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玄门讲经 >

李信成道长:悔过愆尤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记得刚出家那年,有一次,一个老修行念经,我在后面跪经,跟着他一句一拜。开始不知道念什么,后来听清了,老修行念着“忏除弟子某某某不敬天地日月罪”,跪拜后起来,接着念“忏除弟子某某某不孝父母罪”,再拜起来后,接念“忏除弟子某某某杀盗邪淫罪”。当时我很奇怪,第一次听到有人自己数落自己的不好,不怕人听见,也不感到难为情。一问,才知道这是在祖师爷面前忏悔,第一次听说“忏悔”。
    之后的修行中才发现,忏悔是出家人很平常、很重要的修行方式,下面接合我这几年的亲身体验,谈谈我对《三官经》中“悔过愆尤”这句经文的理解。      
    “悔”一般和“忏悔”连用,也可简称“悔”。下面逐字解释这句经文。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后悔,改过自新;忏悔: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愆尤:错误、过失、罪责。因此“悔过愆尤”的大意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生起悔过心理,并痛改前非”。
    这句经文理解起来不难,,但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需满足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有内心尊敬和信赖的对象,以倾诉心里的内疚和自责,以求谅解和安慰,即心要有皈依对象;第二,必须认识愆尤,即过错,并愿意痛改前非;第三,必须有相对应的境界和改过行为。
    一、皈依对象
    在实际修行中,我感觉要保持忏悔的心很难,反而觉得境界一天比一天退步,一年比一年退步。下面以我亲身经历为例,谈谈出家这几年的“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经历,不敢有虚言,也算是首先对“自我堕落”的忏悔吧!
    教门里面有句老话说“出家一年,神仙在眼前,出家三年,神仙在天边”。很不幸,我自己也应了这句话。
    记得2006年,当时在苏州工作,两年没回家的我在5月1号回家碰到了大姐夫,他是建筑工地上的包工头,一年能挣三十多万。他感觉冒虚汗,回家调养几天。没想到,等我回苏州后,不到半个月,家里打电话说他得了骨癌,等我赶回所在医院的时候,比半个月前完全变了一个人,眼睛深陷,瘦得皮包骨头。正赶上两个哥哥说给他洗个澡,掀开被子后,挟起他。那一幕深深地刺激了我,以前身材匀称、很有风度的他,瘦得像一副骨架,下身完全瘫痪。当时我本来就因以前父亲的去世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想出家但一直下不了决心,这个机缘让我当时就暗下决心出家。
    于是在那年国庆节和元旦,我分别请假去拜访栖霞太虚宫和陕西龙门洞。在龙门洞的经历,上次参加玄门讲经时有提到过,因为这经历是引导我出家的直接原因之一,且影响了我出家后的修行风格,因此再重复一次。
    当时有两件事震撼了我。
    第一件事是吃饭。几位老修行围着一个火炉吃馒头,硬邦邦的冷馒头在火上烤热后开始吃。我惊讶地发现,他们居然将掉到地上的馒头屑用手指甲夹起来,放到嘴里吃掉。要知道,我们当时在公司里每顿都要浪费很多粮食,已经习以为常了。看着他们恬淡的神情,好像捡起地上的面包屑吃掉是很自然的事情。吃晚饭时,我不小心掉了一根面条到地上,受他们影响,我有点不好意思,但是面条上沾了灰,不能吃了,也就没管它。结果,边上一位老修行看到了,想都没想,就用手捡起来,丢到碗里,在面汤里刷了刷就吃了。当时的场景深深震撼了我,感动得眼泪都来了,心中的敬意油然而起。感觉这种生活状态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直寻找的。
