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 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 董仲舒读它,将它变成一种构架学术大厦的建筑材料——他的“新儒学”,以儒学为砖,以道学为浆,才得以稳立于世,取得“罢黜百家”的独尊地位。 汉武帝读它,将它变成一块长生不老的敲门砖,使神仙方术盛极一时。 东方朔读它,将它变成一个混迹官场的护身符,“大隐隐于市”。 张重阳读它,将它变成一艘远离红尘、驶向方外世界的飞船,“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过着“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逍遥生活。 现代人也读它,到底读懂了什么?派上了什么用途?从中得到了多少好处?这些问题恐怕要等若干年后才能回答。 外国人也读它,居然满嘴胡话: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这本书将是《道德经》。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其中德文64种,英文83种,法文33种,荷兰文19种,意大利文11种,日文10种,西班牙文10种,丹麦文6种,俄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波兰文各4种,芬兰文、捷克文各3种,冰岛文2种,葡萄牙文、越南文、世界语各1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却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 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 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至少还超前一百年。每个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从中取其所需,却没有人能完全得其精华。 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 这位走运的老先生,因为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一夜暴富。钱多得花不完的他,买了一辆当时最昂贵、最豪华的福特牌轿车。不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坐着这辆车去镇上闲逛一圈。一路上,他或者热情地跟熟人打招呼,或者靠在后座上闭目养神。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雇用司机,当他打盹时车也没有停下来,但他的车从没有出过车祸。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是用两匹识途老马来拉他的车。 这位老印第安人从未想过学习驾驶技术! 《道德经》也是这样一辆老印第安人的豪华小车。它能用来干什么呢?能用来做一辆马车;能用来做临时卧室;能用来做遮阳伞或雨伞;还能用来向人炫耀……千古以来,人们把它所有额外的用途都尝试过了,就是没有人把它当成一辆豪华小车来使用。因为它太超前了,谁也不知道它是一辆豪华小车,谁也不懂驾驶技术。 时代到了今天,这辆“豪华小车”已经不算太超前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驾驶技术”,那么,何不尝试着来驾驶这辆“豪华小车”呢?这就是笔者想写这部书的原因。 虽然笔者水平有限,不能将《道德经》的精华完全发掘出来,“驾驶技术”也很生疏,但至少可以提醒各位:原来老子的《道德经》还有这样的用途!那么,各位就可用自己的智慧,摸索驾驶技术,并熟练掌握它,以实现人生提速! 一、一个急于求成的人,不配做高手。 老子说:大器晚成(也有解读为免的)。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41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1、经典解读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说:“凡物之易就者不美观,急成者非大器。我能循循上造,弗期近效,不计浅功,久于其道,自可大成,又何歉于己乎?” 西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说:“大器晚成,无所不有。变于无形,化于无朕,动而无声,为而无体。威德不可见,功业不可视。祸息于冥冥,福生于窅窅。寂泊而然,是谓至巧。万物生之,莫知所以。勉勉而成,故能长久。” 2、说文释义:大的东西总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缓慢完成。 “大器晚成”这个词,一般被用来安慰那些少年不得志的人。但这并不是老子本来的意思。“晚”不是指年龄。姜子牙八十岁当宰相,是大器晚成;甘罗十二岁当外交官,也未尝不是大器晚成。“晚”是指时间。准确地说,是刻苦努力的时间。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可望成功;反过来说,一定要将成功希望寄托在长期努力上,不可急于求成。 真正的高手,都是那些能够克服慢的恐惧,一步一步达成人生目标的人。 西门吹雪学剑,每天练习拔剑一万次。他用最慢的方法,成为绝世高手。这是武侠小说中杜撰的故事。 达芬奇学画,鸡蛋这种简单物体他画了3年。他用最慢的方法,成为画坛泰斗。这是历史书上的真实故事。 大器晚成。老子道出了这人世真理:最有价值的事物、最伟大的业绩都是在缓慢中完成。成功的要点,就是克服对慢的恐惧,一点一点地把梦想握在手中。 活学活用1:不要幻想金子超过汗水 很快到手的东西,其价值令人怀疑:用激素催生的速成猪,既无营养又有害健康;在速成班学会的“半吊子”技术,好看不好用;考试前临阵磨枪的速成成绩,造就的只是高分低能;挑灯夜战匆匆完工的速成建筑,真的能害死人…… 尽管生活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教训,有些人还是“不信邪”:别人需要“大器晚成”,但我不需要。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智商高,或者说比别人聪明。他们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找到一条捷径,省略辛苦练习的过程,比别人更快地实现人生目标。他们最后找到的捷径是赌博、买彩票、做违反规则的事情。他们的理论依据是: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 真正的智者都知道,成功要靠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悟。正如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查理?库金先生所说:“成就伟业的机会并不像急流般的尼亚加拉瀑布那样倾泻而下,而是缓慢的一点一滴。”更快只能通过更多努力实现,希望金子超过汗水的想法,有太多幻想的成分。 活学活用2:步行可能比飞行更快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克服对慢的恐惧呢?他们认为,现在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谁更快实现目标,谁就是胜利者。所以,他们争分秒抢时间,风风火火赶速度,做什么事都急于求成。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快与慢,取决于诸多因素,速度只是其中之一。打个比方,你决定在某个时间到达某个地方,如果你选择那条塞车最严重的路线,你出发的时间比较晚,你的车况又不好,那么,无论你怎样追求速度,都不会很快。为了按时到达,不惜超车闯红灯,一旦被警察逮住或发生交通事故,到达的时间更是遥遥无期。 做事情干事业也是这个道理,一味追求速度是没有用的。为了更快,我们需要花时间选择方向和方法;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慢工出细活”;需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比如做生意,急于求成的人,为了让商品更快地卖出去,搞欺骗宣传,以花言巧语引诱顾客;为了让钱更快地赚进来,以次充好,追求暴利。然后,他们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和脑力应付顾客投诉和政府机构的审查,甚至惹来一场官司。最后,他们发现,原来他们运用的只是一种让自己更快破产的方法。 能成大器且历久不衰的商人,采用的往往是很慢的方法。 麦当劳公司在决定是否投资中国时,花了3年时间做市场调查。他们知道,方向正确永远比跑得快重要。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提出“自来水经营哲学”,追求商品优质低价,以达到人人买得起的程度。他知道,决定嫌钱快慢的关键因素是销售数量而不是利润率。 我们知道,开一辆无照小车,进不了北京城;骑一辆自行车,却可能周游世界。快与慢的结果,不是由速度简单决定的。导致落后的原因往往不是对手太快,也不是自己太慢,而是因为我们经常停滞不前。所以,前辈智者教导我们:不怕慢,就怕站。只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并且一切顺利,步行甚至比飞行更快。 快与慢,取决于解决核心问题的时间. 成就杰出的人,采用最慢的方法,在常人忽略的地方花费了大量时间,他们却比普通人更快地获得成功。为什么呢?