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庄子:为什么道只能体悟 不能言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腾讯道学 李大华 参加讨论

    文/李大华
    在《齐物论》里,庄子叙述了道从整体无分的状态到具体有形、有界限的过程:
    “道没有界域,而人们的言论没有定准,因此有了区分。让我们来说说这些界限和区分:有了左,有了右;有了次序,有了便宜;有了区分,有了辨别;有了竞争,有了争斗。这就叫做八种德性。六合之外的事情,圣人存疑而不去争论;六合之内的事情,圣人论述而不评议;春秋典章是记述先王治理天下的事情,圣人评议而不去争辩。”
    
    对道进行分辨,无异于割圆为方(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没有界域限定,所以它是普遍的、无限的;言论因为变化无常,所以没有定准。为什么由此而有了区分呢?言论尽管变化无常,总还是要表达特定意思的,所以言论还是区分的结果。庄子列举出的八种德性,都是互相对立和相互瓦解的,所以,这言论的区分结果,在庄子看来都是不好的。
    六合是上下四方,也就是我们说的宇宙。庄子借圣人的态度表达了他自己的态度。六合之外属于天,圣人应当在人的智力所不能知的地方止步,所以“存疑而不争论”;六合之内属于人,圣人置身其中,需要表明立场,所以“论述而不评议”;春秋典章属于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圣人可以置身事外,表明观点,但不与圣王理论,所以“评议而不争辩”。
    既把区分、辨别看成是不好的东西,庄子下面就列举了两种相反的情形:
    “有区分的,有不区分的;有辨别的,有不辨别的。这是为什么呢?圣人对此持怀抱而不分辨的态度,众人却偏要辨别清楚。好像是辨别清楚了,真正的道理反而看不见了。所以,大道不可称谓,大辨反而不言论,大仁反而无所谓仁,大廉不讲逊让,大勇不害人。道要是昭显了就不是道,言辨清楚了必有所达不到的地方,仁爱有亲疏之常就不能周全,廉洁清明了却不能取信于人,勇敢而伤害了人则不能成功。以上这五个方面都是想得到‘圆’,却出现了‘方’的结果。”
    圣人为何要保持不辨不分的态度?就是因为“道”是圆成不分的,整体无差别的,那些辨别、区分,包括仁爱、廉洁、勇敢等等,看起来占了小道理,其实损了大道理,看起来抓住了真理的某些“碎片”,其实不可能靠那些“碎片”拼凑出真理的轮廓。
    《庄子》原文参考:《齐物论》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齐物论》)
    作者简介:
    李大华,陕西紫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文原名为《六合内外》,系腾讯道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