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故居潮音茅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关振宁) 编者按: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思想倡导的先驱,开创了中国佛教在近现代传播的新模式,被誉为推动“佛教现代化之父”。2017年,是太虚大师圆寂七十周年,为了缅怀太虚大师的无尽功德,梦堂先生从《太虚大师年谱》中,梳理出与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提出、实践相关的时间节点和道场,重温太虚大师的思想历程,形成主题为《追寻太虚大师足迹继承人间佛教思想》的系列文章,该系列共4篇文章,将陆续发布在凤凰佛教观察家栏目,今天发布的主题为《缙云峰上慧日红——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思想成熟期》,全文如下: 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思维和抉择,直至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缙云山,构建起完整的人间佛教思想理论体系,标志着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成熟完备。 早在1926年7月,太虚大师在杭州作《建设人间净土论》。缘起于山东臧贯禅之一再函请。大师所论“人间净土之建设”,为世界佛徒联合国际之组织,与建设一佛化特区以资观感。惟中国佛徒毫无组织,凭何与世界佛徒相联合?佛教未为社会中坚分子所重,佛化特区必难得政府容认。然则人间净土,从何著手建设! 1928年5月在上海讲《人生佛学的说明》。以后人生佛教之甚多讲述,内容不外乎此: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佛法虽亦容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学,今以适应现代人生组织的群众化故,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而起义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二义。大乘佛法,虽为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圆满法,然大乘有圆渐圆顿之别,今以适应重徵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化故,当以圆渐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三义。 1933年10月,太虚大师在汉口讲《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分别从三方面来阐述人间佛教的建设:一.从一般思想中来建设人间佛教,二.从国难救济中来建设人间佛教,三.从世运转变中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认为,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1940年,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讲《复兴中国佛教应实践今菩萨行》,太虚大师认为:“革新中国佛教,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谈的习惯,使理论浸入实验的民众化。以现社会的情形和需要来说,今后我国的佛教徒,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地去体验修学。这大乘理论的行动,即所谓新菩萨行。而此菩萨行,要能够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故也可名为今菩萨行。” “今菩萨行的实行者,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品格,精博优良的佛学和科学知识,参加社会各部门的工作。如出家众可参加文化界、教育界、慈善界等工作;在家众则政治界、军事界、实业界、金融界、劳动界、……都去参加,使国家社会民众都得佛教之益。” “今菩萨行者,集体联合起来!本著大乘菩萨的菩提心为主因,大慈悲为根本,实践方便的万行,发挥救世无畏的精神!……总之,我们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僧寺、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 同年7月,于汉藏教理院举办暑期培训班,提出创建菩萨学处的构想,大师论菩萨学处云:“要有一个模范道场出现,训练一班中坚的干部人才,建立适合今时今地的佛教。”“建立一菩萨学处,位分六级:一、结缘三皈:这是些虽皈依于三宝,对三宝尚无正信和正见的徒众。二、正信三皈:这都是些知识分子,对佛教已有正当的解了和信仰,由正信而皈依佛教者;年龄学识,约当十九岁以上,及曾受中等教育的程度。三、五戒信众(五戒上可受短期的八关斋戒,但不另成一阶段)。受五戒后,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由五戒后直接发起菩萨心,受菩萨戒,成为在家菩萨。一条是受五戒习八戒后,转进入出家阶段,作沙弥、比丘,受十二年的教育,而成为出家菩萨;这和前说的学僧制有著联络的。……四、出家菩萨,自有其集团制度,更有已具德行已具菩萨者,统理菩萨学处。在家菩萨出家菩萨之事业,直称菩萨行。这是在组织的阶位上说。” “从正信三皈到五年出家菩萨的初阶,应有干部人才的训练,以养成菩萨学处的干部人材。在家菩萨下至结缘三皈,都可为菩萨学处摄化的大众。菩萨学处的出家菩萨,要经过十二年戒定慧的修学,或经过在家菩萨二十年而出家。但终身作在家菩萨亦宜,以在实行上,同为六度四摄,即是实行瑜伽戒法。”“六度四摄,是一个纲领。从具体表现上来说,出家的可作文化、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在家的成为有组织的──结缘三皈、正信三皈、乃至五戒居士,在家菩萨,农工商学军政各部门,都是应该做的工作,领导社会,作利益人群的事业。”“学处内,设立出家菩萨养成所,经过沙弥二年、比丘十年的时间。在学僧的过程中,更设出家菩萨训练班,使能涉俗利生。另设在家菩萨训练班。……三皈至五戒间,则有信众训练班。在总组织则有佛教会;干部人才都可作佛教会的发动机。” 大师以信众及僧众,为衔接之一贯修学程序,为建僧之晚年定论。自“僧伽制度论”之八十万,而“僧制今论”二十万,“建僧大纲”四万而二万,今欲缩小而得“一道场”以创行,弥见建僧之不易! 1944年秋,在汉藏教理院讲《人生佛教开题》,并由福善、妙钦二师编集《人生佛教》一书,将历年来太虚大师关于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演讲稿汇编,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构架,是太虚大师完整的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成熟的标志,该书1945年由《海潮音》编辑部在重庆发行出版,共分八章二十八节,章节目次如下: 第一章总叙 第一节人生佛教名辞的提出 第二节人生佛教学理的说明 第三节从人乘行果进趣大乘行 第四节人生佛教之目的 第五节旁录 第六节人生佛教之层系 第二章无始终无边终之宇宙事变 第一节因缘所生法 一略叙 二能知所知关系概论 三因缘生果之三要则 四亲因生果之因缘法界 第二节世间 一何谓世间 二所知现实之成事 三所知之器界 四所知之情器 第三节大蕴处界 第三章事变中之有情众生业果相续 第一节十二缘起 一世间之因缘情器论 二情器之十二缘起 三生活与生死 四有情为本之世间 第二节有情 一何谓有情 二有情之分类 三有情类之流转与进化 四情器之生命由来问题 五有情类之生起 六有情众生之决择 第三节业与界趣 一总论业与界趣 二三界五趣九地 三福非福不动业及三世生死流转 四因缘生果与业力 五二世缘起之业力说 第四章有情业果相续流转中之人生 第一节人生世界 一此一人间之器界 二动植矿之关系与区别 三人间情器与非人间情器 四人间之有情器界 五人生世界之我与非我 六切近之人生宇宙观 第二节人生之特性 一人生之特性与即人成佛 二有情类之教育 三人间之上中下士 四人性之研究 第三节人与器界及一切有情 一人生于器界之依资 二有情与有情之相处 第五章有情流转中继善成性之人生 第一节人乘正法 第二节家庭之男女道德 一男子 二女子 三优婆夷教育与佛化家庭 附录 一异性与女性 二女子宗教心理学之解剖 第三节国与国际道德 一模范政治家 二人间政治领袖之德失 第四节人生世界之凈化 一人类之凈化 二世间之净化 第六章人生向上胜进中之超人 第一节佛法与人天 一六种情众 二佛乘与人世的关系 第二节由人而菩萨 一进化的人生 二生活之量的扩充与度的提高 三人生观的科学 四修行信心 第三节菩萨学处 一建立菩萨学处的计划 二瑜伽菩萨戒 第七章人生向上进化不退之菩萨 第一节法界众 第二节三乘共十地 第三节境行果与三祗五位 第四节分别发趣道相 第八章无始终边中之宇宙完美人生 第一节由菩萨而佛 第二节教育圆满之人生 第三节重重无尽之法界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人生佛教》一书,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成熟的巅峰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