一件事情是否完成,一个计划是否实现,要看其核心问题是否解决。快或慢,以解决核心问题的时间来决定。 从前电脑软件只有文字界面没有图像界面。软件制造商们看到了这一领域的前景,将开发图像软件作为必须尽快实现的目标。他们知道,谁的产品最早上市,谁就能占得先机,成为市场的领先者。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争分夺秒赶时间。在众多竞争者中,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也是其一。 比尔?盖茨开发目标是能够显示图像的“视窗”软件。他不遗余力,将最好的人才和最好的设备都用于这个项目,资金方面也优先满足。尽管如此,他的进度似乎比竞争对手慢得多。 不久后,竞争对手的产品纷纷上市了,掀起购买狂潮。但是,他们急于赶时间,却忘记了一件事:质量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他们的软件都存在很大缺陷,只能算半成品而非完整的产品。经过短暂热卖后,这些产品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眼看竞争产品一个接一个上市,比尔?盖茨内心的焦虑可想而知。但他没有急于求成。他不断向客户许诺、央求:我们的产品很快上市,请再等3个月,到今年8月份,你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产品;到今年10月份,你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产品;到明年一季度,你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产品……与此同时,他率领研制组人员埋头苦干,将潜力发挥到极限,一个又一个地攻克质量难关。这就是比尔?盖茨的精明之处:宁可在时间上失信,也不在质量上打折扣。 “视窗”软件的上市时间一拖再拖,因此被媒体戏称为“泡泡软件”,比尔?盖茨也受到媒体毫不留情的批评。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外行们说三道四,从来不会左右比尔?盖茨的决策,他忍受着对快的渴望和对慢的焦虑,以及对失去市场份额的恐慌,目光紧盯最核心的问题——质量。 3年后,耗费11万个工时、数亿美元的“视窗”软件终于艰难问世。虽然它是最后一个出场,却是第一个成熟产品,一上市就显出王者气象,一举击败所有同类软件,高居畅销榜首,旺势历久不衰。 很多人终生无所成就,不是能力不足,不是努力不够,而是难以克服对慢的恐惧,急于求成。他们从来不曾真正做好一件事,总是提供“半成品”而不是完整的“产品”。 快一秒是冠军,慢一秒什么都不是。这是田径场上的情景,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观念。所以大家匆匆忙忙做事,急急忙忙赚钱,慌慌张张出名。这是对快与慢的极大误解。 人生不是田径场,胜负的决定因素不是速度。在田径场上,目标明确,道路平坦通畅。在人生这条跑道上,情况却大不一样:在我们眼前,只有崎岖小路没有高速公路,只有荆棘坎坷,没有罗盘、向导和地图。条条道路通罗马,也通向任何我们并不想去的地方。我们经常不知道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南辕北辙,不如一步一步地走好。 假如你参透“大器晚成”的道理,不求速度,不求数量,始终坚持把眼前之事完完整整做好,你一定能比别人更快地获得人生成功。 透点提醒更快的方法是比别人更早起步、花更多时间或付出更多努力,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说:上善若水。 原著实录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经典解读 宋王安石《老子注》说:“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至弱,故曰不争。众人好高而恶卑,而水处众人之所恶也。”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说:“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也……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灌,有利万物之功,而不争处高洁,乃处众人所恶卑污之地。” 清王夫之《老子衍》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2、说文释义 最好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 老子认为,水处在众人厌恶的低下之地,已经接近道了。 老子对“上善若水”的进一步解释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安于应处的地位,心像深渊一样清静,以友善之心与人交往,说话言而有信,按自然法则处理事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善于把握行动的时机。正因为不强求结果,才不会招致怨恨。 活学活用1:我们处在一个竞争社会,“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不争就无法成名,不争就无法致富,不争就无法享有权力。那么,老子强调“不争”,强调“居众人之所恶”,难道是自甘平庸、自甘堕落?非也!老子所说的“不争”,并不是放弃竞争,而是“不争之争”,这是一种追求卓越的高效竞争手段。 为什么呢?人并不是一种纯理性动物,多数情况下,“跟着感觉走”,而不是按智慧办事。常人的习惯是,依附权势人物,抱名人的大腿,看见利益就蜂拥而上,你争我夺。假如你像常人一样做事,结果也会像常人一样,互相打得头破血流,所得却十分有限。 最聪明的办法有两种,第一种办法是帮助他人获得利益而不是夺取他们的利益,这样,他们就会忠诚追随你。“得人之力者无敌天下也;得人之智者无畏圣人也”,只要得到他人助力,你的成就将远在众人之上;第二种办法是安静地呆在一边,捡拾他人抛弃的或看不见的利益。这也是“不争之争”的策略,你的收获将远在常人之上。 如何在“不争之争”中获胜?老子提出了7种手段: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活学活用2:呆在自己应该呆的地方 什么是“居善地”?也就是安居自己应处的地位。说通俗一点,就是“呆在自己应该呆的地方”。哪里是自己应该呆的地方呢?这很难一概而论,关键看自己的才能是否与这个位置相称,自己的价值观、个性能否与这个团队相容。如果站错了位置,肯定地位不牢,甚至会有危险。 站位是否恰当,不完全取决于才能。姜子牙的才能足以胜任宰相,在商纣王手下却连一个小官也当不好,只好溜之大吉;而有些人才能平平、贪赃枉法,却能在很高的位置上如鱼得水。这是价值观是否相容的问题。个人价值观与团队价值观的相容性,是我们在选择人生站位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应该注意:如果一个才能平平的人能够如鱼得水的话,这个团队的远景不容乐观。姜子牙逃离商朝,陶渊明隐居田园,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自己应该呆的地方。这都是“居善地”的典型例证,值得我们借鉴。假设我们服务的公司以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非法手段敛财,无疑是一家“短命”的公司,你就应该考虑一下这是不是你应该呆的地方了。 还应注意:安居自己应处的地位,绝不是固步自封。人应该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才能,以便胜任更重要的工作。一个人满足于已知的知识,让大好年华在平庸中度过,那并不是真正安居自己应处的地位。 古时有一位官员,早年为国王立过功,但此后十多年未获升迁。一些原来职位比他低的人,渐渐地成了他的上级。这位官员对自己的境遇很不满意,一天,他向国王抱怨说:“您用人好比堆柴草,总是把后来的放在上面,把压在下面的人全忘了。” 国王说:“并不是我把你给忘了,我是不敢荒废公事啊!天下日新月异,每天都会产生新事物,发生新问题,需要新的知识来履行职责。所以,我只能录用具备这些新知识的人才。你呢,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优哉悠哉地过日子,何曾在学习上用过一点心?人不能没有学问,也不能不长学问啊!听了你刚才讲的话,我觉得你近来更没有学问了!”这位官员惭容满面,不禁低下了头。 这位官员不愿被压在别人下面,却不努力让自己的才能处在别人上面,正好是“居善地”的反面典型。 活学活用3:像深秋的水一样清澈平静 什么是“心善渊”?也就是说,心要像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受外界环境所扰。在红尘之中,如何能避免受到污染和惊扰呢?这需要将一颗心修炼得像磐石一样稳固。 古时有一位名叫牛弘的高官,每天坐牛车去上班。他的弟弟比较顽劣,不读书,好习武。有一天,牛弘出门办事,弟弟喝得酩酊大醉,乘着酒性在院子里练箭法,不想一箭将牛射死了。他知道闯了祸,吓得赶紧躲起来。 牛弘办完事回来,妻子忙向他告状:“叔叔耍酒疯,把牛射死了。” 牛弘若无其事地说:“牛射死了,就做红烧牛肉吃。” 妻子顿感无趣,低着头,一言不发地走到厨房,做红烧牛肉去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走到丈夫跟前,抱怨说:“牛肉太多了,红烧不完。” 牛弘正在看书,头也不抬地说:“红烧不完,就炖汤喝。” 妻子越发无趣,只好去炖汤。过了一会儿,她觉得这事还得说说,又向丈夫发牢骚:“一整头牛呢,炖汤也太多了!” 牛弘淡淡地说:“炖汤太多,就做干牛肉吃。” 妻子觉得丈夫的涵养功夫真高,相比之下,自己就差得太远了,很是惭愧。