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一座智慧的宝库,也是我们道门的根本经典。我们立身行事,都常从道德经中得到启示。如何做好道教宫观的建设,同样可以从其中找到许多带有根本性的指示。在这方面,可以从中汲取的营养非常之多,但我从多年的实践中觉得,特别重要的就是要贯彻“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清静,是道的本性,也是学道者境界的基本标准。宫观既是为了满足信众信仰需要的地方,也是道士学道、行道的地方,当然必须以清静为基。 首先,必须立清静心,凸现度人宗旨。 要宫观体现清静之旨,第一位的还是宫观里的道士必须立清静之心。道士是宫观的管理者,也是清静无为思想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宫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士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道士们能否树立起清静之心,所谓清静之心,也就是向道之心,行道之心。道本清静,无杂无染,向道学道,内心的净化便将越来越纯洁。这说起来很简单,实际做到并不容易,因为道士无论怎么追求超凡脱俗,而实际上仍生活在红尘之中,世俗的利益,外界的影响,市场的喧嚣,都不可避免地会进入宫观,直接冲击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名利、金钱的追求既多,思想与行为被牵向背道方向的可能性越大。这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尤其易于发生,个别人在金钱面前裁了跟斗,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训时有所闻。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到《道德经》的教导:“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宫观的负责人尤其应当做到。《道德经》57章引圣人云:“我无为而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说的是治国,其理实际贯通一切管理,而且同样是道士治身、治心的金科玉律。宫观的主要负责人无为、好静,才能为道众做表率,而且在宫观的制度、形象和日常工作中体现清静之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悸动,出现“化而欲作”,那么还是要“镇之无名之朴”,以道为准绳,净化之,安宁之。在宫观的分配和荣誉面前,适当推让;在道众之间则立平等心,本着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道理增进道谊;当个别人行为不够妥当时,除了指出其错,还是要“复众人之所过”。如果做到这样,整个宫观也会在其带领下,出现清静的面貌。 道士的清静心,也是度人之心。如前面说过,不求自己的私利私欲的满足,是道士处理宫观事务的根本要求,作为宫观的管理者,我们的根本宗旨在于度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现存《道藏》第一部经典《度人经》非常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后世的高道也都提倡“立观度人”。宫观作为修真之处,应作为践行道教教义思想之所,是一个清静之地。当前,特别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把宫观作为一个营业场所经营。道观内为信徒服务的项目,不能商业化。特别是为信徒提供的宗教服务,应本着众生平等的思想,尽可能的降低信徒的信仰成本。要把为信徒提供宗教活动服务看成是教职人员的使命和应尽的神圣职责。如上海城隍庙为信徒提供宗教活动的服务,就尝试采取经资随缘的办法。无论是每月初一、十五举行的消灾祈福法会,还是清明、冬至的黄箓普度等,只要信徒有信仰上的需要,就可以自己能够承受的经济能力,随缘甚至是零支出参加庙内的宗教活动。我们这样做,正是为了体现度人之心,而不是将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本着自身身心求清静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信众提供服务。同时,还必须向信徒讲明白,参加宗教活动所取得的功德,并不是以经资的多少来衡量的,而宗教活动从来也就不是作为一种商品来买卖的。参加宗教活动适当出一点经资,只是表明自己认同所追求的真理,从而在信仰的基础上,以经济的形式来表示对此项事业的支持。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做法,上海城隍庙的信徒呈上升趋势。并且让信徒在当前因市场经济大潮而导致到处充斥金钱味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一种宗教的纯洁和净化。 其次,创清静地,营造神圣氛围。 努力将宫观建设成践行道教教义思想之所,使信徒对之有亲切感和归属感,是宫观建设的重要目标。宫观本应是清静之地,信众本着虔信之心进入宫观,希望感受到的是超凡脱俗的神圣氛围。如果整个宫观环境乱哄哄,脏兮兮,那在外观上已经让人失望,更不用说及其余了。 宫观为神仙栖息之所,首先应该是整洁。我们要求在宫观中,神像的供奉、安排都必须体现道教的教义,庄严、肃穆,不能杂乱无章,更不能神像周围出现污秽。