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三十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这一章的主题,好像是讲给军迷们听的。军迷们热衷于探讨如何“以兵强天下”的问题,从装备、训练、技战术到作战双方的相对优劣势等等,都在军迷们热情关注的范围之内。这些方面,老子或许不是很内行,所以他所关注的焦点,不是如何参与战争,而是如何理解并且掌控战争。
    掌控战争当然是个政治话题,距离军事专业大概有点远。但对于成熟的军迷来说,军事原本是政治手段的延伸,只有在政治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采取军事行动,所以真正的资深老军迷,必定会像老子这样,善战却不好战,能以理性的精神和态度,理解并且掌控战争。
    怎样以理性的精神掌控战争呢?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战争经验,只是从影视剧里看到过被导演的战争场面,似乎战争最需要的是激情和勇气,至于指挥官运筹帷幄的奥妙,在剧情里不容易表现出来,通常都只是拿个烟斗或者夹根烟卷察看地图什么的。而据《道德经》说,以理性掌控战争,关键在一个“果”字。
    《道德经》所说的“果”,究竟是什么意思?历代注家的解释,各不相同。如汉代的河上公注解说,“善兵者,当果敢而已”。曹魏时王弼的注解则说,“果犹济也。言善用师者,趣以济难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强于天下也”。北宋王安石又将“果”理解为“胜”,说“果者,胜之辞”。元代人吴澄的理解则是果决,“兵之善者,果决于一时以定乱而已”。将古人的注解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决策的角度,谓之果决、果敢;另一类着眼于效果的层面,谓之济事、获胜。理解的角度不同,但都有道理。我们将这章与第十六章联系起来,也试着做出一种解释,各位看看是否也有些道理。
    第十六章讲“归根复命”,讲果实是对种子的复归。这个思想,或许就是理解“善者果而已”的关窍。根据这个思想,从种子到果实,是可以预期的,其中包含着规律性、必然性。也唯其掌握着规律性、必然性,才可以果断地做出决策,并且期以必胜。否则,撇开《道德经》“归根复命”的思想逻辑,撇开规律性、必然性的观念意识,单纯讲果决、果敢,可能会流于意气用事,而所谓期以必胜,也难免是一厢情愿。
    掌握着规律性、必然性,只意味着对事情的进程有一个宏观的评估,可以依据这个评估进行谋划,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情况和状态。绝不能自以为掌握着规律性、必然性,就矜持倨傲,丧失应对新情况的灵动,也不能因此居功自得,忘记了建立军功只是不得已的选择。当战争像预期的那样发生并且结束的时候,我们能否走出战时秩序的紧张和僵硬?能否恢复常规生活弹性的、柔和的空间?战争带给社会秩序的影响,往往是“物壮则老”,尤其是新秩序完全由战功来安排时,社会就要面对近乎空气凝固的“凶年”。
    所以对于军迷们来说,这一章或许可以作为境界升华、凿开洞见的“圣经”,有醍醐灌顶的功效。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