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道教文字观与书法艺术(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除了有意区分道教书法与世俗书法的不同之外,道教徒对道教书法还怀有一种特殊的宗教感情。他们对道经写本的书法价值抱有一种宗教崇拜的感情,据道教典籍记载:
    先生(陶弘景)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访远近以正之。戊辰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15)
    陶弘景虽然得到了《上清经》的真本,但是仅仅因为这些经本不是杨羲的真迹,他竟不惜花费数年时间去寻访真迹。作为道教徒的陶弘景,在他心目中,大宗师杨羲的书法具有超越一般文字的神圣性,只有他亲笔书写的经书才是“真经”。正是在这种信仰力量的推动下,他才不辞千里,不畏艰难去寻找杨羲的真迹,也正是这种信仰力量,使他在得到真迹后“欣然感激”。
    在对道教书法的宗教崇拜情结影响下,道士对书法还产生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宗教感情,认为道教书法跟世俗世界的书法远不是一个层次。在他们心目中,道教书法除了审美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宗教神圣性。比如,陶弘景在书法上虽然走的是“师祖钟、王”的道路,在跟梁武帝讨论书法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所持的观点也跟当时的士大夫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当他在写道教著作时就彻底改变了观点,强烈指责“时人今知摹二王法书,而永不悟摹真经。”(16)陶弘景的观点之所以会表现出这种两面性,其实是他作为道教徒的宗教感情使然。
    三、道教文字观对书法的影响
    道士在写经活动中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道教书法艺术,在主流社会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他们的神秘主义文字观以及在此文字观影响下进行的写经活动,却对文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书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独立艺术,(17)道教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半个世纪前,陈寅恪先生就意识到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影响。据陈先生考证,南朝的王、郗,北朝的崔、卢等以书法闻名的大家族都是奉道世家,他们与道士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8)在与道士交往的过程中,双方之间必然会有一些书法交流。对道士而言,写经是一种神圣的宗教行为,并不是凡夫俗子可以做的,但是在与世族名士的交往中,他们有意放宽了对写经者的要求,世俗的凡人只要善于书法,也获得了写经的权利。对信仰道教的书法家而言,写经是一种积功德的善举,他们也乐于去做。于是,世俗的书法家也参与到了写经活动中去,并在写经活动中受到了道教文字观的影响。
    古籍中对名士写经的记载非常多,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要数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据《法书要录》等书记载,王羲之想得到山阴道士的鹅,就接受了替他抄写《道德经》(有些书认为是《黄庭经》)的要求。山阴道士一定要请王羲之写经的原因也只是因为“道家写经及画符必以能书者任之”。(19)既然名士写经本来就有宗教动机,那么在写经活动中就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前人评王羲之书法,说他写“《黄庭经》则怡怿虚无。”(20)其实就是对其书法受道教影响的写照。
    道教神秘主义文字观赋予了文字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神圣地位。在这种观念看来,书写文字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通过书写道经可以沟通人与神的世界,把神仙世界的大道传播到人间。于是,文字就获得了超越其作为语言记录符号的本来价值,把文字书写表现得更加完美的书法也就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和神圣地位。
    道教文字观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神学上的理论依据,而且它超现实的宗教化思维方式与非功利主义的艺术思维是相通的,因而很容易深入书家之心,对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的发展产生影响。唐人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认为蔡邕的书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21)的说法与道教天书神授的文字传承观念如出一辙,显然受了道教的影响。蔡邕论书法起源时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22)这个说法明显是道教文字起源论的翻版。《法书要录》记载:“齐末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23)王融的六十四书具体是什么样已不可考,但是它与《真诰》中所说的由“三元八会之书”、“云篆明光之章”化生出的六十四种书体似乎也不无关系。此外,道教文字观还对书法鉴赏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庾肩吾《书品》评张芝、钟繇、王羲之的字“烟华落纸将动,风彩带字欲飞。疑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24)李白评怀素草书云:“怳怳如闻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25)无论在精神气质上,还是在语言风格上无不弥漫着道教的“烟霞之气”,由此亦可见道教文字观对书法艺术影响之深远。
    注:
    ①⑥(10)(11)(14)(16)《真诰》,《道藏》第2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
    ②《三皇经》,《道藏》第22册。
    ④⑨《隋书·经籍志》。
    ⑤《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篆》,《道藏》第34册。
    ③⑦《云笈七签》,齐鲁书社1988年版。
    ⑧王明《太平经合校》,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12)(23)(24)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
    (13)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九。
    (15)《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道藏》第22册。
    (17)王玉池《从赵壹〈非草书〉看书法向独立艺术的发展》,《书学论集》,4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
    (1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40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19)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43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20)孙过庭《书谱》。
    (21)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
    (22)蔡邕《九势》,《佩文斋书画谱》卷三。
    (25)《李太白诗集》卷七。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