自此,她再也不提射牛的事。他的弟弟呢,觉得哥哥真有涵养,这都是读书有学问的缘故啊!自此,他收起顽心,发奋读书,终于成了一个有出息的人。 牛弘处理问题的方法未必最佳,但他这种不受外界情况所扰的涵养功夫,真可以算得上“心善渊”了。 活学活用4: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嘉许 什么是“与善仁”?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理解和嘉许。许多人对强者能保持足够尊敬,对弱者却心存轻视;或者对弱者表示亲近,对强者却心存排斥。这不是真正的“与善仁”。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对强者、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众之力,无所不成。 春秋时,田忌离开齐国逃亡到楚国,楚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并询问齐国的军事情况。田忌说:“如果齐国派申孺为主将,楚国只需出兵5万便可凯旋而归;如果齐国派田居为主将,楚国就要出兵20万,方可不分胜负;如果齐国派眄子为主将,楚国就要出动全国军队,就算这样,也仅仅能够免于亡国。” 楚王问为什么?田忌说:“申孺这个人,狂傲自负,既慢待能人,又轻视庸人。能人和庸人都不愿为他效力,所以我料定他逢战必败;田居这个人,为人正直,礼遇能人,但轻视庸人。能人愿意为他效力,庸人却离心离德。所以,我料定他胜负各半;至于眄子这个人,既尊敬能人,又爱惜庸人。所以上下左右都愿意为他出死力。所以我料定您与他交锋,仅仅能够幸免于难罢了!” 后来,齐国派申孺为将攻楚,楚王听从田忌的建议,仅派5万人迎敌,大获全胜。后来齐国派眄子为将攻楚,楚王亲自挂帅,出动全国军队迎敌,仍然失败,仅免于亡国而已,就像田忌事先预言的一样。 眄子这个人,尊敬能人,爱惜庸人,真算得上“与善仁”了。 活学活用5:言必行,行必果 什么是“言善信”?就是说话要讲信用。人世间的道理,就像那条物理学上的定理: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你向他人施予什么,也会得到什么。一个人不受信任,是因为他不讲信用;反之,一个人受人信任,是因为他说话算数。这个道理将在后面加以论证,在此不必赘述。 活学活用6:用业绩说话 什么是“正善治”?就是忠于职守,用业绩说话。古今中外,无论什么事物都可能过时,无论什么理念都可能更新,就是“用业绩说话”这一条永远不会过时。如果用业绩说话不灵了,说明这家公司、这个团队该倒闭了。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们不必存任何侥幸心理。 活学活用7:做力所能及的事 什么是“事善能”?也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将它理解为有办事才能也未尝不可。但才能大小,是相对事情难易程度而言的。如苏东坡所言:“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有些事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确实力有不逮,也没办法。但有些事我们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活学活用8: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做事 活学活用9:合理把握办事时机 什么是“动善时”?也就是合理把握办事时机。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什么时机才合适?这完全取决于各人的眼光和阅历。有的人能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有的人却让事情发生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 如果我们的眼光与阅历不够,如何做到“动善时”呢?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是一法。除此之外,抱着与人为善的想法去做,一般错不了。如果你做的事对他人有利,它总是合宜的。美国企管专家史蒂芬?柯维说:“为自己着想也不忘他人的利益……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一个聪明人,不会嫉妒别人的收获,他们总是考虑如何帮助他人获益而不是夺取别人的利益。这正好符合老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原理。 透点提醒不战而屈人,不争而获利,是成功的上上之法。 三、先干起来再说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经典解读 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说:“千里邦畿,欲造其途,底其境,岂容举足便至,计程可期者哉?其始也,无非足下一步一步趋,由近及远,而始至其地焉。”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说:“有形之类,大必滋于小,高必基于下,远必自于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圣人见端而思末,睹指而知归,故不为福先,不为祸始,踌躇以兴事,每以成功。” 2、说文释义 千里之行,开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老子这句话,有积少成多的意思,也有万事开头难的意思。本章取义为:最困难的是迈出第一步。无论你的速度快慢,只要迈出第一步,或迟或早,总能到达目标。很多人的遗憾是,他们只是打算开始,却从未采取行动;或者几步不顺利,马上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千里马虽然迅捷,如果呆立不动,到不了任何地方;老牛破车虽然迟缓,若用功不舍,也能周游天下。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变的定律:首先迈出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活学活用1:普通人并不缺少机会和智商,他们缺少的只是行动。 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立志成为大作家。他宣布要写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并且已经有了很好的构思。一年后,朋友问他,小说写得怎样了?他说,那本书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写。但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更好的构思,计划写另一部更有趣的书。 一个自信满满的年轻人,立志成为大商人。他决定辞掉那份薪水很低的工作,去开一家小店,然后由小做大。一年后,他还在做那份薪水很低的工作,他的小店计划已经改为将来某个时候开一家大商场。 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立志成为政治家。他决定登门拜访新上任的领导。一年后,这位新领导变成了老领导,提拔到了新的岗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不便,年轻人还没有登门拜访过一次。 你相信这几个年轻人能成为大作家、大商人或政治家吗? 有人说,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早就想到了,可惜我没做。比如:“如果我几年前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如果我早一点向她求婚,她就不会变成别人的新娘。”有机会迟迟不见行动,事过境迁再来后悔,正是小人物的通病。 大人物都有一个好习惯:一旦做出决定,马上就开始行动。因为拖延会产生许多负面的东西:惰性、猜疑、焦虑、自卑、恐惧……而行动中却能产生许多积极的东西:勇气、决心、自信、主动性、创意…… 有一个知名专栏作家谈到他的创作秘诀时说:“我有许多东西必须按时交稿,无论如何不能等到有了灵感才去写。一定要想办法推动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定下心来坐好,拿一支铅笔乱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放松。我的手先开始活动,用不了多久,还没等我注意到时,便已经文思泉涌了。当然有时候没有乱画也会突然心血来潮。但这些只能算是红利而已,因为大部分好构想是在进入正规工作情况以后得来的。” 其实,天下任何事,都跟写一篇文章相似:积极行动才能达成结果。 活学活用2:大胆迈出第一步 很多成功人士,在起步之初,并没有过人的才能,也没有特别好的机遇,为什么他们能取得不凡的成就呢?原因仅仅在于:他们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努力不懈。台湾企业家刘秀忍的成功经历,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刘秀忍的家乡在台湾最闭塞、经济最落后的鹿谷乡,她的家是当地几户最穷的人家之一。所以,她才念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结婚后,她和丈夫合办了一家贸易商行,生意还不错。但她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便说服丈夫同意,孤身一人去日本创业。 