这对于道众自己,是学道守戒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信众,则是一进庙就感受到了清静神圣的氛围。 宫观都围绕信仰的需要和信徒的需要举行各类宗教活动,尤其是各种科仪。譬如,神诞节日,在戏台上唱戏酬神和举行款神的宗教仪式,;清明、冬至、中元节的公共超度道场和打醮道场,春节的迎财神、“拜太岁”,下元节的“谢太岁”道场,这些都是应信徒的需要举行的公共道场。举行宗教活动时,非常重要的是要坛场清宁整洁。按说,坛场本清静,不是法事举行之先便要净坛吗?实际的情况会复杂一些,因为进入宫观的信众来自于四面八方,现代人也不甚了解传统的礼仪,所以难免出现某些嘈杂之音。此时关键还是道众的道容道貌整洁端庄,行止合度,体现出坛场的庄严,给人以清静之气的感染,同时给予适时的解释,这样,自然而然地会形成整肃之象,引领着信众进入清静之境。 同时,在城市的宫观中,常常有大批的游客进入。这是好事,但是有时也会与宫观的神圣氛围发生矛盾。对此,需要适当地处理好。上海城隍庙针对游客较多的情况,颁布了《城隍庙入庙须知》,提倡文明进香,要求游客入庙遵守道教的戒律和宗教场所的规定,使游客的参观活动不至于干扰信徒的正常宗教信仰活动,保持游客和信徒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庙内“行要慢步,言要轻声”,为信徒提供一个清静的信仰环境。 最后,是要阐清静意,净化信众心灵。 道教从来都是以澡雪心神为重要特征的。信众进入道观,当然会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着不同的心愿。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大家都是带着对神明的信仰,追求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期望通过对神灵的膜拜,或者参与相关的仪式,使自己内心的烦恼消除,精神的安顿得以实现。这与道教的传统正相符合。我们践行“清静为天下正”的原则,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发扬我们的传统,为净化信众的精神世界提供服务。 为了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要宫观内的道众做好表率,身体力行,以清静之心接待信众,以清静之容感染信众,这是一种“不言之教”。同时,也必须调动各种文化资源,阐释清静的思想。根据我们的经验,觉得下面这些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一是调动宫观自身的资源阐清静行化之意。每一宫观都是形象地表达和实践信仰的场所,它的形成,常常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中有着非常浓郁的学道、行道和积功立德的道德资源。比如,玉皇大帝身上,有修行亿劫、劫劫积善的道德故事,城隍神身上,都有他们生前为地方做好事甚至于以身殉职,殁后封神的传说,这些本身是非常有效的教育素材。通过对他们的神迹、故事的介绍,可以形象地表述清静向善的宗旨。所以,向信众提供一些关于本宫观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文字、图画的表现,辅以道士向信众适当的讲解,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宫观内悬挂一些关于道教教理教义方面的板报,通过文字的形势对信徒进行教化,也很必要。 二是宫观内定时举行讲经活动。上海城隍庙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在信徒比较集中的时候,开展讲经说法。讲经当由浅入深,开始时以信徒都比较了解的劝善文为主。近期我们讲了《文昌帝君阴骘文》,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去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这一做法,如能持之以恒,则对于提高信徒的信仰水平,净化信徒的心灵,必有大功。 当然,做好这些事,需要加强对教职人员和职工的道教文化培训,加强教职人员和职工与信徒对话的能力。面对社会的发展,信徒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着力提高教职人员和职工的道教文化修养,以应对社会的发展。我们请专门研究道教的学者为教职人员上课,充实教职人员的道教文化修养。请老道长开设科仪教授班,提高教职人员的行仪能力,力求让教职人员达到,行仪的时候,“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知道如何行仪,同时还要了解为什么要这样行仪。从而更好的为信徒行仪。同时,要提高大家的服务意识,对于信众的疑惑、问题,必须有问必答,答时耐心谦逊。 总而言之,贯彻“清静为天下正”的指导思想,宫观的管理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宫观的面貌和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体现。同时,本着清静之心去管理宫观,在宫观中修行、服务,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增进道德境界,向着清静、抱一渐次趋近的过程。每一个同道,都会从中获得大益。 (本文作者:吉宏忠 作者单位:上海市道教协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