    第二件事是供养。其中有一位老修行穿的衣服非常破,补丁摞补丁的,看得让人不忍心,我就找机会,在他一个人时跪到他面前,想供养他点钱。没想到老修行怎么都不收,说“没功德不敢收”,无论我怎么坚持他都不要。这很出我意料之外,我们在社会上,很多人坑蒙拐骗,想尽一切办法弄钱,甚至不惜杀人抢劫,他却不要。巨大的落差让我既感动又迷惑。但是我感觉到,这正是我迷茫的灵魂一直找寻的归宿。
    回苏州后便准备出家,然而当时阻力很大,说服不了家人,于是自己辞了职,偷偷住进了庙里。当时是什么都不想要了,只想好好修道,跳出轮回,度己度人。
    开始学着值殿,每天给祖师爷上香、供茶、供水果的时候,就感觉是在伺候自己的爷爷,感觉神龛上的祖师爷爷正在慈祥地看着自己。学会了忏悔后(在社会上时没有忏悔的概念),经常跪在祖师爷面前忏悔,忏悔自己小时候在农村,抓了很多蜈蚣和蛇卖掉了,伤害了很多生命,以及无辜伤害了许多其它小动物的生命,想起那些可怜的生命,心里很内疚,经常在忏悔时泪流满面,发愿以后再也不杀生,并一辈子吃素,以减轻自己的罪业,并求祖师爷帮忙超度他们,希望得到他们的原谅。忏悔过后,会觉得心里好受多了,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在自己慈祥的爷爷面前认错之后,看到了爷爷欣慰而慈祥的眼神。那时候只要心里有点不好的念头,就跪在祖师爷面前忏悔。有时候值殿,看经书,看到惭愧的地方就跪在祖师爷面前忏悔。
    但是,后来,随着自己的心越来越散漫,被外物所惑,胡思乱想的事变多,心离祖师爷慢慢远了,亲切感越来越淡,忏悔也越来越少了,以至于到现在,已经很少去殿堂里跪着忏悔了,就像一个犯了错误而一直不改的孩子,慢慢不敢甚至不愿去爷爷那里忏悔,真是惭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类似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皈依心产生了变化。王常月祖师的《龙门心法》第一章就是“皈依三宝”,第二章才是“忏悔罪业”,可见皈依三宝的重要性。现借助“皈依三宝”这章来分析。
    《龙门心法》的“皈依三宝”这章里说:
    “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轮回邪道,颠倒沉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遭之想。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此三皈依,乃昔之圣贤,度人入道,第一步上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门。成仙成道,成圣成贤,莫不从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盖性命生死,大事因缘,微细秘密,难可见闻。最上一乘,解脱妙法,若非真师,垂慈开示,引诱灵机,安能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而不致堕落邪见,错入旁门耶?所以未能明道,先皈依经。未能明经,先皈依师。若能皈依师宝,则经宝可闻于不闻之中。能闻经宝,则道宝可见于不见之际。昔日之不可见不可闻者,一旦豁然贯通,皆由皈依师宝之力也。自然解悟真文,得明正法,超脱生死,不落轮回矣。”
    祖师爷明确指出这三皈依是古代圣贤度人入道的第一步上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门,成仙成圣都是从三皈依起。可见,皈依三宝后,心灵上有了依靠,就像迷途的孩子找到了爷爷,有了倾诉和忏悔的对象。但是,这还不够,还得皈依真三宝,哪真三宝?我们继续看祖师爷怎么说的:
    “但我所说皈依三宝法门,须要皈依真三宝。何以故?如今大众,以此三皈依,视为泛常,早晚在圣像前,口诵礼拜而已,并不曾嚼破皈依端的为何而来,所以毕竟沉迷邪法,不免轮回。如何得明大道,得脱生死哉!
