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图片来源:资料图)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这更是开导同学,你学了大乘佛法,教理通了,你要求开悟,悟到自己的心。禅宗专门求悟,学教的人叫大开圆解,解就是悟,大开圆悟。你要求悟,不然你所说的道理,都是如来的解,不是你自己的解;你所说的功夫,都是如来的行,不是你自己的修行。 “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不求开悟,单单增加多闻,天天研究文字,结果增加我见,我见越来越大。所以当法师的人,起了邪见,难以挽救,等于水里面生火,起了火应该用水来浇灭,水里生火,怎么浇灭?他什么都懂,起了邪见,你跟他辩论,辩不过他,他能说会道,这就是增加我见。所以一定要用功修行,但是不要另外走一条错路,中国禅宗,一下手用功要破相、扫相,扫就是扫除,尤其扫除文字相。他们说:“你天天研究经,等于钻故纸,你为什么悟不到自己的心呢?”扫文字相,扫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一个大字不认识,硬要开悟,这简直拿六祖大师顿教禅宗开玩笑。他说:六祖大师也不认识字,请问你跟六祖大师的善根一样吗?有一个人念《法华经》几十年,见六祖大师顶礼,头不着地,六祖大师一看,就晓得他的毛病,问他:“你见我顶礼,为什么头不着地呢?你一定有点功夫生起障碍,你平常用的什么功夫呢?」他回答说:“我《法华经》念了三十年了!”“那你功夫不错啊!《法华经》里面讲的什么道理呢?”他说不来,念了几十年《法华经》,就执着贡高我慢,这能学到佛法吗?六祖说:“《法华经》你会念,念给我听听!”这个人会背,背了一段,六祖说:“好,够了!”六祖大师虽然不认识字,但是《法华经》上讲的道理,他都能清楚说出来,你不认识字,虽然会念《法华经》,但是你懂吗?所以弄到不认识字,还要冒充六祖,禅宗怎么会兴盛呢?中国大乘佛教,禅宗是一个核心,现在禅宗一点影子都没有了,有文字相,就扫文字相,不认得一个字,还在那儿扫,真是盲修瞎练。我们现在学教的人,“唯益多闻,增加我见。”你要求大开圆解,要求有个悟处,不能以如来的解,为自己的解;以如来的行,为自己的行,这样是不对的。不是不叫你多闻,不多闻你怎么知道有如来的解、如来的行呢?你不要把如来的解,当成自己的解;把如来的行,当成自己的行,这样你就不会起我见。应该怎样呢?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妬,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末法时代用功,要把这一段经文记住,从前面说起,一直说到成佛的功夫,是告诉我们地图。把这一段经文,当成你开步走的方法,就不会走错路,不然你以如来的解为自己的解,就发狂解。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末法时代的众生,应该精勤用功,要降伏你的烦恼,烦恼就是贪瞋痴、我爱、我慢等。“起大勇猛”,精进再精进。“未得令得”,要求悟处,你没有开悟,要求开悟;你没有大开圆解,要求大开圆解;你没有证得,要求证得。“未断令断”,你应该要断烦恼,天天学教理,烦恼不断,会生障碍,佛法学不到心里,所以你天天研究佛法,天天要修行用功,你的烦恼应该断,什么是你应该断的?下面再说清楚。 “贪瞋爱慢,谄曲嫉妬”,这就是应该断的,最粗重的烦恼是贪心、瞋恨心、爱心、慢心。谄曲心,直心是道场,你心里不直,弯弯曲曲,见了有钱有势的人就谄媚,都是弯曲心。嫉妬心,看到有人胜进,你就嫉妬障碍。这些境界现前,你用功要断。“对境不生”,贪境现前,不动贪心;瞋境现前,不动瞋;可爱的境界,不起爱心;会起我慢的境界,不起我慢;会起谄曲的境界,不起谄曲;会起嫉妬的境界,不起嫉妬,这样功夫进步,对着境界降伏烦恼,烦恼都是境界引生,凡夫用功,外面境界观不空,先降伏它,对着境界,不要被境界转,境界本来是空的,你为什么把它当成真实的? “彼我恩爱,一切寂灭”,前面说彼我的恩爱,是生死的根本,把恩爱心都寂灭下来,我要求佛法。“佛说是人渐次成就。”你不是顿超的根机,才跟你详细说,你渐次就可以成就了。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这是开示我们末世的众生,应该勇猛精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妬,这一切烦恼都应该断掉,还有一切恩恩爱爱都要断掉。这是发心,发了心你得寻访善知识,也就是所谓善友。求善知识作什么呢?因为恐怕自己修不好,堕落于邪见,所以要求善知识,才不堕邪见。 你亲近善知识,一切听善知识的指导。“若于所求”,你对于这个善知识,“别生憎爱”,不要另外生起憎爱之心,“则不能入清净觉海”,这样就不能进入清净觉海,这就是不得观法师的种姓,《梵网经菩萨戒本》有这一条,你亲近善知识、亲近法师,你不能看他的相貌丑陋、不丑陋,出身高明、不高明,你只问他有没有德?知见正不正?他的知见正,就是善知识。