来到日本东京后,刘秀忍才发现事情远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她人生地不熟,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起步;其次,她语言不通,怎么跟人家谈生意呢?第三,她的资金很少,日本再好赚钱,也得先投资才能赚到钱呀! 刘秀忍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但她想,好不容易下决心跑出来,也不能什么不干就跑回去呀!好歹先做起来再说!她设法找到在日本的台湾老乡帮忙办手续,办起了一家小小的贸易行。她没有聘请员工,里里外外全是她一人忙活。 刘秀忍一面学日语,一面尝试谈生意。她的日语进步很快,但生意方面毫无起色,好几个月一件生意也没有做成。她知道,在此情况下,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能靠耐心。她不急不躁,一次又一次地跑客户。她一天天带着希望走出门,又一天天带着失望走回家。 终于有一天,刘秀忍看到了一丝曙光:一位日本商人被刘秀忍百折不挠的韧劲所感动,把自己不想做的一笔小生意让给她做。生意虽小,对刘秀忍却是一件大事,她小心翼翼,将活干得漂漂亮亮。这桩生意为她赢得了信誉。此后,一笔又一笔生意接踵而至,她的事业开始真正起步。 后来,刘秀忍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拥有三家大公司、七座百货大楼以及多家分公司的大老板。 不管做任何事,迈出第一步都很重要。智者虽有千虑,如果不立即行动,也将一事无成;愚者虽少智慧,只要在行动中磨练自己,也将心想事成。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提醒自己:立刻行动,首先迈出第一步,切勿坐失良机! 透点提醒可以拖延的事,不必列入你的行动计划;决定要做的事,马上动手,不要等到明天或下个礼拜。 四、在坏事发生之前采取措施 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经典解读:西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说:“未疾之人,易为医也;未危之国,易为谋也;萌牙之患,易事也;小弱之祸,易忧也。何以效之?庄子曰:任车未亏,僮子行之,及其倾覆也,颠高堕谷,千人不能安。卵之未剖也,一指摩之,及其为飞鸿也,奋翼凌云,罾缴不能连也。胎之新乳也,一绳制之,及其为牡也,罗网不能禁也。虎也,执群兽,食牛马,剑戟不能难也。故涟滴之流,久久而成江海。小蛇不死,代为神龙。积微之善,以至吉祥;小恶不止,乃至灭亡。是故,继体之君,无怨无恶,将相和一,百姓宾服,邻国交市,无有谗贼,平易不动,上下和集。当此之时,守之不用威,持之不用力,无为无事,莫之能克。及至国家将危,万民将殆,患害将兴,萌而未兆:当此之时,安危在己,不在于彼,谋之不必圣人,忧之不必力士,正之于枕席,而患祸以亡矣!” 2、说文释义:好事要在尚未达成之前先行准备,坏事要在尚未降临之前先行防范。 哪怕你有很好的条件,如果不付出努力,好事也不会降临;哪怕你有很强的势力,如果不懂得防微杜渐,坏事也会及早到来。 好事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坏事如何预先防范,却是一大难点。老子认为,坏事不会突然发生,在它们降临之前,早已有所征兆。有远见的人,能够看见坏事的苗头而将它化解为无形。 活学活用:事情不一定要做出来才知道结果,聪明人早在行动之前就对结果心中有数。为什么呢?因为聪明人知道成败得失的要点,并懂得因势利导,使坏事向好的方面变化。 《说苑》说:“谋划有两种:上谋知道命运,其次知道人事。知道命运的人,能预见存亡祸福的根源,能预知盛衰兴废的苗头,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行动,避难于无形。像这样的人,处在乱世就能保全自己,处在太平时代就一定能得到天下大权。知道人事的人,遇事知道得失成败的要点,进而推测事情的最后结局,所以立业不会失败,谋事不会徒劳无功。” 世上的事虽然纷繁复杂,但一行有一行的“道”。坏事发生之前早有征兆,关键在于你能否发现这些征兆,未雨绸缪,从而避免损失。 如何发现坏事的征兆呢? 第一个要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坏事好比一个恶魔,它总是披着天使的外衣出现于人前,直到最后关头才露出狰狞的面目。这就要求我们不被假象所迷,透过蛛丝马迹,发现危机所在,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海伦女士在大学里当教授。她爱好桥牌,经常参加一些业余比赛。有一次,她应邀到朋友家里打牌。她的搭档是一位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士。经介绍,原来他是她经常存钱的那家银行的总裁。此人似乎特别注意自身形象:他衣着得体,一身名牌,雪白的衬衫配着大红领带,十分醒目;他留着时髦的发型,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眉毛、胡子和指甲都经过精心修整,一看就是专业美容店的杰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位富有的、招人喜欢的成功男士。 但海伦并不这么认为。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赶到那家银行,将自己的钱全部取出来,存进另一家银行。有人问她为什么如此急于换银行,她说:“一个有事业心的男人,绝对没有时间如此细心修饰自己。从他的穿着打扮上,我可以想象他没有将多少时间用于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我就应该为自己的存款担心了。” 果然,过了没多久,这家银行宣告破产。由于它几乎已经亏空,储户们没有得到多少补偿,真是欲哭无泪。海伦却因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躲过了一劫。 从感觉上,那位银行总裁仪表出众,给人有实力的印象,海伦却从中洞察了他不务正业的事实。可见,只要不被表面现象所迷,就不难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第二个要点:反面求证 狐狸打扮成美女的样子,哪怕你睁大双眼也看不出破绽;如果绕到后面,就能发现一条蠢笨的尾巴。打个比方,某人在你面前讲别人的坏话,好像很贴心的样子,你只要反过来想一下:他也许会在别人面前讲我的坏话呢!你对他的为人就看得更清楚了。某人跟你称兄道弟,好像很亲近的样子,你只要反过来想一下:他对父母兄弟尚且无情,怎么可能对我好呢?你对他的品行就看得更清楚了。 聪明人善于反面求证,他们不会等到坏事降临再来捶胸顿足、自怨自艾。请看一个历史故事: 名士鲁丹来到中山国,想谋取一官半职。他去见中山君,讲解王道,比如修德养性、亲近贤臣、施行仁爱之类。中山君荒淫奢侈,对这些大道理根本不感兴趣。他打个哈欠站起来说:“我很困了,请先生以后再谈吧!”鲁丹就沮丧地退出来了。 过了几天,鲁丹又去见中山君。这回他不讲王道讲霸道,如何选贤任能,如何富国强兵,如何远交近攻。谁知话未说完,中山君早已鼾声大作。鲁丹只好再次失望地退出来。 第三次晋见,鲁丹仍未受到中山君青睐,回到客店,不免长吁短叹。他的车夫建议说:“您想在中山做官,为什么不用钱托人通融呢?” 鲁丹想试试这种方法,就封了50两黄金,送给中山君左右的一些宠臣。过了不久,鲁丹再次进宫求见时,中山君的态度跟以前大不相同,既礼貌又恭敬,还准备授予鲁丹相国之职。 鲁丹出来后,连旅馆也不敢回,吩咐车夫立即驾车逃出中山。车夫很奇怪地问:“您好不容易得到中山君的信任,为什么急急忙忙要走呢?” 鲁丹说:“中山君肯听别人的话信任我,也会听别人的话害我。快走!” 果然,鲁丹尚未出中山之境,中山相国害怕失去权力,向中山君进谗说,鲁丹是赵国派来的奸细。中山君马上派人捉拿鲁丹。幸亏鲁丹逃得及时,才躲过一场飞来之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切莫执迷于眼前利益而忽略背后的危机。 第三个要点:敢下壮士断腕的决心 在生活中,我们并非看不到坏事的苗头,只是难以割舍眼前的利益,所以对可能的危机视而不见。这个道理,就好比青蛙呆在慢慢加热的水中,不知道逃跑,直到生命受到威胁时,却没有逃跑的力量了。但是,聪明人绝不做一只愚蠢的青蛙,他们当断则断,在危机到来之前就会离开,必要时甚至能痛下壮士断腕的决心。 英特尔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它的主要业务和利润均来源于电脑存储器。后来,日本公司的存储器开始在市场中占先。他们最重要的武器是惊人的低价格。英特尔历来以技术领先于市场,打价格战并非其长,所以,它的业务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如何摆脱困境呢?英特尔公司总裁格鲁夫和董事长摩尔都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有一天,他俩进行了一次决定英特尔命运的交谈。 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你认为新总裁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望着摩尔:“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 对英特尔公司来说,放弃存储器等于放弃自己的身份,等于放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阵地,等于在对手面前不战自退。但是,既然没有获胜希望,为什么不放弃?摩尔很快与格鲁夫达成共识:放弃存储器,重新开拓芯片市场。 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被格鲁夫称为“战略转折点”。