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讨论“百年道学”的几个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道学不仅具有悠久历史,而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内容。由于生活的实际需要,道学在历代传人的推动下,不断继承和创新。在其历史进程中,不论哪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研究,都可能因为研究而积累新的成果。从这个层面来讲,道学研究乃是由来已久的。不过,如果从学科划分的角度看,近代以来的“道学研究”与此前的“道学”显然有较大的不同。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门户的开放,西方传教士与其他文化人陆续进入中国,他们以特有的视角来观察和介绍中国社会与文化,其中就包括道家与道教的内容。例如法国的传教士刘应在《中国哲学家们的宗教史》中说到“中国共有三种道士”等等情况,著名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在他的《哲学词典》中设立《中国的教理问答》一章,以“老君的宗派”来指称“道教”。叙利亚语教授德金(Josephde Guignes)在他的《匈奴、土耳其、蒙古和其他鞑靼诸国通史》中,使用了“道士”的专称,并且称在唐代“老子是中国的一神格”。此后的沙畹(Chavannes)发表《中国的社神》、《投龙简》等专论,对中国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典礼仪式予以述评,沙畹的弟子伯希和(Pelliot)、葛兰言(Granet)、马伯乐(Henri Maspero)都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尤其是马伯乐,撰写了《道教的神仙——就其如何与神交感而言》、《中国六朝时期的人的宗教信仰和道教》以及《古道教及其养生术》等一系列论文,戴密微(Demieville)曾将马伯乐遗稿整理成《关于中国宗教和历史的遗稿》,其中第二卷的名称就叫做《道教》。马伯乐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对西方的道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马伯乐的弟子戴密微、石泰安(Rolf-A.Stein)、施舟人(Kristofer M.Schipper)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道家与道教文献予以整理,将田野考察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