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学道修真 持戒为先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腾讯道学 万景元 参加讨论

    文/ 万景元
    戒,是一个人拿着器械,做防御之状。有警戒、戒备的意思。现在我们很多道友谈到戒律,就会想到王常月祖师的三坛大戒。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全真派是受戒的,正一派是受箓的。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戒,是一个人拿着器械,做防御之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学道皆须守戒
    《云笈七签》引《正一法文》云:“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从前未受戒者,受箓之后,依次受之,诵习通利,恒存思行持,忆不谬忘,则不犯科。”足见在北宋之前,受箓的道士也是要受戒的。
    那么戒律起一个什么作用呢?
    戒律是用来防护自己内心的正念的。因为人难免会有恶念,造下许多恶业。所以受戒就是要以戒律来约束自己,不犯这些错误,然后才可以谈求仙。《妙林二十七戒》云:“一切众生,贪着有为,欣生恶死,意虽求生,由造死业,不持戒行,假使长寿,犹如老树,有何殊别?若持戒行,死补天官,升仙自在。”我们修道人,是为了求仙得道。目标是求仙,但是做的事情却与此目标违背,好比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所谓“意虽求生,由造死业”,终究难成仙道。所以天尊说:“学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愿上品大戒》,无缘上仙也。”
    五戒、八戒都出自道教
    有些道友认为传戒、受戒是学了佛教的,其实不然。就以简单的五戒、八戒来说吧。
    五戒是杀、盗、淫、妄、酒。这五戒应的是五行。老君曰:“五者,摄一切恶。犹天有五精,以摄万灵;地有五行,以摄群生;人有五脏,以摄神明。戒者,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则三涂盈逸,天人虚空,是故五也。”
    说起八戒,我们会想到《西游记》里的猪八戒。而八戒最早是陆修静先生制定的,分别是不得杀生以自活、不得淫欲以为悦、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不得妄语以为能、不得醉酒以恣意、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妓。
    持戒是追求精神的超越
    王常月祖师在《碧苑坛经》里面指出:“不死者,岂是凡身?长生者,非关秽质。彭祖至今何在?颜回万古长存。”我曾经认为王常月祖师的话不对,认为道教是贵生的,追求的是形骸的长存。王常月祖师的观点受佛教影响过多。
    
    唯有道德最长久(资料图 图源网络)
    然而这种观点,也是很早就有的。《云笈七签》引《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云:“天下万民,无有长存。人生有死,物成有败。日出则没,月满则缺。从古至今,谁能长存者?唯道德可久耳。”据叙文知道,《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是老君传给于吉的,时间应该在三国时期。老君传授此一百八十戒的目的是为了整顿道风,约束祭酒的。在这里,老君就说了天下万民,没有长存的,都会死。唯有道德是长久的。
    有些富贵人,笑话别人贫穷,那么就会有贫穷之报。聪明的人,笑话别人愚蠢,那么转世的时候,就会变得愚蠢。在世的时候,身体健康,笑话别人疾病,来世就会疾病缠身。怎么办呢?如果没有大法,实在难以解脱。《大戒上品》云:“夫为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君臣师保朋友,皆先世所念,愿为因缘,辗转相生,莫不有对者哉!故曰倚伏难穷矣!唯学仙道士,当兼忘因缘,绝灭生死,同归乎玄,以入妙门。”唯有持戒之人,善护真宗,不生恶念,不做坏事,才能免去恶报,而得善果。乃至不起尘念,不染凡俗,才能渐入仙宗,超脱凡尘,而得长生。
    古仙认为,学道不持戒,譬如夜行而无烛火。所以不论在家、出家的修道人,应该受戒、持戒。(编辑:怀霜)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