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英特尔重新焕发活力。到1995年,英特尔累计生产了1.6亿个芯片,一举占领了世界80%的PC市场,取得了绝对霸权。 当坏事已成,损失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最难下决断。每一个杰出人士都遭遇过挫折和失败,他们的明智之处在于,敢于打破坛坛罐罐,保存实力,避免更大的坏事发生。 孔子说:“事前不谨慎,事后来懊悔,已经来不及了。”《诗经》说:“呜咽哭泣,后悔莫及。”这就是说,凡事要做在事前,不要等到结果发生再来懊悔。任何坏事,无论是人际冲突、财产损失,还是生存威胁,在结果发生之前,都有改善余地。只要我们先期发现它,采取果断措施,为之于未有之地,治之于未乱之时,就能化险为夷,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 透点提醒不要对小事掉以轻心。因为一个火苗可能酿成一场火灾;一个闸车片可能酿成一场交通事故。 四、认真做到一百分 老子说:慎始于终,则无败事。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64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经典解读: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说:“慎其终,未尝如始从善之心,则必无祸败之事。” 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说:“为而无为,功无败也;执而不执,德何失焉?奈今之从事于道者,为无为有,或作或辍,不知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偶乖,与遵远矣。又有几成而忽败,一败竟无成者矣!《书》曰:‘慎厥终,惟其始。”所以历亿万年而不替。” 2、说文释义:一件事从头到尾都做得很到位,怎么会有失败这回事呢?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很努力,怎么会有一生平庸这回事呢? 老子认为,成败都有道,按成道做,你就成功;按败道做,你就失败。这跟西方成功学所谓“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是同一道理。 那么,成功的要点是什么呢?不是因为某个机会的突然降临,不是因为某个时候的天才发挥,而是把你经手的每一件事,认真做到一百分。 活学活用1:成功取决于你的自我要求 人生就像一所学校,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老师。我们一生成就如何,取决于自己的“学习态度”。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以“60分”为满足的人,注定一生平庸;心里装着某个出人头地的梦想,不甘心埋没在庸人中,却不愿为梦想付出双倍努力,为“80分”感到骄傲的人,他们也许能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却难成大器;只有那种努力做到最好,事事追求“100分”的人,他们才会成为真正的“考场英雄”。 事事追求“100分”的人,不需要别人对他提出严格要求,他会用精益求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往往能达到一般人望尘莫及的境界。 孔子30岁跟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 过了十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乐曲也弹奏得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妙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像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 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 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很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一般人总是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孔子所达到却远远超出老师对他的要求。这就是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差别。在生活中,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我们能否以完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决定了我们日后的成就。 有的人认为:我做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值得那么努力。其实,重要的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做事的态度。只要抱着事事追求100分的态度去做事,哪怕暂时做的只是一份毫不起眼的工作,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做大事的能力。优秀或平庸都是一种习惯 优秀或者平庸都是一种习惯,它首先源于自己的态度。你习惯了把经手的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就意味着你拥有了优秀的习惯;你习惯了马马虎虎对待自己的工作,就意味着你拥有了平庸的习惯。所以,别轻视你做的每一件事,也不要过多考虑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养成一种优秀的习惯,你已经得到了一生中最好的报酬。 然而,什么是100分?什么是60分?这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虽然生活是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却不给“学生”现场评分,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呢?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做事已经尽了力,已经做得够好了,是不是达到了100分呢?离100分有多远呢?这个问题常让我们感到迷惑。 如何评价自己的表现呢?有一个简易标准:用心的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你在这件事上用了多少心?你为别人尽了多少心?前者决定你做事的水准;后者决定你做事的境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通俗地说,每个人既是在为自己做事,也是在为别人做事;每个人所做的事,既会对自己造成影响,也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一般来说,我们所做之事,对他人造成的正面影响越大,劳动价值越大,收获也会越大。如何增加劳动价值呢?这取决于我们用心的程度,我们必须用大脑做事,设身处地为他人作想,才可望获得更大的收获。 大凡成功者,都有一个好习惯:为别人用心。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一天,松下幸之助来到一家代销店进行业务访问。寒暄过后,店主抱怨说:“现在的生意越来越难做,真不知道我这个小店还能维持多久。为什么您的生意越做越大,无论景气不景气您都能赚钱,有诀窍吗?” “做生意的诀窍,无非是用心去做。”松下回答。 “说到用心,该想的办法我都想过了,生意却不见起色。” 松下微笑着说:“是这样吗?” 正说着,一个小孩蹦蹦跳跳跑进来,说:“伯伯,我买一个灯泡,40瓦的。” 店主停止谈话,转身取出一个灯泡,在灯座上一试,是好的,然后交给小孩,收钱。小孩又蹦蹦跳跳地跑出去了。 松下问:“平时你都是这样做生意吗?” “是的。有什么不妥吗?” “你这样做生意是发不了财的。” “为什么?”店主感到很纳闷:生意不这样做,又怎样做呢? 松下说:“那孩子来买灯泡时,你为什么不跟他聊几句呢?比如:‘小朋友,上几年级了?长得可真高啊!”拿灯泡给他时说:‘回去告诉妈妈,如果灯泡不好用,只管来退换,好不好?”孩子将你的话带回去,他们全家都知道这儿有一个很热情的店主,下次买电器,肯定会来找你。” 店主频频点头,觉得确有道理。 松下又说:“还有,那孩子蹦蹦跳跳跑出去时,你为什么不提醒他走慢些呢?万一灯泡因此损坏,他家里人碍于情面不来找你麻烦,也会对你的商店留下恶劣印象吧!” 店主恍然大悟。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平时确实用心太少了! 很多人做事,就像这位店主一样,该做的事都做了,该用的心却没用。这样做事,充其量达到“及格”的水准,怎么能做到100分呢?怎么能得到期待的收获呢?松下做事却用心良苦,考虑到了如何增进跟顾客的沟通,考虑到了如何避免顾客的损失,考虑到了如何在顾客心目中建立长期的信用……按这种高水准、高境界的方式做事,怎么会不成功呢? 透点提醒做到100分,为世界奉献“精品”,胜于用花言巧语推销“劣品”。 五、选择小事成就大业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1、经典解读: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说:“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是以无水难。