发。他说:尊卑先后, 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 ,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 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20 在庄子看来,人群有自然的条理,在不同的场合侧重不同的法度,在宗庙 重视亲疏远近的关系,在朝廷重视地位,在家乡重视年龄,在做事时重视才能,这就好像天在上 、地在下,春夏在前、秋冬在后,是天然的秩序,不能轻易变更。依循着不同的法度,就自然形 成了丰富多彩的人伦秩序。 (二) 王乃天 不过,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圣王思想要谈论的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和谐。他 说: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将圣王与道、天、地并列,共称四大。在道、天、地、王的四大 格局中,我们依稀可以领会到老子的深意:以百姓心为心的圣王思想,在究极的意义上,还是一 种着眼于天地人三才整体观的生态智慧。因为,老子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于天地人三才的整 体生态,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才有可能。单纯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富足安宁,没有对天地化育的体 认,这样的安定是难以持续的。所以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河上公注说:言其德合于天地 ,和气流行,民得以全也。在如此深广的视域中,圣人以百姓心为心的含义,已经扩充为以天地 之心为心了。天地氤氲,方能阴阳交泰,阴阳交泰而后和气流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得以 全也。这也是究极意义上的以百姓心为心。老子说:王乃天,天乃道。讲的正是这层意思。 庄子说: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紧接着又说道:与人和者,谓之人 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21在庄子看来,均调天下仅仅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和谐 ———人和,还不是最终理想。只有实现人与天地的协和,才是根本的太平 ———天和。他这样解释天和: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 和者也。天地之大德曰生。王者宗本于天地,也当以生生为功。庄子又说:天不产而万物化,地 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 帝王之德配天地。”22成玄英真人疏说:天无情于生产而万物化生,地无心于长成而万物 成育,王者同两仪之含育,顺四序以施生,任万物之自为,故天下之功成矣。23讲的正是帝王赞 育天地生生之道的盛德大业。看似无为,实则无不为。 天无情、地无心、帝王无为,正是要告诫后人:不要从某种特定的利益、 某个特殊的立场出发来考虑为政方略,甚至也不是仅仅从人类的利益出发,而是着眼于天地化育 之道,立足于天地人的三才整体观,全面考虑人类的长生久视之道,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生存之 路。这已不仅仅是某种政治理论,而是一种深刻的生态智慧。借用现代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们只 有一个地球。人类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要以此为根本前提。那些脱离这个事实的言论,将 把人类生活引向无以为继的危险境地。老子、庄子似乎对此已有预见,他们高度赞美以生生为天 德的上古圣王,好像就是在为即将走入困境的后人指示一条更加富有生机的道路。 庄子直接将上古圣王们比作天地,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他说:夫天 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24他 借大舜王之口描述了与天合德的太平景象: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 而雨施。25在这幅看似平淡无奇的太平景象图画中,我们看不到厚此薄彼的偏爱,看不到勘天役 物的傲慢,看不到对经济指标的固执,看不到对技术进步的狂热,看到的只是天清地宁、风雨和 顺、万物蕃育的生生之道。庄子说:淡然无极,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这也正是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至理。 三、佐国育民的风化之教 上古时代,德位相称,帝王皆为圣贤。自皇降而帝,帝降而王,王降而霸 ,天下治平渐少而祸乱渐生。黄元吉先生说:皇降为帝,帝降为王,皆本天德以行王道者也。