    所说真三宝者,皈依意,使念无生灭,则道宝可得而明;皈依心,使机无障碍,则经宝可得而悟;皈依身,使眼无见,耳无闻,鼻无嗅,舌无尝,手无妄动,足无妄行,不染邪淫秽污,躬行苦行,劳其筋骨,饿其肌肤,隳其肢体,舍其形骸,则师宝可得而感矣。有能感动师慈,传经授道者,必自己皈依自己之身、心、意,为真三宝也。我身之耳目,未能忘其见闻,非迷于色,即着于声 。声色尚存,则身非真矣。非真何以感师?苟能持身端正,心养灵根,意合真常,则念念虚空,湛然泰定,名为皈依三宝。身不邪淫,师宝可感;心不昧灵,则经宝可悟;意不二用,则道宝可明。身固则精全而体健,心灵则气清而慧通,意诚则神凝而性现。精气既足,神智变化,玄妙不测,皆从皈依身心意,自己三宝来,然道经师,即从而出也。”
    祖师爷说的皈依真三宝,是指皈依自己的身、心、意。皈依身,使眼不乱看,耳不乱听,鼻不乱嗅,舌不乱尝,身不乱动,不染邪淫污秽,躬行苦修,放下形骸,这样则可以感动师宝;皈依心,使心不染尘,没有障碍,则可以得悟经宝;皈依意,使念无生灭,则可以明道宝。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刚出家时心收得紧,除了了生死,没别的想法。但是渐渐地,眼、耳、口、鼻受外界影响,心也开始不宁静了,杂念变多了,这样就慢慢地退失了皈依真三宝的状态。虽然祖师爷慈悲,不会因为我们退步了就不让我们亲近,但是,我们自己心跑远了后,心不在道上,就跟祖师爷不是一条心了。就像贪玩的孩子,被好吃、好玩的东西吸引了,就忘记到爷爷那里去。如果总是犯错而又不改,时间长了就不敢也不愿靠近爷爷了。
    所以说,如果不皈依自己的身、心、意,就会影响皈依的状态,从而影响忏悔的效果。
    可能有人会说,出家人皈依的对象是三宝,那世俗人要忏悔也有皈依对象吗?回答是肯定的 ,那个能让他信任并尊重的人或物就是皈依对象,比如说自己的爷爷、父母、师长等,如果一个做错了事的人良心发现,自己忏悔,那是皈依了他的良心。有的人会独自一个人对着一颗树或一块大石头忏悔,这是他皈依了这棵树或石头,把它当作倾诉的对象。当然,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皈依了自己的良知。总之,只有心里有了皈依对象,忏悔才能得以进行,并且有效果。
     二、认识“愆尤”
    这是忏悔的第二要素,只有认识到错了,错在哪里,才好忏悔并改正。举几个例子。
    从前有个孩子,早年丧父,年迈的母亲吃了很多苦才把他拉扯大,后来他学了些箭术,以打猎为生,由于箭术高超,基本被他看到的动物,很少有能逃得掉的。吃穿方面,对他母亲还不错,但是由于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训斥、辱骂他母亲。邻居劝了好多次他都不听,认为是自己是对的。一次打猎,看到一头鹿,一箭射过去,正中脖子。但是这次鹿并没有倒下,而是挣扎着往山里跑。他就跟了过去,很快就追上了受伤的鹿,本想杀死它,忽然看到鹿的眼睛,好像是在哀求他,不知为什么,他想跟着鹿往前看看,结果跟到了鹿窝,几头小鹿从草里钻出来,高兴地围上受伤的鹿,鹿艰难地趟在地上,让小鹿吃奶,用嘴舔了每个孩子一遍,然后抬头看着猎人,猎人分明看到母鹿眼里流下眼泪,然后头部躺在地上慢慢死了。小鹿开始不知道妈妈死了,继续吃奶,一会儿发现后,这些小鹿围着妈妈悲伤地叫了一阵子,然后居然一个接一个地冲向一棵大树,全撞死了。猎人被这一幕惊呆了,好半天才缓过神来,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把弓拆了,箭折了,跑回家,跪在母亲面前痛哭,请求母亲的原谅。从此他放弃了打猎,不再杀生,一改暴躁的脾气,细心地照料到母亲去世后,出了家。
    这个例子里的猎人为什么开始的时候不听劝告,后来却跪着痛哭、忏悔呢?开始的时候因为良心被自己的习气蒙蔽,发现不了自己的过错,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所以不听劝告,更别说忏悔了,直到打猎遇到这种神奇的事。母鹿受了重伤还能坚持回家见孩子,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他要在死前最后一次喂饱孩子。临死时留着眼泪看着猎人,相信猎人明白了它在说:“我就要死了,求求你放过我的孩子”。而小鹿们知道妈妈死了后,一个一个撞死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跟着妈妈。猎人迷失的心灵被唤醒,原来万物都有灵性,动物跟人一样,他们也在努力地活着,也有他们牵挂的亲人,怎可随便杀害!动物尚且如此有情义,他自己呢?意识到母亲为了养活他吃了很多苦,而自己却随便对她发脾气,太对不起母亲了!所以毁了打猎工具,跑回家跪在母亲面前痛哭忏悔,请求母亲的原谅。并且,他痛改前非,再也不杀生了,细心照顾母亲,尽完孝道后出家。
