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道家养生语录》之《体悟自然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超越感官,用心体悟自然之道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①之不得名曰微②。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③。其上不曒,其下不昧④。绳绳不可名⑤,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
    
    【注解】
    ①搏:攫取、拾取。
    ②夷、希、微:都是幽而不显,通过人普通的感官不可得见、得闻、得触之意,即道超出了感官所能感知的范围。
    ③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人用目视、耳闻、身触,感知到的只是事物的局部特性,而道作为本体是宁静均一的整体,不能用普通的感官去感知;发过来讲,人心本与天心(道)有相同的体性,若以感官扰乱心神的宁静状态,也就难以体悟天道了。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闭目塞听”以体道的方法。
    ④其上不曒(jiǎo),其下不昧:曒,明也;昧,暗也。所谓道之本体,没有上下明暗之别,故不能以感官去判断。
    ⑤绳绳兮不可名:绳绳,犹冥冥也。冥冥不可见,故不可名。
    ⑥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没有具体的形象,其体性却可以感知。
    ⑦御:治理。
    【译文】
    视之不可见叫做夷,听之不可闻叫做希,取之不可得叫做微。这三者不可扰乱,所以混而为一。在上也并不显得明亮,在下也并不显得阴暗。杳杳冥冥难以名状,重新回到原始无物无象的状态。所以说,是一种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物象的形象,称之为惚恍。迎接它也不见其始,追随它也不见其尾。掌握了亘古存在的大道,就是能治理现在所拥有的事物,能知道古往今来的开始,就是掌握了道的更本规律。
    
    【养生感悟】
    大道既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又非眼耳鼻舌所能感知。《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即说道非感官所能及。要体悟这个道,庄子说需要“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如能体悟到这种无形无象、没有状态的状态,就叫做“得道”。在得道的基础上去修身养性,就是最高境界的养生。这就叫做“悟后起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