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战后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回顾与前瞻(8)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具有代表性的是张珣,江灿腾编《当代台湾本土宗教研究导论》(台北:南天书局,2001年)及《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台北:南天书局,2003年)。这两本书可以视为现阶段研究台湾宗教最为重要的指引书;关于台湾民间信仰的部分,所收录的几篇文章,涵盖日本、欧美和台湾的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各学门的学者分别对台湾宗教的活动与研究作了深刻的分析与讨论,如王见川《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与调查——以史料、研究者为考察中心》、《战后以来台湾的“宗教研究”概述——以佛道教与民间宗教为考察中心》三尾裕子《台湾民间信仰研究:以日本人为观点》等文,从不同的学术脉络进行了思考与介绍;武雅士(Anhur Wolf)、康豹(Psul Katz)则分别从人类学在台湾的调查、台湾王爷信仰的研究回顾,以及张珣自己对冈田谦所提出的“祭祀圈”此一概念的反省与检讨,可说对台湾宗教研究发展的方方面面均有精辟的回顾、不同立场的解析与论说,相当值得参照。此外,林美容《台湾民俗学史料研究》(载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推广辅导组编:《庆祝建馆八十周年论文集》,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95年,第625-645页)对于日本殖民时代的民俗学者与相关资料亦有相当清楚的介绍,值得参看。
    ②郑志明:《台湾民间宗教结社》,嘉义: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第5-6页。王见川、李吐伟:《战后以来台湾的“宗教研究”概述——以佛、道教与民间宗教为考察中心》,载张珣、江灿腾编:《当代台湾本土宗教研究导论》,台北:南天书局,2001年,第524-525页。王铭铭把中国的民间信仰行为看作是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汉学家高延(de Groot)的古典文本与仪式关系的分析,另一个则是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关于民间宗教的界说以及它与区域社会史、现代化理论的关系,王铭铭有相当清楚的讨论,参见其《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52-184页。
    ③郑志明:《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④范纯武:《评柯若朴〈中国宗教研究中“民间宗教”的概念:回顾与前瞻〉》,第四届国际汉学研讨会“中国宗教的研究及其展望”评论文,辅仁大学,2006年11月24-25日。我们认为柯若朴教授此篇论文可以视之为对中国“民间宗教”进行了知识上的考掘,找出此一词汇使用上的效度。柯教授认为应该要保留“民间宗教”这一概念,因为我们需要这个语汇来界定与书写宗教的生活,此语汇超出了任何组织的限制,也不会像地方宗教或民俗宗教,太过于强调与传统的联系。前两者联系农民的文化或民俗,都不足以描述帝国晚期的宗教生活与现代的宗教经验。民间宗教可以用来含括、吸纳统一与差异的论述张力,不但可以作用为一种分析概念,从更高层的分类学范畴来看,民间宗教将有助于划清一个研究领域,有助于开启更广泛的文化研究。Philip Clart, "The Concept of" Popular Religio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s",载魏思齐编辑:《辅仁大学第四届汉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宗教研究:现况与展望”论文集》,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7年。关于“宗教”这个词汇传入中国时的讨论则请参Vincent Goossaert, "1898: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Chinese Relig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5(2006)2:307-336.
    ⑤“救赎团体”的概念是由杜赞奇所提出,有助于我们在研究上不会先掉入到民间宗教的秘密性格的认识泥沼中。相关的研究成果,可参阅《二十世纪中国宗教运动与救赎团体会议论文集》,宜兰:佛光大学历史系,2007年。
    ⑥王见川、李世伟:《战后台湾新兴宗教研究——以轩辕教为考察对象》,《台湾风物》第48卷第3期。
    ⑦[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67页。
    ⑧王见川:《台湾一贯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与言》第37卷第2期,1999年;王志宇:《儒宗神教统监正理杨明机及其善书之研究》,《台北文献》直字120期。
    ⑨过去,黄宗智在研究华北、长江三角洲的小农经济后曾提到中国近代经济史中有许多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悖论现象;而所谓的规范指的是那些为各种理论和模式,包括对立的,所共同承认的、已成为不言自明的信念。这种规范信念对我们研究的影响,远大于那些明确标榜的模式和理论。见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载《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0页。
    ⑩为了讨论上的方便,我们并没有将西方学者研究台湾宗教的部分纳入,Philip Clart和Chales B. Jones编了一本Religion in Modern Taiwa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夏威夷大学,2003年),读者亦请参看。如导论所言现代化这样的议题是在各个宗教都必须要面对和讨论的,不需要太多形上概念的语词,我们就可以对现存的宗教活动有真实的体悟。
    (11)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台北:南天书局,1996年,第74页。
    (12)李添春:《台湾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台北:台湾省政府,1956年,第4-5页。
    (13)李添春:《台湾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第189页。
    (14)李添春:《台湾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第260页。
    (15)江灿腾说:“本来丸井负责的宗教调查工作,在大正八年提出《报告书》后,应暂时告一段落了。但在大正六年五月,也就是调查第二次进度末期,他被任命为总督府内务局新成立的‘社寺课’课长,并一直担任至大正十三年(1924)此一机构被裁撤,丸井辞职回日本为止。”参见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书局,1996年,第122页。
    (16)王见川则认为民间的通俗道教与扶乩才是支配“西来庵事件”的要素,而斋教不过是在当时被引为奥援罢了。西来庵事件对斋教是否造成打击的说法,从此一事件发生后台湾斋教人士仍是如此活跃的情况,可为反证。见王见川:《略论日治时期斋教的全岛性联合组织:台湾佛教龙华会》,载江灿腾、王见川编:《台湾斋教的历史观察与展望》,台北:南天书局,1994年,第149-187页。
    (17)关于西来庵事件请参释慧严:《西来庵事件后台湾佛教的动向》,姚丽香:《日据时期台湾佛教与斋教关系之探讨》,二文载于杨惠南编:《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财团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1996年,第85-95、71-84页。有关事件的始末与当时社会动员状况的完整讨论,参见康豹:《血染的山谷——日治时期的噍吧 事件》,台北:三民书局,2006年。
    (18)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178-198页。
    (19)黄智慧:《日本对台湾原住民宗教的研究取向》,载张珣、江灿腾主编:《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台北:南天书局,2003年,第1-6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