    这个猎人是认识到错误后,皈依了自己醒悟后的良心,真心忏悔。每想起这个故事,我就想哭,父母活着的时候没有尽孝,还让他们担心。出家本是好事,好好修行,本分做人,积功累德,修道有成,济世度人,脱轮回苦海,九祖超升。而我却没有管好自己,心性一年比一年退步,这样下去如何是好!怎对得起出家一场!在家、出家各有孝道,希望我们大家各各思量,有过则改,无则加勉。
    再举一例。有个小偷,跪在他师父面前忏悔,忏悔平时不努力学偷盗技术,导致多次失手,发誓以后会改,努力学习师父的绝技。 
    (本文是湖北省武汉长春观李信成道长在第七届玄门讲经上示范讲经讲稿)
    这算忏悔吗?是在忏悔,不过他所忏悔的“过错”出了问题。他所做的事(偷盗)本身就是不对的,在不对的基础上再忏悔学偷盗技术不努力,这是错上加错,不是真忏悔。
    因此,我们必须分清什么是错误、过失,忏悔才有好的作用,认识的程度越深,忏悔也就越深,效果就越好。
    我们可以大致把“愆尤”(即错误、过失)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违反国家法律的错误和过失;第二类是虽然不违反国法,但是违反道德准则的错误和过失;第三类是修道上的错误和过失。
    第一、违反国家法律的错误和过失。
    这一类很明显,也很重要。国家法律是判断对错的基本准绳,违反国家法律,肯定是错的,并且是很严重的错误和过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种错误和过失基本上很难用忏悔来弥补了,比如说,杀了人,再忏悔自己错了,已经迟了,但是,从忏悔的角度来说,不管多严重,忏悔总比不忏悔好。有的杀人犯在审讯和教育期间,并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看起来好像很洒脱,实际上是愚蠢,把邪恶当正义。有的杀人犯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真心忏悔,虽然也免不了一死,但是他的良心在死前得了救助和宽恕。从因果的角度来说,不知道忏悔的杀人犯将永堕地狱,长久难得超生,深可悲哀。而死前真心忏悔的杀人犯,在偿还了业债之后,上天有好生之德,还是会给他托生的机会。至于那些罪不致死的错误和过失,真心忏悔则能获得重新做人的机会。因此,我们所有人必须遵纪守法,不违反国家法律。那些已经违犯国法的人,也要努力忏悔过错,改过自新。
    第二、不违反国法,但是违反道德准则的错误和过失。
    这一类的错误和过失也很多很普遍。例如,别人遇到倒霉事,自己幸灾乐祸;别人做事顺利,心里愿他破败;随便浪费粮食和水;年轻人不尊敬老人,老人不怜爱孩子;人情冷漠,自私自利等等。这些虽然不违反国法,但同样是错误和过失。这方面全靠传统道德观来使人们自我约束,如果我们的道德观念淡化,社会就会出问题,只有重视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发扬,人们才更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从而忏悔自己。
    第三、修道上的错误和过失。
    准确来说,第一、二类也是修道上的错误和过失,一个正常的出家人,遵守国家法律、有良好的道德观念是必须的,也是最基本的。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强调那些高要求、高境界中的错误和过失。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侮辱别人是不对的,小则被人谴责,严重的触犯法律,被侮辱者是被同情、保护的对象。但是《龙门心法》里面,祖师爷居然说不能忍辱的念头就是恶念,反不提侮辱别人的人。这是因为祖师爷对修行人的高要求。我们来看看是祖师爷是怎么说的。
    《龙门心法》第六章“忍辱降心”里面提到:“欲绝嗔根,先除恶念。大众,如何唤作恶念?这不能忍辱的,便是恶念。心中恶念在一日,还是一日恶人。恶人安能入道”。
    不知大家听说这几句话后有什么感觉,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几句话时,猛地吃了一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以前在社会上时,有时感觉被别人欺负或侮辱了,虽然不会报复他,但是会很长时间不理他,以表达不满。出家之后,心态平和了很多,一般事都不往心里去,但是偶尔也会生闷气,觉得对方怎么能这样过分呢!事情过后自己劝自己原谅别人,不要计较了。但这只是从劝自己度量放大些,原谅别人的角度去想,从来没想到自己也会有错。直到看到祖师爷的教诲,才知道,这心里生闷气,不能忍,居然也是恶念,忽然感到很惭愧!之后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心里就更看得开了,偶尔有当时过不去,心里生闷气的,回到房间一冷静下来,忽然就脸红了,真惭愧!还是因为恶念重啊!对不起别人呀!
