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解:《论语》记载孔子训导学生子路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在中华文化圈流传了两千多年。子路姓仲,“由”是他的本名。因为子路的性格勇而好义,有时也不免轻率,所以孔子告诫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那也不失为“智”。这句话后来成了格言,两千多年来不断提醒我们对于知识要抱持严谨的态度。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很容易被定格、被归类,那就是孔子曾经训诫的子路,对于知识缺乏认真、严谨的态度,暴露出轻率甚至浮躁的性格,因此是不智的,缺乏向智慧升华的素质。
    孔子在知识上的严谨求实态度,想必老子也是赞同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最简单直接的意思就是孔子训导子路的那个意思。然而,孔子训导子路,针对性很明确,那就是子路这个性格的人,以及正在拿什么事教诲他的特定情境,针对性明确,“知之”或“不知”的是什么,也就不用瞎猜了,只是他们正在说的那件事。而老子的话是就形而上之道说的,没有特定情境和人物性格的针对性。就理解形而上之道而言,“不知为不知”大概还好掌握,因为“我不懂、我不知”,可以由“我”来做出判断。至于“知之为知之”,那可就很难说了,因为由“我”所做出的“我知道”的判断,正是最容易犯的常见错误。这个道理我们在第一章就已经展开过讨论,随后的许多章节也引述《庄子》等,反复涉及。就本章我们大概只需要强调一点,所谓“知不知”,最好不要像旧注家那样理解,即将已知当做不知或未知,而应该理解为知晓自己对于“道”未能尽知,前者表现出谦逊的态度,后者则属于道家固有的理性精神。相应地,“不知知”也不应简单理解为将不知当做已知,而是指不知一切已知都有其局限性。没有这样的局限性意识,学道就很容易放大自己,以为绝对的、普遍的真理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思想意识也就发生病变了。道家圣人时常警惕这种自我放大,永远都明白对于“道”不可能获得终极之知,所以能保持思想意识的健康状态。
    倾尽全力推阐“道”,唤醒人世间关于“道”的意识,同时又直面不能终极、绝对认知“道”的事实,正是道家理性精神的内核。这一章文字简短,但含义悠长。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