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神马头娘 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六畜之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极高的地位。这与它积极进取的文化象征意义密不可分。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马”字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高昂的马首、颀长的脖颈、飘逸的马鬃、健壮的四肢、洒脱的马尾、光滑的马皮、高大的身躯,充分展示出一种气势强劲、彪悍雄武的精神和气质。 民俗传说 传说龙马是一种龙头马身的动物,中国许多名胜古迹都与白龙马有关,如新疆火焰山山顶上有一石柱,巍然矗立,形似木桩,故被当地人称为“拴马桩”。据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处时,曾把白龙马拴在此石柱上,因而得名;在拴马桩的近旁还有一块巨石,相传是唐僧上马时用的踏脚石;如果驱车从木头沟进入火焰山腹地的西洲天圣园,就能看见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其中唐僧牵着白龙马的造型尤为醒目。 历代有关马的笔记小说不少,内容也颇为丰富。如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之《女化蚕》篇,便记载了一则与马有关的传说。古时有一女子,父亲远征,家中仅留她一人和一匹马。一天,因为思念父亲,她随口和这匹马戏言:“你若能为我迎得父亲归来,我就嫁给你。”马闻听此言便脱缰而去,一直跑到女子的父亲处。其父看到马后十分惊喜,便骑着这匹马回到家中,从此,对马“厚加刍养”。但此马却不肯食,见女子出入,动辄“喜怒奋击”。女子便将其中的缘由告诉了父亲,父亲则“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一日,这女子对着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想娶人为妻呢?最终招来屠杀剥皮之祸,又何苦呢?”不料想,话未说完,马皮就将此女卷走。过了数天,人们在大树枝间发现,该女已化成蚕,马皮则变为大茧,“取而养之,其收数倍”。人们遂将此树命名为“桑”,谐音“丧”字。后来,人们称这个被马皮裹起的女子为“马头娘”,即养蚕人信仰供奉的“蚕神”。人们祭祀“蚕神”,希冀养蚕丰收。 古时的汉族节日中有马日节,时间为正月初六。马日节兴起于汉朝之前,盛行于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明清时期渐衰。关于马日节的记载,首见于汉代东方朔的《占书》:“凡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则所主之物育;阴则灾。”这是古人根据正月初一到初八的阴晴来判断一年丰歉以及8种包括人在内事物的吉凶状况。在马日,民间认为如果天气晴朗,当年的养马业就会兴旺;如果天气阴晦,当年的养马业则衰落。至今,河北、湖北、湖南、浙江等地还流传着马日遗俗,即为了使马生长繁衍顺利,在当日要精心喂养马匹,忌打骂、杀戮马匹。 游牧民族对马的重视体现在传统节日马奶节和赛马节的庆祝活动。时间为每年农历八月末,节日当天,牧民们身着盛装,骑着马、携带马奶酒来到规定地点,杀牛宰羊,准备奶食和炸果子,然后点燃牛粪火,炖煮手扒肉。至太阳普照大地时,赛马开始,参赛马选定为两岁马驹,以象征生产和生活的兴旺发达。赛马结束后,人们分别入席,尽情地饮酒吃肉。餐后,在马头琴的伴奏下,人们欢歌笑语,吟咏节日颂歌,好一派喜气景象。当夜色阑珊时,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佤族过春节时要喂马吃糯米饭,并观察马在马厩中的姿态以占吉凶。俗信认为马站立和头朝东方是幸运年,是吉祥的兆示;马卧睡和眼向西边是灾难,是不吉利的兆头,主人不敢再喂养,要将马杀死或卖掉。 上古时期,骑马抢婚之事屡见不鲜。如《周易》中的屯卦、贲卦和睽卦皆为抢婚的实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抢婚场面。《贲》:“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又“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前两例表现抢婚者乘白马前来抢亲,接近女方家时缓缓而行,以伺时机。后例表现抢亲成功后,被抢女子痛苦万分。这种特殊的娶亲过程如今仍作为一种民间风俗保留在某些少数民族的婚礼中,如蒙古族、纳西族、傣族、藏族等。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录了蒙古族骑马抢婚的过程:“蒙俗新婚到女家,迤新妇置之马上奔回,谓之抢亲。女家多备之,故作争夺追赶。某君诗云:新郎一马着鞭先,舅氏昂然奋老拳。劫得美人归去后,笙歌花烛盛开筵。” 青海地区的一些汉族有饮“回马酒”的仪式,其具体过程是:在男方家举行婚礼时,女方宾客要骑马离开男家前行一程,然后青壮年调转方向,返回男家门口,男方家人则递上酒壶,让其痛饮后策马离去。如此要反复一二次,只听马蹄声中夹杂着欢声笑语,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 湖北、四川一带流行“回马车”的婚姻风俗。在湖北,传说新娘出嫁时,本家历代亡灵都会跟随前往,且途中亦可能撞着各种煞神附身,会给男家带来不利。故迎亲日,男家预先请方士一人,于门外设香案祭告天地和车马神,并杀鸡以驱鬼。祭毕,抓米撒在新妇的彩轿上,以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时向花轿四周行礼,礼毕方可入内。在四川,彩轿到男家后,新娘不下轿,此时男家将一桌子置于大门右侧,拜祝祭酒,边作揖边向彩轿撒米,口中念“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已到,车马还乡”等语句,以驱除不祥。 在陕西澄城地区,“送金马”婚俗十分流行。当亲事确定后,经济富裕的男方需送女方一匹小金(银)马;如果家庭拮据,可以用一匹黄布马代替,寓示着马到成功。 除了喜事,丧葬习俗也离不开马。秦始皇陵兵马俑实际上是以马俑代替了真马,间接地再现了真马陪葬的史实。在民间祭奠活动中,人们以烧纸马的形式表达了希望死者像生前一样骑乘马匹的企盼。 元代宫廷丧葬有“金灵马”的风俗,沿袭蒙古遗风。凡帝后去世,用香樟木为棺,以貂皮袄、皮帽、靴、袜装棺,将金瓶盏碗置入棺中,然后在表面油漆。送往坟地时,任何人不得在其家族前言及故主,恐惊其亡灵。出殡时,以蒙古女一人作前导,穿新衣,骑马;另牵一匹马,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此即金灵马。 另外,我国中原地区服饰的变化和发展也与马密不可分。自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以来,汉民族开始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以上衣下裤的穿着形式代替了传统的上衣下裳之制,随后又出现了马甲、马褂、马靴等多种服饰名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