    不过虽然这样,还是感觉整个心态比以前进了一大步,再也不会有记恨的人了,事情过后,会记得好的,忘记不好的。推荐大家记住这几句话,定会收益无穷。首先问问自己,有没有一提起来就心里很恨的人,如果有,说明自己这个怨恨就是恶念,恶念还没除干净,就是修道上的障碍,赶快忏悔。
    当年七真祖师里的谭长真祖师爷,走在大街上时,被一个陌生人一拳打掉了三颗牙齿,他居然捡起牙齿向对方道谢,然后若无其事地离开了。马丹阳祖师听说了之后大大夸赞说:“一拳消尽千生业”。
    这种境界只有祖师爷才能做到,一般人很难做到啊!如果换了我,一生气或一不高兴,就还是落入了因果,谭长真祖师因为心里的恶除尽了,一点怨念都没有,所以才能消尽千生业。
    王常月祖师在说了刚才那几句话后,举了两个例子,我们来看看。
    “近有戒子,平日极有道念的人,忽因他出,募斋托钵,而行到一米铺化米。这铺内主人,心生欢喜,便请进内厅坐下,磕头献斋,又将碎银一钱,按放钵内。临出厅时,忽遇其妻,从廊而出,两下一见,其妻回避不及,戒子既见其妻,谢斋而去。夜间打坐,驰想其妻,摹其颜面,遂起一念,随即降伏,忏悔而卧。忽然梦见自己身死,又入胞胎,长成娶妻、颜色美好、夫妻和合。一日外出未归,忽见一道人,于路化斋,便生欢喜,同回至家内,磕头献斋。忽从廊下,唤妻出见。自此以后,时常供养。一日,遇见道人在室,与妻生淫,妻不俯从,道人强求。己心一见大怒,将斧直入,杀死道人。忽然身醒,心上嗔恨,忿忿不平。忽记梦中淫妻之道人面目,即日间米铺主人;其妻,即如米铺廊下相遇之妇也。浑身汗流,通前打算,立刻回心,自忏自悔。大众,这个戒子,初学功夫,戒行虽坚,定力未固,所以日见夜思,忽生妄念,妄念一动,入梦成境,境中即现,报应分明。大众,淫念在心,梦中尚且偿还,何况行出淫恶之事,来生岂不受报?
    可以看出,这个老前辈是个很有道念的人,无意中见到美色,夜间打坐想起,马上意识到了,用心降服。虽然还是入梦成境,报应分明,但醒来后能立刻回心,自我忏悔,这已经非常难得了。可见修行人对防止“错误和过失”的要求非常高。再看紧接的第二个例子。
    “又如一修行人,从来不出妄念,不生妄念,受人耻辱,心不怀藏,打不回拳,骂不回口,只思自不是,不认他人非。忽从路间,挑单而走,一驴驼米而来,将身让驴,驴忽用头撞人身边,仆倒在地,口扯衣袖,碎破而去。此人夜坐之间,境中即悟,往劫以前,曾变驴身,被人屠宰,死复为人,人复变驴,被我屠宰,我复转生,遂成屠户,杀牛为业。自此改悔,三世忏除,今复为人。此驴即前劫中被杀之牛。因嗔劫前,曾剥伊皮,故而扯袖碎破,嗔怒而去,随即存想,自身为牛,受驴变人,持刀剥皮,种种疼苦,心怀报复。从此解脱,两冤和释,永不生嗔,世世相逢,同修大道。次夜忽梦白衣人谢之曰:“我即前日路上之驴,于往劫中,曾结冤报。今蒙偿还,又蒙和解,两相解脱,从此脱苦,复生人中,特来告知。可至某处相会,乃求超度。”言毕而去。次日即依梦言,寻至某处,其家欢喜,似有好事,访问旁人,皆言此家夜来生一孩儿。修行人大加惊恐,暗记姓名,誓愿自度,然后度人。大众,只因此人往劫冤根,今生了结,故此自己发心,辱怨苦难,一切承受,降服此心。”
    如此境界的修行人尚且也有往劫冤根!正因为他看得透,心无嗔恨,深深忏悔,所以能解开冤结,使彼此解脱。
    通过以上祖师爷教诲及几个事例,我们发现,对“错误和过失”认识得越深越透彻,忏悔的效果也越好,可谓忏无止境啊!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出来了,有时候我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也真心忏悔了,但是过后还是改不了,继续犯错,就是所谓的“忏而不悔”。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谈到第三点——改过的行为。