以 后古风愈远,大道愈偷,王降为霸,假以行真,心各一心,见各一见,与帝王之一德感孚者远矣 。26这段话叙述了王道政治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皇、帝、王、霸四个阶段的演变历程。 皇帝王霸之道也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远、影响最深刻的历史观。邵康节先 生解释皇帝王霸说:所谓皇帝王霸者,非独谓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而已,但用无为则皇也,用恩 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27邵康节指出,皇帝王霸之道有两重意思。其一是指 四个历史阶段:以三皇时期 (伏羲、炎帝与黄帝) 为皇道;以五帝时期 (少昊、颛顼、帝喾 、尧帝、舜帝) 为帝道;以三王 (夏商周三朝) 时期为王道;以春秋五霸时期为霸道。其二 是指四种政治境界:皇道是无为之政,纯任自然;帝道是恩信之政,以爱敬化民;王道是公平之 政,以仁义安民;霸道是智力之政,以法令治民。在康节先生看来,从皇道、帝道到王道、霸道 ,人与天地参的化育之道就逐渐退隐了、被边缘化了。因此,赞育天地生生之道的事业仅仅依靠 在位的君王将相,就远远不够了。历史上,有道之士辅佐在位的君主,共同玉成生生之德,致世 太平,福荫苍生,正是中国王道文化的重要方面。明太祖就洞察到:玄教无为,默赞国家之治。 道教自身也是秉承以百姓心为心与无为而治的理念,力行福国裕民的教化之路。 (一) 化民导俗的济世之功 明太祖曾对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真人说:尔宇初之祖,通神善幻化,能 惚恍升太虚,冒廓落之刚风,吞宇宙之浩气,以是利济群生,功著历代,所以法传之久,香灯之 永。28明太祖体会到道教利济群生,功著历代的社会功用是保持道脉不辍的原因。他还在 《御 制斋醮仪文序》 中谈到: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 矣哉!虽孔子之教明,国家之法严,旌有德而责不善,则尚有不听者;纵有听者,行不合理又多 少?其释道两家,绝无绳愆纠谬之为,世人从而不异者甚广。这段话更将道教劝善化民的弘教宗 旨总括为益人伦、厚风俗。在这里,明太祖更对道教不言而化的教化功用叹赏不已。 道教劝善化民,就是希望民风能返还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 淳朴。在人们概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尤其需要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梁启超先生曾说 :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欲壑无厌的物质生活, ……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庄子提出了返归淳朴 的措施。从原则上讲,就是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即不要用人为的东西去毁灭 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求名声而成为名声的牺牲品,这样谨守而勿失,是谓反 其真。 在历史上,一代代道门中人抱朴守真,作为人天表率,润物无声地教化着 天下百姓返还真淳。王常月真人说:(有道之士) 入众妙之门,为众生之母。慈能爱物,不以 爱物为慈;善能济人,不以济人为善。妙法能度众生,不以度众生为妙法;至道能出世,不以出 世为至道。既能出世,又能入世。既能出苦,又能受苦。上可超出天堂,不以天宫为快乐之场; 下可普救地狱,不以地狱为苦恼之处。遇苦则救人出苦,遇乐则同众共乐。乐中能指出众生之苦 ,困中能指明众生之乐。在天则度天龙鬼神,使鬼神得闻正觉,超证仙功;在地则能度罪业亡魂 ,使幽爽得见光明,转生人界;在人世则度一切善男信女,普修日用寻常,无为正直,忠信公平 ,贤良大道。30这正是有道之士化民导俗的玄妙境界。 (二) 扶世立教的匡正之愿 治平之世,有道之士辅佐君主,化民导俗,玉成生生之德。天下无主、烽 烟四起的乱世,有道之士则挺身而出,匡扶正义,立教度人,虽不居君位,实具君王之德。史家 陈垣先生说得好:《春秋》 之义,民所归往谓之王,岂必端冕垂旈始谓之王乎?31 靖康之乱后,全真教等三大道派兴起于北方,从消除杀盗,到拯苦拔难, 行人所难行,忍人所难忍,代天行化,为水深火热中的千万百姓开辟了一处处人间乐土。这正是 有道之士匡正天下的王道精神。在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中,陈垣先生高度表彰了三位教祖 (全真、大道、太一) 扶世立教的不朽功业:靖康之乱,河北黉舍为墟,士流星散,残留者或 竟为新朝利用。三教祖皆北方学者,而能以宽柔为教,与金元二代相终始,殆所谓化胡工毕,于 以西升者耶?不然,何其适也。呜呼!自永嘉以来,河北沦于左衽者屡矣,然卒能用夏变夷,远 而必复,中国疆土乃愈拓而愈广,人民愈生而愈众,何哉?此固先民千百年之心力艰苦培植而成 ,非幸致也。三教祖之所为,亦先民心力表见之一端耳。32 当国家有难,北方受异族统治之际,全真教等新兴的道教宗派为保存民族 命脉、为保持文化精神,慨然担负起救世平天下的大任,其精神千载犹存!其风范万古流芳! 至成吉思汗崛起蒙古,纯任武力征伐之际,长春真人西行万里,不辞艰苦 来到雪山以南,一言止杀,可谓泽及于天下! 