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无火患。天下之事,常起于甚微,而及其末,则不可胜图,故圣人早从事焉。为之于小,故能成其大。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 2、说文释义:做难事要从易处做起;做大事要从小处做起。 一个人打败10个人很难,10个人打败一个人却很容易,所以兵法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一支团队很小,一个军团很大,将一个个团队“吃”掉,这支军团也不存在了。所以,聪明的将军不强求一战成功,而是“集中优势兵力歼其一部,消耗敌人有生力量”。 老子强调做“易事”不做“难事”,做“小事”不做“大事”,暗合兵法之理。天下事都是如此:你懂得了如何把难事变成易事,把大事变成小事,你就懂得了成功之道。 活学活用1:成就一番事业,是人生大事,也是难事。无论是谁,无论天资多么聪颖,想在两三年内成为大企业家、大政治家或大学者,太难了!假如你有这样的志向,就有必要知道如何把大事变成小事,把难事变成易事。 活学活用2:集中“优势兵力”,积小胜为大胜 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包括自身才能、经济实力、人际资源等。在自身才能中,又包括专业技能、管理才能、公关才能等。既然你没有办法同时拥有所有条件,当然应该集中全部心力,先解决某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你在这个问题上打了胜仗,往往能以点带面,将全局导向有利方向。 这个道理,好比部队打了一个小胜仗,不但自己这方面士气高涨,外面的人也会“踊跃参军”,还有某些强势集团对你另眼相看,甚至成为你的盟友。于是,你获得其他资源的途径增多了,实力也大大增强了,从而导致“积小胜为大胜”的结果。许多白手起家的人就是靠这一招赢得人生的。 当年轻的保罗·道密尔流浪到美国时,他身上只剩下5美分,而且没有—技之长。他所拥有的,只是一个发财的梦想。他非常清楚,发财的希望不能靠偶然的机遇,要靠高于一般的能力。他决心学会成为一个大老板需要的各种技能。 刚到美国18个月,道密尔换了15份工作。每份工作的性质都不同。对任何一项工作,无论是机修工还是搬运工,他都认真对待,决不马虎。不过,一旦他完全掌握这项工作的技能,马上就跳槽。他不愿在自己熟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两年后,一位老板看中了他的才干和敬业精神,决定把整个工厂交给他管理。道密尔没有让老板失望,他把工厂管理得很好,他的收入也非常可观。可是半年后,他突然向老板提出辞呈,跳槽到一家日用杂品厂当了推销员。他认为,要成为一流商人,只有企业管理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熟悉市场,了解顾客需求。推销无疑是一份最接近顾客的工作,于是,他放弃体面的职位和优厚的薪金,干起了推销员。 经过几年“修炼”,道密尔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了自信。他用极低的价钱买下一家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经过一番整顿,很快使它起死回生,成为一家赢利状况极佳的企业。 其后,他再接再厉,买下一家又一家破产企业,并像个包治百病的神医似的,使它们重焕生机。他的财富也像雨季的河流一样,迅速飞涨。20年后,这位白手起家的青年轻轻松松迈入亿万富豪的行列。 在这个事例中,道密尔的人生梦想是做大事、发大财,但他实现梦想的方法却是从一件件简单的小事做起,培养才干,增长经验,同时积累创业资金。他在一件件小事上打了胜仗,为最后大获全胜奠定了基础。 道密尔的成功绝非特例。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是先拥有专业技能,然后达成人生成功。 为什么要从专业技能入手呢?相对来说,这是最容易“打胜仗”的地方。打个比方,你想向亲友借钱,或向银行贷款,主要取决于对方的态度。借不到钱,只好把创业计划揣在口袋里,“手里没网看鱼跳”,眼巴巴地让发财机会溜走。你想让人帮你做事,别人不乐意,你也无可奈何。只有学习可以自主。你想提升专业技能,永远不乏学习机会。这也符合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所以,聪明人想做大事,先“集中优势兵力”解决专业技能这件“小事”。这件“小事”做好了,何愁大事不成? 活学活用3:安心于做小事,自然大功告成 很多人心里有一个误区:贪大舍小。他们只想干大事,不想干小事;只想赚大钱,不想赚小钱;只强调大节,不注意小节……这一误区带来的后果是: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小节常失误,大节靠不住。 聪明人安于做小事,他们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努力,选择小事成就大业,达成人生梦想。 一位年轻人在快餐店找到一份送“外卖”的工作,每月薪水只有300元,工作却很辛苦,高峰时一天得送600多份快餐。但他任劳任怨,一干就是6年。许多人劝他找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他只是笑着摇摇头。 6年后,这位年轻人创办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他的生意好得出奇,几年时间就成为一位拥资千万的大老板。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一位送外卖的小员工,怎么可能转眼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除了他,有几个送外卖的员工能一干就是六年?在这六年中,他结识了几千个生意人。这就是他做大事的本钱。 天下的道理,常常就是这样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 安于做小事,跟成就大事有什么关系呢?好比建立客户关系,一个庞大的客户网络要靠一个个客户建立起来。稳住一个老客户,要在一次次交易中培养信用。做成一笔交易,要通过一次次拜访、一次次谈判达成共识。要圆满完成一次拜访或一次谈判,要通过每一个言谈举止,使对方慢慢产生交易兴趣。有时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不到位,就可能损害客情关系。归根结底,建立客户网络是大事,但它终将落实到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上。只要把细节做好了,把小事办成了,自然大功告成。天下事莫不如此。 所以,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审视眼前小事对人生目标有何影响。我们发现了它的价值,就会加倍重视它。无论事情多么小,决定去做,就要“集中优势兵力”,做得比别人好。也许,在我们轻轻松松做好一件件小事的同时,我们的事业大厦已经悄悄落成了。 透点提醒每个人都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小事和易事,比在“白日梦”中做大事更有价值。 六、细节决定成败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63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经典解读:西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说:“故善除患者,不若无患之大也;起事致治者,不若默然者之贵也。是以君子,动未始之始,静无无之无,布道施德,变化于玄。怒于不怒,言于不言,攻于不敢,守于无端。威于不武,报怨未萌,图难于易,治其本根,絶之未兆,使不得然。事如秋毫,功如太山,为大于细,治之绵绵。敬而慎之,若始若新,不为所欲,不求所便,常与事反,独守其元。与时俱益,日进无疆,虽欲不大,事物自然。是故,大难之将生也,犹风邪之中人。未然之时,慎之不来;在于皮毛,汤熨去之;入于分理,微箴取之;在于藏府,百药除之;入于骨髓,天地不能忧而造化不能治。夫大事之将兴也,犹水之出于山也。始于润湿,见于涟涟,绵绵涓涓,流为溪谷,汨汨汤汤,济舟漂石,以成江海,深大不测。” 2、说文释义 天下难事,一定要从易处着手;天下大事,一定要从小处努力。 老子以辩证的观点,看到了难易、大小的变化规律,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转化的要点,往往取决于当事者的态度:问题容易解决时听之任之,等到问题成堆,就变成了老大难题;小事情掉以轻心,等到积重难返,这时候想努力改进,可能已经力不从心。 所以,聪明人做事,追求细节的完美。他们在常人忽略的地方付出了超常努力,他们自然就会在人生竞争中脱颖而出。 活学活用1:细节就像火种,能爆发出惊人的威力——或者点燃一炉熊熊大火;或者引发一场火灾事故。 有些人不明此理,在细节方面马马虎虎。他们天真地认为,做人做事只要大方向不错,小节上不用太认真。他们还用一句老话形容自己的马虎:行大事不拘小节。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世间每年因轻视细节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比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加起来还要多。1996年的大兴安岭大火,是一个工人随手扔下一个烟头造成的;1998年的九江大堤决口,是建筑单位马马虎虎应付工程设计造成的。