    三、改过的行为
    相信大家也有跟我类似的问题,有时候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也真心忏悔了,但就是改不了,重复犯错,虽然自己心里很急,但很难改。比如说,吸毒的人知道吸毒是不对的,但就是改不了;有些人知道赌博不好,但就是改不了;有些人明知抽烟有害身体,但就是改不了;有些人明知脾气大不好,但就是改不了;有些人明知贪美色不好,但就是改不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拿我自己来说吧,刚出家时心收得紧,有了错误和过失,在祖师爷面前忏悔后,很容易改。但是慢慢地,心跑远了,有些毛病很难改,有时忏悔得泪流满面,但是过阵子又犯了。比如说,刚出家时,念经很专注,感觉坐在神龛上的祖师爷在认真地听我们的祈求。念到忏悔身业罪、心业罪、口业罪的时候,想着自已以前杀害了那么多的蜈蚣和蛇,心上有过对别人的恶念,口上出过伤人的话,太不应该了,会忍不住泪流满面,内心乞求祖师爷原谅。慢慢地,心散漫了,念到三个忏悔时,内心没那种强烈的感觉了,再往后,念经时开始走神,想收都收不住,也多次跪在祖师爷面前忏悔走神不对,但过阵子又犯了。刚出家那几年一直按戒律上说的“不妄语”要求自己,遇事都实话实说。后来心散漫了,被外境所转,开始说应酬话,有时甚至说假话。也多次在祖师爷面前忏悔过,但是改了一段时间后又犯了。刚出家时,看到一个古代修道的故事,一个穿红袍的老道长整天在大街的垃圾堆里找吃的,吃饱后就躺地上睡觉。有些好心人可怜他,给点吃的,他就吃,不给也不要。有人给他钱,他瞪人一眼说:“收了你的钱呀!下辈子披毛戴角还,拿走,拿走”。于是就记住了这故事,遇到想供养钱给我的,一概不要,念经的时候红包不敢收,没办法收了也不敢用,要么放功德箱里去,要么买了殿堂用品供养祖师爷。慢慢地,某天想买一件道装,就给自己用了点,然后就开始给自己买别的用品了,慢慢地,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经还没念完,心里已经在想着会不会给红包了。才发现自己虽然还坚持不收供养,实际上已经被钱所转了,增长了贪心,真是惭愧!得警惕呀!我的切身感受——修道绝不能被名利和金钱所转,不然很难控制自己,很麻烦。因为相对于修道过程中的很多障碍,金钱和名利关是最容易过的,如果这都过不了,很难进道。在此与各位道友共勉。当然,我说的是不被金钱、名利所转,适当的生活资本还是需要的,如果能做到用钱合理、身居高位而不迷,那就没问题了。
    为什么会出现“忏而不悔”和“刚出家时忏悔容易,时间长了就改不了”这些现象呢? 前面谈到“皈依的对象”时,得出结论:“如果不皈依自己的身、心、意,就会影响皈依的状态,从而影响忏悔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皈依自己的身、心、意呢?王常月祖师给出了回答。
    《龙门心法》第一章“皈依三宝”里说:
    “且说如何皈依身心意。大众!汝等各各志心谛听,我所说明皈依身心意三宝之法,使汝等破暗除疑。大众!此身乃父精母血,交媾成形,性情、容颜、肢体,从胞胎长就,一团污秽,四大皮囊,眼视耳听,手动足行,口说舌尝,最非常久良善之物。善用者,则成仙成佛,成圣成贤;不善用者,则成魔成怪,成鬼成畜生。向上一转,则天堂可登;向下一转,则地狱可到。受福报者,以此为外物;受恶报者,以此作真基。何况大众,既已出家,欲超生死,必须发心,皈依此身,方为妥当。不然,则六根外用,三毒内生,万祸千灾,九魔十难,皆由身起,如何能够,修行入道?