《元史释老传丘处机传》 记载:太祖 (成吉思 汗) 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 天爱民为本。太祖深契其言,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又其时国兵 (元兵) 践蹂中原,河南 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 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正因为有长春真人师徒的预先布置,无数黎民的生命财产得以庇护,民族 国家的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后人曾追怀全真教福被群生的功业:金大定间,全真之教始兴。逮金 迁汴 (1214 年),太行之阴,洪河之阳,士族良民,随之南徙,散居于泰、雍、陕、洛、亳、宋、寿、泗之 间垂二十年。壬辰 (1232 年) 金溃,士民兽骇鸟惊。其有幸而脱于猎场之外者,姓名未附于 大朝州县之籍,至无所容迹,而且有重罪。当是时也,郡邑山林,道庵棋布。盖天假全真之教为 渡人之航于数十年之前,而能济斯人于数十年之后。33 如果说全真教的宗师们担负着匡正天下的大任,那么遍布四方的普通全真 道士则担负着化导一方的重任。 《胙城县灵虚观碑》 记录了全真道士李志远消除杀盗的事迹: 明年京城大饥,人相食,出逃死北渡者,日不下千数。既抵河津,人利其财贿,率不时济,殍死 风雪间,及已济而沉溺者,亦无虑千百数。时全真教大行,所在翕然风从,虽虎苛狼戾,性于嗜 杀之徒,率受法号。师 (李志远) 时在卫,目其事,愀然叹道:人发杀机,一至此耶!吾拏舟 而来,正为此尔。兹焉不化,安往而施其道哉!”遂税驾河上,起观距城之北墉,曰:将 以此道场为设教张本。”于是,仁风一扇,比屋回心,贪残狼戾,化而柔良,津人跋俗悔 祸,徼福于门者,肩相摩而踵相接矣。凶焰燎屋,扑杀心于已炽;慈航登岸,夷天险为坦途。由 是而观,非好生大德,洽于人心者,其能若是哉!34 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政治文明的国家。其中,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就是 中国政治文化的主干。今天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既不能脱离历史与现实凭空造作,也不能简单 依据某些西方政治理念复制模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王道文 化传统的现代政治理念。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取得更大的 成就,人民生活将迈向更高的福祉。 注: ①②14、16、18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 102 页,第 188-189页,第 221 页,第 63 页,第 139 页,中华书局出版,王卡点校。 ③ 《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出版。 ④ 《论六家要旨》,转引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华书局出版。 ⑤ 《史记殷本纪第三》,中华书局出版。 ⑥⑦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华书局出版。 ⑧ 《庄子在宥第十一》。 ⑨⑩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1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2 《贞观政要君臣鉴戒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3 《汉书景帝纪第五》,中华书局出版。 15 《庄子天地第十二》。 17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见《道藏》第十三册,第 672 页。 19、26、29 《黄元吉道德经精义》,第 166 页,第 616 页,第 130-131页,见《道藏精华》第四集之一。 20、21、22、24、25 《庄子天道第十三》。 23 《南华真经注疏》第 269 页,中华书局出版。 27 邵康节《观物外篇》。 28 《授大真人诰》,引自《皇明恩命世録》卷三。 30 王常月《龙门心法》之《济度众生》。 31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二,第 41 页,中华书局 1962年出版。 32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序言。 33 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第 5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4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一,第 12 页-第 13 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