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增福财神李诡祖真身墓地在曲周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根据《曲周县志》、《广平府志》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方志道教书籍的记载,山东淄川人李诡祖在北朝文帝时担任河北曲梁县令,公正廉洁,为民谋利,后来逐渐神格化,后唐加封为神君增福相公,元朝加封为福善平施公,是为广大民众所信仰的增福财神。在曲周,有李相公事迹,有其祠堂、墓地等。收录在《曲周县志》中的明代兵部尚书曲周人王一鹗《重修增福庙记》说的非常明白,其记为:
    “增福崇祭祀旧邑侯李公也。案郡乘,公家世淄川,魏文帝朝仕曲梁。时殛妖塞横水,心切民隐,贻福孔多,既逝之后,民作庙祭祀之。盖能御大灾,捍大患,固祭祀典,之所适宜祭祀者,有唐封增福相公,元封福善平施公,则庙之所由建也远矣!明兴晋祀名宦仍唐封,以便民之伏腊荐享,灾祥祈禳者,公多灵异,每祷辄应。嘉靖初年,按使毁淫祠,议及公庙,稽功德存之。庙制中为享殿五楹,左右翼以廊各五楹,前重门,次乐楼,后燕宫。积岁,两廊、燕宫就圮,迄已未秋(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乡民宋渊等,请于祝侯斗南,倡议捐资,聚材鸠工。正梁宇,新覆构,耀金碧,藻檐朱栋,饰牖画垣。民咸乐趋,不月而廊宫焕然。且增建穿廊及广生殿,以循古典,以遵时制,庙其大备矣乎!岁时伏腊,百姓祭祀公于庙,而公坟墓在安上村。朱邑所谓子孙爱我,不如桐乡之民也!则公之尸祝于兹土也,固与名宦崇祀,共垂不朽矣”。
    本人不才,曾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并且发布到网上供同人共享,或有不当之处:山东淄川人士李公,北魏文帝时担任曲周县令。当时水妖作乱,伤害民众,李公设法消灭了妖患,又为百姓做了好多善事。他去世后,百姓感恩,就建立了祠堂来怀念他。后来后唐皇帝加封李公为增福相公,元朝皇帝加封他为福善平施公,所以这个庙由来久远。明朝建立后,仍是按着后唐的封号,是为了让百姓更好的祭祀,或者祈祷,求福许愿等,而李公也很灵异,有求必应。嘉靖初年,政府审定民间祭祀场所,李公祠堂因有功德而保留。庙的规模是享殿五间,左右厢房回廊各五间,有大门,有乐楼,有燕宫。已未年秋,乡民宋渊等向县令祝斗南请命,倡议捐款整修增福庙。官民响应,于是装饰一新。李公的坟墓在县东南安上村。西汉时朱邑说过,就是子孙后世会祭奠我,也比不上桐乡百姓对我的感情啊!李公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曲周这块土地,看起来只是在名宦祠里每年得到祭祀,实际却是在百姓的心目中占有不朽的地位。对于李公的埋身之地,他以汉代朱邑的故事,在临终,嘱咐埋骨曲周,这里讲得非常明白。有人说,古人讲究叶落归根,死后不在家乡入土为不孝。对于这一点,我们从来不否认,但王文中所提到的朱邑的典故则需要做一番文化普及了。
    朱邑(?--前61),字仲卿,西汉中叶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人)。朱邑二十多岁时任桐乡(即今桐城)啬夫(官名),掌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拥护和尊敬。后升任卒吏,汉昭帝时举贤良发,任大司农丞,后任大司农等。后来,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据相关资料,我们可知朱邑的墓地位于桐城县县城西南9公里处,今属范岗镇朱公村。为官桐城,长眠桐城,朱邑与桐城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明末桐城诗人方文《朱司农墓》诗云:
    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
    底事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
    清乾隆诸生邑人姚兴泉在其《龙眠杂忆》中也赞曰:“桐城好,名官史书青,司农没世多遗爱……膏泽遍生灵。”这些都倾吐了桐城士民对这位外籍人士的深切缅怀之情。而从此以后,朱邑也就成为了一个典故,即外籍为官的人士埋身在任职之所。这样的先贤在中国传统社会是数不清的。同理,李诡祖逝后埋在曲周也是如此,因此不存在什么衣冠冢的问题。
    有人则提到“况且李诡祖晚年告老还乡,儿孙都在淄川,李诡祖不可能死后再回到曲周入土。”但是,我们目前根据所掌握的史料都证明,李诡祖是逝于任上的,何来告老还乡之说呢?