每年发生的数十万起车祸、木装的脚、无臂的衣袖、无父无母的孩子,种种一切,无不透着马虎的影子。 在生活中,人的命运也经常会因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改变。有些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境遇不顺利的原因,并不是“大节”出了差错,而是对细节关注不够。不拘小节的毛病正在不知不觉地使我们失去友谊、失去爱情、失去机会。人际中的许多矛盾,往往不是因为谁的人品存在问题,而是一句话、一件小事造成的;工作中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谁的能力不足,而是某些不良习惯造成的……细节虽然不起眼,它却经常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杰出人士深明此理,永远不会因为事情小而随便迁就。他们总是对细节保持浓厚的兴趣,并投入极大的热情,将细节做到完美无缺。这正是他们成就不凡的原因。 那么,杰出人士是如何利用细节达成人生成功的呢? 活学活用2:不轻视每一个小人物 小人物能对大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上哪一场风起云涌的事件中,没有小人物的参予呢?如何把小人物集结到自己身边,常常成为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 如何得到小人物的拥护呢?方法很简单:尊重他们而不轻视他们;帮助他们而不损害他们。贾谊曾说:“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从古到今,凡是轻视小人物的,没有一个能逃脱失败的下场。所以,在小人物面前,一定要放低姿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你就能得到他们衷心的拥戴。 有一天,惠普公司纽约分公司的各部门接到通知:下班后在贵宾厅召开职工大会。当全厂工人走进大厅时,简直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只见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水果、饮料等各类食品。一名上了年纪的老门卫,看到眼前的一切,认为这不是自己有资格享有的,扭头就走。恰好碰上了分公司总经理,总经理把他请了回来。 总经理走进大厅,走上讲台,恭恭敬敬地向在场的工人们行了一个礼,说:“今天,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同大家开一个聊天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提问题、讲困难、提意见或建议都可以。” 然后,他拿出一个笔记本,把工人谈到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并当场做出怎样解决问题的决定。谈话过程中,他还不时地往工人手里塞苹果、饮料,和大伙开玩笑,以解除他们的戒备之心。 散会之后,老门卫激动地说:“我这一辈子还是第一次开这样的会,我这个看门的,本来就是在厂门口了,再提一脚就出门了,老板这么看得起我,我一定好好干,看好这个家。” 从此,全厂工人上下一条心,干起活来也更卖劲了。 这位总经理就是聪明的,他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将团队精神渗透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融入进每一个人的心中,使他的每一位下属都产生了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活学活用3:不轻视每一件小事 小事能对人际关系造成重大影响。你越是在小事上用心,人际关系越顺畅。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是BON电影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在工作中,她非常善于运用一些小小的善意之举理顺人际关系。比如,她的下属总会在某个繁忙的下午突然收到一张上面写着诸如“你辛苦啦”、“你干得非常出色”之类的小卡片,或一张精致典雅的卡片。她丈夫生日的那一天,她总会努力举办一个家庭小舞会,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就这样,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却给他人送去了一份又一份快乐。 她对这一做法,饶有兴趣地解释说:“大家的节奏都那么快,大部分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都认为这些是不足轻重的小细节。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那么紧张,那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做得更好些呢?” 她又说:“一份小小的问候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挚和诚意,使他人感到温暖。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细小的方面是最能体现出你的那一份心意。” 显然,奥尔布赖特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人与人的关系不一定非要在大事中才能体现出来,在日常琐事之中也能体现你的友善。 活学活用4:不轻视每一笔小钱 杰出人士都知道,小钱往往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小,“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累积起来足以惊人。他们从改善制度入手,堵塞每一分钱的不合理损失。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说:“多争取一块钱生意,也许要受外在环境的限制,但节约一块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而节约一块钱,就等于净赚一块钱。” 王永庆是做小本生意起家的,俭朴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经常做那种跟大富豪身份不相称的事,比如,一条毛巾用十年,肥皂用到只剩一小块还舍不得扔掉,坐飞机经济舱不坐头等舱……他在企业管理中,也特别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他的理念是:“追根究底,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目的是消灭任何一点不合理成本。 例如,王永庆极少在外面宴客,一般在公司自办的餐厅招待客人。餐厅厨师与服务员的素质绝不低于大饭店。他规定的标准是:精致可口。宴客通常采用自助餐形式,吃多吃少随意,却不允许浪费。 台塑集团的员工食堂也采用自助餐形式,同样要求吃得好又不浪费。为此,王永庆专门请几位营养家,花了两年时间,为台塑集团编制了一份详尽的“全年度统一菜单”。这份菜单对于营养搭配、成本控制与采购方式等都予以周全设计,然后分发到各单位食堂,使其从采购、验收到每一道菜的制作方法都有章可循,既节省了成本,而且没有任何两天的菜谱是相同的,以保证让员工吃得高兴。 在降低建厂成本方面,台塑的核算更是深入到每个细节,编制的建筑规范手册就有几大本。一般来说,在建厂成本上,假如美国人来做需要140元,日本人要100元,而王永庆的台塑公司只用67元就够了。 由于王永庆“点点滴滴求其合理化”,所以,台塑是世界上成本控制最好的公司之一。把改进细节作为突破点 杰出人士都知道,在技术与服务能够被迅速复制的今天,竞争取胜的要点,就是在细节方面高人一筹。 三洋电机公司的创始人是井植三兄弟。他们的成功策略是:不遗余力地改进产品缺陷,使之更加完美。比如,塑料外壳的收音机刚上市时,其外表很粗糙,给人品质低劣的感觉。三洋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后,开发出一种改进产品。这种收音机的外观设计光滑、新颖、线条流畅,而且外壳采用一次性注塑成型,大大简化了工艺,成本降低了。这种产品显得既高贵、品质又好,很快就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 过了不久,三洋公司又发明了“三洋冰箱门”。传统的冰箱门内侧都是平板式的,没有被利用起来,而且,冰箱门关上以后,采用的是用插销扣紧的方式。冰箱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合缝不严的弊端,既影响保鲜效果,耗电量也很大。 “三洋冰箱门”的四边贴上了磁吸橡胶条,使得门的密封性能好,且开启方便;门内侧装有分格物架,可放鸡蛋、小瓶饮料等物,十分便利,从而使冰箱内部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小小的改进,却产生惊人的效果,三洋冰箱一上市就引起轰动,自此,插销式电冰箱就无人问津了。 在市场竞争中,决定谁将在起步阶段领先的,是宏大的战略构想和超凡的创意;但是,决定最后胜出的,是谁把细节做到最好。 活学活用5:追求完美的工作品质 杰出人士都知道,“优良品”与“次品”之间,相差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缺陷,无论在大的方面如何成功,一旦存在细节上的漏洞,可能使所有的工作前功尽弃。所以,必须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比如,春兰集团多年来大力推行“零缺陷”运动。