    若要皈依,惟有一法,能制此身,须是行持戒律,收伏狂骸。以四大威仪为主,行住坐卧,约束端庄。使耳不听声,目不视色,庄严妙相,端正慈悲,人见欢喜,又生恭敬者。戒律拘制,狂身变为法躯,而师宝可皈矣。大众!此第一段法,既已指明,须是皈依心。
    大众!此心又比此身不同。险恶异变,不可测度,如风如海,海水洪深,风势号怒,波涛潮浪,拥迭汹翻,难可渡也。今欲皈依此心,当明此心,最非常久良善之物。贪生好色,犯法遭殃;饿鬼畜生,癃残疾病,水火刀兵,瘟蝗劫苦,山崩地震,星殒日食,海啸河奔,妖邪鬼怪,皆从此心,招遥起首。若欲修行,不自皈依此心者,岂能悟透玄机,得明正法?
    欲制此心,须是持戒入定。此心无明火发,烈焰熏烧,非水不能,定则为水,端制狂炎,譬如海水乘风,波涛汹涌,舟航商贾,惊惶恐惧。突得风恬浪息,水不生波,平稳达岸。心火正炽,定水潜降,化烈焰为慧风,变无明为良知,转身色为空虚,改灾难为吉祥,移祸因为福果,解冤孽为眷属,消劫运为玄风,俾凶恶为贤良,使淫奢为诚朴,愁苦为欢喜,疾病瘥痊,饥荒丰稔,鬼魔消灭,仙佛现前,迷而复悟,枯而更荣者,皆定力也。心平气定,气定心明,而经宝可皈矣。大众,既将定力摄服狂心,经宝既明,又须皈依此意,神通不测,或往或来,变化多端,倏胜倏灭,如龙如虎, 不可擒拿,如影如风,不可把捉,无形无见,无声可闻,耳不能听,目不能视,口不能说,鼻不能嗅,舌不能尝,心不能知,奇幻诈伪,千谋万虑,善用者,可以成真入圣,治国安民,三纲五伦,皆从此出,三教九流,俱从此起,忠孝节义,皆从此生,性命轮回,皆从此定,祸福吉凶,灾祥劫运,皆从此以为果报。不善者,流浪欲河,沉伦苦海,永无出期。
    大众!汝等欲修大道,若不皈依此意,必难安定。若欲皈依意者,必须慧光朗照,明了觉悟,一念未动之前,定水澄清,一念已萌之际,灵光不昧。机由枢转,星随斗移。执生死之权,先诚此意。掌轮回之柄,先诚此意。出生死苦,脱轮回难,务必皈依自己心中意宝。一念纯真,上可通天,下能格幽。鬼神失色,日月失明,造化失权,阴阳失机,妖魔遁迹,世界真空。三界内外,惟意为尊。放之则有,收入则无。纵横自在,莫非此意。上朝元始为祖气,中归灵宝为梵气,下依太上为真气。散为浩气,聚为元气,慈悲仁惠为阳气,震怒刑罚为阴气,贪嗔躁暴为血气,淫杀盗妄为邪气,执着蔽塞为魔气,凶残暗昧为妖气,劫运冤苦为怨气。皆由大众,身不皈依师宝,则放纵凶强;心不皈依经宝,则昏迷暗昧;意不皈依道宝,则偏邪不正。不正则失中,失中则慧光不生,定力不固,戒行不严,神不能凝,气不能聚,精不能运,意不能诚,心不能明,身不能修矣。
    大众!我今明将大道,直指人心。急早降伏身心意,化为三宝真身,然后皈依道经师宝,以求出世,不可迟也。若有能依戒定慧法门,行持信心,不生疑惑者,当知此人,决定成道。如不依此修行,当知此人,罪深福薄,不能明道,鬼神不容此人得闻无上至真清静解脱之道也。”
    这几段经文大致的意思是说,身、心、意都很容易放纵,很难控制,只有“持戒”一个方法能降服身、心、意。祖师爷明确指出,皈依身、心、意的方法唯有持戒。并且最后强调,如果谁能依戒定慧的法门去做,不生疑惑,能坚持到底,那他决定会成道。如果不按戒律修行,当知此人,罪深福薄,不能明道,鬼神不让它听闻无上清净解脱之道。
    我们再看看祖师爷是怎样强调戒律的重要性的。《龙门心法》第五章“戒行精严”里面说:“自古大圣贤,莫不以戒摄心。这个戒字,是降魔之杵,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福寿;是升天之梯,能朝礼三清,而超凡入圣;是引路之灯,能消除六欲,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宝筏,能渡众生离苦海;是慈航津梁,能济众生出爱河。有通行人之保障,为进道之提纲。仙佛无门,皆从戒入;圣贤有路,皆自戒行。实系圣贤之要路通衢,仙佛之中门正户。”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如今现状,我们绝大多道友都没有按照戒律修行,包括我也一样。其实,很多道友都想好好修,但是由于我们没有严格持守戒律的道场,导致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身、心、意,像迷路的小船,在狂风暴雨的大海上随波逐流,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教门能有严格持守戒律的道场该多好!哪怕就只有一个也好。虽然自己也可以按戒律去做,但是很难长时间坚持,毕竟个人意志力有限。