    再者,清代康熙年间拔贡曲周人冀骐的诗作《淄川李公墓》则进一步说明曲周的李相公只能是真身墓冢:
    一垤(die)漳河岸,萋萋春草多。
    风云埋剑履,岁月老烟萝。
    旧蹟迷荒陇,丰碑没断莎。
    神功如何溯,落日听樵歌。
    对于这首诗,本人曾经加以简单注释:淄川,山东淄川。在今山东淄博市中部。李公,即李诡祖,山东淄川人。元魏时曾任曲梁(即曲周)令,一心为民,功勋甚大,为百姓怀念。李公逝世后,依然葬在曲周。其墓地原址在城东安上村与相公庄间的漳河故道河堤上。今已不可寻。李公后来被封为“增福相公”,是中国文财神之一,称为“增福财神”,为广大民众所信仰。
    垤,小土堆。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这里指长久的历史。
    埋,埋葬。
    剑履,宝剑和鞋子。指珍贵的遗物。
    烟萝,指草树茂密,烟聚萝缠,谓之“烟萝”,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烟萝”指道家称隐居修真的地方。
    旧蹟,过往的痕迹。
    迷,迷失,失去。
    荒陇,荒芜的田垄。
    丰碑,巨大的石碑。
    断莎,折断的莎草。
    神功,不平凡的功勋。
    溯,追溯,寻找原因。
    樵歌,打柴的樵夫唱的歌。
    大意:在漳河岸边那个小小的土堆就是李公的墓塚,在春风里草木长的非常茂盛。岁月的风云埋葬着李公的遗物,长久的历史就像茂密烟萝一样扑朔迷离。此句双关,也是指历史消磨了多少英雄人物,而像李公这样被尊为神的人该是够逍遥自在的啦。那些过往的陈迹都淹没在了荒芜的田垄中了,巨大的功德碑、神道碑几乎被莎草缠断了。巨大的功勋该怎么追溯啊?在落日余辉的黄昏时候,你听那打柴的樵夫唱着的歌儿不正是歌颂李公的故事吗!
    这首诗所透露出的信息有人片面而简单地解释为,曲周李相公墓中埋葬的应该是李诡祖的遗物----宝剑和鞋子。以此推断,曲周的李相公墓很有可能是李诡祖的衣冠冢。此推论则大谬也!纯粹是望文生义,不假思索。我们可以想象,即使真正的宝剑和鞋子等这样珍贵的随身之物都埋葬在这里,难道不是印证了李公的真身尸骨也埋葬了这里吗?事实则是从这首诗表明的意思及王一鹗所撰写的碑记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曲周的李相公墓真身墓。
    实际的情况则是,增福财神信仰在淄川也是流传很久了,但也只是限于民间的范畴,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和赞成,这些都是有史可证的。本人曾多方搜罗各个时期的《淄川县志》,查阅其古迹、乡贤、人物、墓地、沿革等,虽然不能做到字斟句酌,但也是算作粗略浏览了,目的是希望从中查到有关李诡祖的蛛丝马迹。令人遗憾的却是,对于李诡祖的记载,仅仅是宣统年间编纂1920年出版的《三续淄川县志》中的《仕宦》部分才有提到。而且其中在引用王一鹗的碑记的说明中还出现错误,把王的职务说成“令”,事实王是尚书。姑且不予追究。为什么在千年之后是本土的历史书上才提及这位乡贤呢?我想这也许是李诡祖把曲周比作“桐乡”而埋骨于此的真正原因罢!
    现在社会是一个讲求“有图有真相”的时代,真心地希望有关方面的行家也要拿出可以讲究得起且经得起推敲的证据来!比之那首诗,那段文的具体出处来历,什么页码,什么版本来?而不能望风扑影,空穴作伪,如此则只能贻笑大方,后患无穷。
    在曲周,李诡祖自逝后以来即被本县列为“名宦”,有专祠,伴随着其神格化的过程,香火连绵不断达千年之久,并且成为增福财神信仰文化的发源地和成型地。要知道,在封建时代,要想入名宦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人格行为必定是深入人心,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现存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曲周县志》、《广平府志》等史志资料中都有明文记载,黑纸白字,铁证如山。同时,这些文字及事迹也在昭示后人,该怎么做,怎么行,要福善平施,正大光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