怎样知见正呢?他所修皆不住相,一住相就落于有为,他既不偏堕于凡夫,也不偏堕于二乘,这个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你算是寻到了,不要看他的鼻子、眼睛长得好不好,另外生憎爱之心,他在说法就不耐烦听。 寻访善知识,在没有亲近他之前,你要用抉择智慧,得用分别心,看他是不是正知见,是不是善知识?不是,我不亲近他。这个原则要记着,要是你打斋供众斋僧,得用平等心,不可以用抉择智慧。抉择者,抉断拣择,你不可以抉断拣择哪一个出家人应该受我的供养,哪个出家人不应该受我的供养,那样你今天斋就供不好。你对于打斋供众斋僧,都发平等心,把他们都当成僧宝来供养,甚至于把他们都当成活佛来供养,你才能求到福。打斋是求福,斋僧要用平等心,你不可以较量哪一个出家人有修行?哪一个出家人没有修行?这完全错误。甚至你打斋供众,有你亲近的善知识在应供,也得平等,不可以给他另外弄点好菜,另外加点供养,这样你就求不到福。有的居士起分别心,他的皈依师父应供,就多给他一份,譬如打斋,他多挑两块冬菇,挟到师父碗里;分水果,一个人分一个苹果,他给师父二个;或者他不敢给师父两个,给师父挑一个最大的,这都求不到福,一定要发平等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净业汝当知!”净诸业障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圆觉本来清净,怎么会染污呢?皆由无始劫来执着有我,由执着我而起爱,由爱而起憎,本来没有我,妄执有我,就妄造一切业,虚妄流转。本来一切皆空,在凡夫份上,他一点都不空,我不空,业不空,流转也不空,受生死大苦。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你想成菩提大果,先把迷识四相除掉,再除迷智四相,有我相,才有人相;有我相、人相,才有众生相;执着不舍,才有寿命相,这四个相合起来就是我执。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爱憎生于心”,这是开导凡夫,因为你执着一个我,外面就有境界,有我就有我所,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境界。可爱的,生爱心;不可爱的,生憎心,爱憎二个烦恼,生于心里。 “谄曲存诸念”,谄曲则嫉妬,心曲不直,对于有权有势的人,你要谄媚他。对于胜过你的,不耐他荣,而生嫉妬心,谄曲嫉妬这些烦恼,存于你的心念之中。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圆觉譬喻是个城,你想入圆觉大城,入不了。为什么清净圆觉会染污呢?你执着有我就染污了。为什么迷闷不入?你四相不除,生出来憎爱二心,再谄曲嫉妬,这样你不能入圆觉觉城。 若能归悟剎,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若能归悟剎,先去贪瞋痴”,“剎”是世界,就是境界,对照前面的“觉城”。你假若要回到开悟圆觉的境界,得先去掉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法爱不存心”,把我执去掉,你不要起法执,认为佛法太好了,这是起法爱。爱为生死本,你当凡夫就从爱字起,这样就流转生死。二乘厌生死爱涅槃,还是个爱。菩萨怎么没有成佛呢?法爱还没有断尽。所以彻始彻终,就是一个爱,爱为生死本,不但是分段生死之本,也是变易生死之本。超出三界以外的菩萨,还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有什么烦恼呢?法爱。佛法难学就在这里,最初告诉你佛可爱,法可爱,换掉你凡夫的爱、二乘的爱。等到你凡夫的爱、二乘的爱统统去掉,还有一个法爱,法爱也不能存于心。「渐次可成就」,你要是顿超的根机,“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立即成就;不是顿超的根机,你一样渐次可以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听了佛法,你要起思惟、要观想:我的身体没有,憎爱从哪里生出来?因为你执着我,顺着我,才起爱心;与我不顺,则生憎心。我本来没有,身是四大假合,心是六尘缘影。身心本空,怎么会生出憎爱烦恼呢?你这样思惟,就是修空观,把我空观成就,还生什么憎爱烦恼呢?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你发心修行,要破我执,破憎爱,这样你求到善知识给你作依止,开导你修行,就不会堕落于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你求到善知识,死心塌地舍生命供养善知识,不要观善知识的种性,别生憎爱之心,否则他开导你,你不爱听。到这里,净诸业障菩萨章讲完。(文:道源法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