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談論是21世紀的道教目標,以及與此相關的儒道佛三教之間的關係和使命問題。我主張:道教的目標是返璞歸真,具體地說,就是天人合一而通神,修心立德肉體超升而成仙;儒道佛三教之間的關係和使命:各立其門,各度有緣,三教合一,同護天地,普度眾生。 一 有人主張“道教的目標,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要‘得道’。所謂得道的具體方式與境界,傳統理解可以歸納為三種:其一是是感通神力,即‘通神’;其二是肉體超升,即“成仙”;其三是精神體悟,即‘悟道’;三者的含義互相有些交叉,難以截然劃分。傳統道教狹義的通神,即召喚與驅遣鬼神之類,往往直接與現代科學對立,狹義成仙(肉體飛升)境界也與現代科學直接衝突。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水準的提高,如何淡化迷信色彩,提高自身素質,就越來越成為道教需要解決的嚴重問題。”根據如此理解,提出改革道教的主張:悟道的境界最值得當代道教追求。這裏的悟道,就是人們通過自身思想境界的改造和提升,領悟自然本性與人文秩序和諧發展的理想和智慧,從而可以以現實的手段(不是求助於神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在幻想的彼岸世界)獲得超越的(不被眼面前的東西所遮掩的、根本性、終極性的)意義。 這種改革主張及其依據,其實是背道而馳的,實際上是取消道教的觀點。當然是不可取的。道教的目標返璞歸真,這是由道本身決定的,而不是一種主觀臆測。 道是生天地萬物、獨立周行的自然混成物,是天下母,一或曰混沌。《道德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的特性是1、混成物,先天地生。“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寂寥獨立、周行不殆;3、為天下母,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這些章句非常清楚精闢地闡明了什麼是道。道是萬物之宗,眾妙之門。 道的普遍性指:無處不在,無物不至,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的始終。1、無處不在,無物不至。老子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佈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2、道貫穿於事物發展的始終,“生死一氣。”天地人萬物,莫不尊道貴德,順其自然。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也是這樣。老子說“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又說:“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 道的功能:生育天地萬物。“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是謂得道則生;失道則亡。 人為何物:天地會氣,父母和合,命之曰人。所以人有兩重天,即天地父母也;同樣,人有雙父母,即天地父母也。故曰:天地者無形之父母,父母者有形之天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天地與人同體,而天地無私,人法地天,乃法其無私,無私則善,天地常保,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人須恬淡虛無,虛心實腹,修心立德,求得長生平安。 道既如此,故: 聖人處世,貴在順其自然。老子說:“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 聖人以正治國。何謂“正”, 無事,無為,好靜,無欲,以百姓心為心,清靜為正。既然道生人物,故也生國家。《道德經》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人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之治是虛心實腹、弱志強骨,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認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亂世是大道廢弛的結果。“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只有清靜無為,少私寡欲,民方利百倍,複孝慈,盜賊無有。“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這些論斷告訴人們一個總的治理國家的原則,上清靜無為,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樣,才能創造太平盛世。 