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福宫,旧名通玄观,俗称符太师庵;位于岐山县城南6公里处庵里村,为西岐外八景之一。相传始建于隋唐时期,元初由全真教徒重建,清同治十三年重修,供奉道教诸神。 “资福宫”占地九亩,坐北朝南,雍川河从南蜿蜒流至门前崖下,转而又向东流去。庙对面有五个小原头,分别有五条小溪汇入雍川河,难怪古代道士选此为风水宝地。现存有高规格古建筑神殿一座;高1米、直径1.2米鈭砂石鱼缸一个;高50厘米、柱园60厘米、四边1米的莲花柱座一个,还有千年紫金(兰)树一颗。原有高约2米、直径2米左右铸钟一口,内外刻有文字,以药方为主,只可惜在大炼钢铁年代被砸毁。庙内有诗曰:太上道高黑须长,古佛慧眼观鱼缸;仙桃对面献圣母,五龙前拱朝玉皇。苍柏五营分四哨,烟霞万丈放豪光。青碑使镜光明显,钟响十里声洪亮。 传说太上老君云游到此,见此处川水秀美,又有庙宇,便和玉皇大帝降驾滞留;龙王巡河恰好经过,闻得玉皇大帝在此,便进庙拜见。玉皇大帝见龙王如此勤政,赏酒慰劳。龙王临别时,高兴的摇头摆尾,形成了雍川河庵里村内九道湾。所谓“雍川秀水藏龙影,资福岚烟伴凤飞”(张慎立)描述了其神奇所在。数百年来,“资福宫”香火茂盛,古柏参天,紫气缭绕。尤以早晚烟雾带着霞光飘飘然向西北而去,“资褔烟霞朝周公”因此而得名。 数百年沧桑,“资福宫”历经磨难,又多次修复,有记载的是清同治十三年,庵里村村民把被烧毁的庙宇重新恢复。1953年改为村小学,所幸主殿五间四角翘檐高档古建筑被作为办公室保存了下来。无梁门也基本完好无损。无梁门上方镶一石匾,上书“资福宫”三个大字,门内上方石匾记载着全真教张明显及门徒李元真、聂元玺等。2008年,学校迁出庙宇,该村十三位老人又千方百计恢复了这一古老的道教文化圣地,重绘了太上老君81副壁画,是这一美好的传说得以延续。 《创修通玄观记》(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原存孝子陵乡庵里村小学内。高300、宽104厘米。道士王道明撰,道士李天乐篆额,道士孙德彧书。全文见民国《陕西省通志稿·金石志》,拓本存县博图馆。碑文表明:金元间本县马江乡楼底村人符道清,十三岁出家修道,得“清虚大师”法号。晚年归里,择地官村,创修道院以居。其师于洞真大师过之,题额曰“通玄观”。符死后,门人杨志清等扩建庵内殿宇,并在庵西温家村经营碾磨、油坊、园圃等多项产业。于是“内外相赡,无不周备,比于曩日,焕然可观”。通玄观遂成为道家圣地。又因通玄观系符道清大师所始创,故至今仍被人们称之为。盖大太同义,符太师即符大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