他们认为,虽然“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产品”,但作为优秀企业,必然把追求完美无缺作为永远的目标。 为了向这个目标努力,春兰公司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管理条例:职工行为规范条例、劳动管理条例、奖罚条例、技术管理条例,等等。 据说,春兰公司与职工之间签订了一项合同书——《质量承诺书》。每一个职工都要认真填写后才能上岗。上岗后,必须严格按合同操作,一丝不苟,否则要自认罚款500至10000元。例如,有位装配工给空调管道整形时,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结果自认罚款5000元;有位职工把空调上的标牌贴反了,虽不影响产品性能,但影响企业形象,结果也自认罚款5000元。 在有些人看来,春兰公司的管理未免过于严苛。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将造成百倍损失。在生产线上,一个人停下来,整条生产线的相关工序都要停下来;一台空调,哪怕99%的工序做得完美,只要一个地方出了问题,这台空调就是不合格品。所以,只有每个人都在细节上追求完美,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 在这个世界上,最难完成的事情和最容易完成的事情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简单细微的事情。把所有简单细微的事情做好了,大功也就告成了。 细节就像人体细胞一样举足轻重,而且无处不在,只有认识它、注意它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机会。那些成就非凡的人,着眼于大处,却在细微之处用心、在细微之处着力,日积月累,终于渐入佳境,出神入化。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透点提醒大道理谁都懂,成功的关键是在细节上寻求突破。 七、越无私心越成功 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原著实录《道德经》第7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1、经典解读:西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先人而后己者也,天下敬之,先以为长。” 北宋王安石《老子注》说:"圣人,无我也。有我,则与物构,而物我相引矣。万物,敌我也,吾不与之敌,故后之。" 北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说:“圣人谦下,不与人争先,而人自然尊之;圣人不争,不与物为敌,而物莫能害之。” 明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说:“不私其身以先人,故人乐推而不厌。” 近代学者陈柱《老子集训》说:“圣人治国亦如此……喻如有宝器然,私于一家,则出于一家之外为失矣;私于一国,则出于一国之外为失矣;若私于天下,则将安所失乎?此圣人所以无私以成其私也。” 2、说文释义:圣人甘居人后反而高居人前;不贪权势反而地位稳固。 老子认为,一个人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大私。在《道德经》第七章,老子用天道推演人道,他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并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存在。圣人也一样,以公为先,所以生前身居高位,死后名垂千古,反而成就了大私。 活学活用1: 老子认为,无私反而能成就大私,这看似矛盾,其中却有某种玄妙的逻辑。 《圣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耶稣带着弟子在山上讲道,听讲的信徒有好几千人。到了吃饭的时候,有的人有食物,有的人没有。耶稣让弟子将仅有的7个饼分给大家吃。那些有食物的人受到感化,也将食物献出来,与大家分食,最后大家都吃饱了。后来,人们都传说:耶稣用7个饼,让几千人吃饱了。 “用7个饼,让几千人吃饱”,这是何等超凡的能力!这是何等大的功劳!可是立下大功、享有大名的人并没有在物质上付出多少,也没有在体力上付出多少,他只是无私而已,结果反而成就了大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这话,确有道理呀! 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得老子后而先、外而存的神髓,他本人的经历也是由大公达至大私的范例。他推己及人、先人后己,深得部下拥戴,坐镇北部边陲十数年,令匈奴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一心公事,不念私利,以至朝中上下无不钦服,最后官居宰相。他这么无私,最后功名利禄样样不缺,不是成了大私吗? 那么,什么是私?什么是公?通俗的说法,私,即对自己有利;公,即对大家有利。 活学活用2:用正当手段实现私利 有人会说:谁没有私心?难道大人物一心为公、一点私心杂念也没有吗? 应该注意到,老子提倡的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绝非只顾他人不顾自己,更不是只办公事不讲私利。连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也不要,不是一个傻瓜吗?无论是耶稣、范仲淹,他们都没有拒绝当得之利。毕竟每个人都要吃饭、要生活嘛,而且要吃饱吃好,营养充足才有精力去办公事。完全轻视私利怎么能行呢? 无论私心或公心,每个人都会有,但有层次之分,就像读书有年级之分、下棋有段位之分一样。同样是读书,小学生怎么能跟大学生相提并论呢?同样的道理,人人有私心,境界却大不一样。有些人故意混淆概念,好像大家都自私,谁也不比谁高尚。但是,虽然大家都自私,也有公心,摆到一起比较一下,差得就太多了,有的是“国际名牌”,有的是“假冒伪劣”。 有的人在私利与公利明显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私利。这是人之常情。有的人就低一等,马路上的井盖要搬去卖钱,电杆上的电缆要割去卖钱。井盖并未妨碍他走路,电缆也没有绊他的脖子,为了一点点私利,竟不惜损害一大批人,境界明显差多了。还有的人,为了私利去杀人越货、坑蒙拐骗,境界更低了一层。 按照老子后而先的逻辑反面推断,私心越重的人,所失越大。事实也是如此,那些自私自利,“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必然很糟糕,朋友厌弃他,同事冷落他,甚至亲人也背离他。不管他在利益方面的收获大小,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人际环境中,必然感到孤独、压抑,这已经是一大损失。至于那些为了私利违法乱纪的人,时时受到法律的威胁,甚至因此丧失自由和生命,损失就更大了。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私心,但应该把握一个原则:用正当手段实现私利,不取非分之得。 活学活用3:人人都有公心,境界高低不同 大人物的公心,有境界之分。境界较高的,为天下谋福利而不顾身家性命;境界较低的,在私利与公益发生冲突时,也能舍弃私利而尽公心。 请看下面一个故事: 美国亨利食品公司总经理霍金士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发现,食品配方中起保鲜作用的添加剂有毒性,长期食用有害健康。因此,他一面下令研究不含添加剂的食品,一面冒着风险向社会公布添加剂有毒性的事实。 霍金士这样做,无异于砸自己的饭碗。而且,他的做法引起众多同行的惊恐,他们要求霍金士收回自己的话。但霍金士决不屈服。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打击霍金士,不再经销他的产品。霍金士的公司陷入濒临破产的困境。但他仍不屈服。霍金士的做法对广大消费者有益,他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美国政府为争取民心,也出面支持他。结果,霍金士公司很快恢复了元气,一举成为美国食品工业的龙头老大。其他食品厂家也不得不研究和生产不含添加剂的食品。现在,我们经常在食品标签上看到“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字样,这就是霍金士的功劳。 利益往往隐藏在公众支持率更高的地方。大人物真心为公众利益着想,他们终能得到报偿。“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逻辑所在。 由大私到大公,或由大公到大私,这都是道。但是,由大私起步,路就在脚下,是从下往上走,普通人容易看见,也容易实行;由大公起步,路在虚空中,是从无往有走,需要很高的悟性才看得见,只有深具智慧者才能深明其理,并依道而行。 我们普通人,悟性未到超凡入圣的地步,是否就不必采取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做法呢?如果这么想,对自己的期望值未免太低了。无论是谁,如果你想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必须克制一下私心,将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联系起来,做有益于人的事。只有这样,你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