清靜無為就是不妄為,不隨心所欲。天地父母和合而生人,人法天象地,靈貴於萬物。但是,道家學說也認為,“萬物同一而無別,皆順其變動,泰然處之。”人在天地之間,只有不妄為,才能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取得最佳生存之道;只有不隨心所欲,才能與物無私,與人為善,與人同樂。自私自利,私欲氾濫,只有死路一條。 老子指出:萬物同一而無別,皆順其變動,泰然處之。“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回歸原本,如遊子回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暫態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 道學教導人們看淡生死,看淡名利,看清宇宙萬物氣化而成、氣化而滅,皆順其自然,泰然處之,得失自然。人若以無欲而守心治身,即“以無守有”,能因此而長壽。不求長生而長生,這就是自然之道。相反,追名逐利,心為物役,提心吊膽,心神不安,求樂不得,長生無望。 綜上,清靜無為,可以治國創盛世,可以治身成真聖。與天合一,即是與道合一,經雲“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國家合乎天道,順其自然,則國泰民安,男女合乎天道,順其自然,則成仙聖。所以,道教的目標是天地人三才長久,國家安泰,人人得道成真。道是生天地萬物、獨立周行的自然混成物,是天下母,因此,“母子自然長久”是道教目標。 二 儒道佛三教之間的關係和使命:各立其門,各度有緣,三教合一,同護天地,普度眾生。 通而不融。三教乃老子之教。孔子問禮於聃(老子),函谷關著道德五千,老子化胡成佛。皆雲老子乃道教之祖,儒門之師,佛門之源。《三天內解經》雲:至周幽王時,老子知周祚當衰,被發佯狂,辭周而去。至關,乘青牛車與尹喜相遇,授喜上下中經一卷,五千文二卷,合三卷。尹喜受此書,其道得成。道眼見西國胡人強梁難化,因與尹喜共西入罽賓國,神變彌加大人,化伏胡王,為作佛經六千四萬言。王舉國皆共奉事。此國去漢國四萬里。罽賓國土並順從大法。老子又西入天竺國,去罽賓國又四萬里。國王妃名清妙,晝寢,老子遂令尹喜乘白象化為黃雀,飛入清妙口中,狀如流星。後年四月八日,剖右脅而生,墮地而行七步,舉右手指天而吟: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何可樂焉。生便精苦,即為佛身。佛道於此而更興焉。”《老子化胡經》雲“過函谷關。授喜道德五千章句。並說妙真西升等經。乃至太清上法三洞真文靈寶符圖太玄等法。使其教授。至精仁者羽化神仙。令無斷絕。便即西度。經歷流沙。至於闐國毗摩城所。” “八十余國王。及其妃後。並其眷屬。周匝圍繞。皆來聽法。爾時老君告諸國王。汝等心毒。好行殺害。唯食肉血。斷眾生命。我今為汝說夜叉經。令汝斷肉,專食麥穀。勿為屠殺。不能斷者。以自死肉。胡人佷戾。不識親疏。唯好貪淫。一無恩義。鬚髮拳鞠。疏洗至難。性既膻腥。體多垢穢。使其修道。煩惱行人。是故普令剔除鬚髮。隨汝本俗而衣氈裘。教汝小道。令漸修學。兼持禁戒。稍習慈悲。每月十五日。常須懺悔。又以神力為化佛形。騰空而來。高丈六身。體作金色。面恒東向。示不忘本。以我東來故顯斯狀。”“入摩羯國。我衣素服。手執空壺。置精舍中。立浮屠教。號清淨佛。令彼刹利婆羅門等而奉事之。以求無上正真之道。歷年三八。……桓王之時。歲次子一陰之月。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國入乎白淨夫人口中托蔭而生。號為悉達。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無上道。號為佛陀。始建悉曇十二文字。輾轉離合三萬餘言。廣說經誡。求無上法。……襄王之時。其歲乙酉。我還中國。教化天人。乃授孔丘仁義等法。” 《三天內解經》雲:蓋三道同根而異支者,無為大道、清約大道、佛道,此三道同是太上老君之法,而教化不同,大歸於真道。老子主生化,釋迦主死化。太上作此三道教化,法雖殊塗,終歸道真,無有異也。但人受元氣以得成形,方複經壞,受陰化輪轉,自為難耳。右化雖不及左宮速易,輪轉歸真,亦為善乎。所以言右不如左者。老子雲佛為小道者,蓋因生為道之別體也。天之大德曰生。故道同根而異支,三教不融也,但根同而終同,故通也。合而論之曰:通而不融。 通而不融,故三教各立其門。 人修道皆是因緣,故與何教有緣,乃是緣分。仙度有緣,佛度有緣,儒度有緣,誠然如此。即如此,凡事勉強不得,各有因果。所以,世人修道,皆有緣定。故三教各度有緣。 三教合一,三教同根,故合一;三教度化有緣,則合乎天道,是合一。合天道,則是護持天地。三教貫通,三管齊下,則普度眾生。 綜上,儒道佛三教各立其門,各度有緣,三教合一,同護天地,普度眾生。務必奉行之。 三 世界起始乃虛無,到底是自然。作為大道之根本的道教,面對不斷變化著的世界,應該堅信,世界乃是道氣所生所化,到底是自然。而道教之目標及其修真經典,不會變化。道心堅固不退,精修勤進,廣濟眾生,自然得道。天心仁厚慈悲,自然常與善人。天清地寧,小國寡民,返璞歸真,就是我道教之目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