    可能有人会担心,如今现状,持戒很难,弄不好就会犯戒,岂不是自添罪过?其实,持戒而犯总比不持戒乱犯要好,毕竟持戒能减少很多恶念、恶行。对这个问题,王常月祖师爷说:“但有一句方便法言,须教大众放心行持。这个天上主宰,原以好生为心,慈悲广大,救度众生。若是犯了的戒子,从此改悔,真心发现,复守科条,精严不犯二次者,自然天心慈悯,赦宥还元。” 然后又举了个犯戒又守戒的例子:
    “近日一戒子,自云受戒后,忽遭魔难,开斋破戒,无所不为。一日夜间,梦到阴司,看审官司。只见阴司中,许多鬼判,都点挂纱灯,安排香案。少刻,只见阎王出大门,威仪如世间天子一般。只听得判官报,天使已到了,快摆香案接诏,就如世间官府接诏一般。只见一位仙官,戴金莲冠,身云鹤氅,手捧黄筒,迎进去了。众鬼不得进去,这道人便要进去。鬼卒骂道:“你们是甚么游魂,敢到森罗大殿?”一个鬼卒道:“是个道人的打扮。”那鬼道:“前日诏书吩咐,凡修道持戒之人,命终之日,许具衣冠进去。有光明者,从正门进;光小者,东角门进;无光者,革除戒名,锁械西角门外,按牌赴审。你这道人,又没有光明,一团黑气,与我一般,混充道人,快走快走!”一手执铁棍打来。戒子惊醒,明明记得。随即翻身下床,净了面手,取火焚香,大生恐惧,悲哀忏悔,痛改前非,精严不怠。忽一日梦游地府,仍系向日所游之地。见执铁锁铁棍的鬼卒跪道:“请问仙长,要到何所?”戒子回言:“我因云游到此,不敢惊动大王,就此回去。”那鬼卒言:“大王有例,凡有戒行光明仙长到此,需到茶厅,先请坐下,问下名号登簿,以便稽查。”戒子回言:“并无公事,不坐罢了。”随即回身,忽然出境,因向大众告知。前游被鬼打骂,后游跪接问名,本系一心之进退,即有两样之看承,若非一悔前非,依然本相。鬼神之道,可不怅哉!”
    可见,祖师爷慈悲广大,只要我们犯戒后能忏悔,改过自新,重新守戒,还是可以的。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忏悔和守戒并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的。持戒能制服身、心、意,使“皈依三宝”得到保障,并且能增强改过的行动力,而忏悔的力量,反过来能帮助自己持戒,互相促进。因此,我们谈“悔过愆尤”,是需要“忏悔”和“持戒”一起进行的。
    四、 总结
    综上所述,“悔过愆尤”的大意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生起悔过心理,并痛改前非”。成功的“忏悔’需满足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心要有皈依对象;第二,必须认识愆尤,即过错,并愿意痛改前非;第三,必须有改过的行为。满足第一点必须皈依身、心、意,而皈依身、心、意唯有持戒。第二条件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错误和过失”,认识得越深刻,忏悔就越深。第三条要求我们必须有改过自新的实际行动,而行动力还得靠持戒来保证。并且忏悔和持戒是相辅相成的,须同时去做。
    记得有位老修行说过,要想消业障,有两个好方法,一个是“吃苦”,另一个就是“忏悔”。可见“忏悔”对我们所有人都很有帮助,不管在家、出家都一样。而对我们出家人来说,忏悔的要求更高,我们必须持守戒律,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好忏悔。
    以上是我对“悔过愆尤”这句经文的理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后,愿我们一起“悔过愆尤”,使自我更完善,社会更和谐,教门更昌盛,天下太平,福应万灵。
    (本文为湖北省武汉长春观李信成道长在第七届玄门讲经示范讲经讲稿)
    更多链接
    第七届玄门讲经暨山城论道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