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老子与仙人仙道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

     《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把其中的归根复命的思想作为炼养理论的核心。可见,探讨老子的内炼思想,不仅可以觅寻到道教炼养理论的源头活水,并且还有助于对《道德经》一书的全面认识。

     “道”,是老子最重要的范畴。故开章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特别声明他所创立的道,并非一般人所说的道,它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既然如此,又怎么去了解这一只可意会的道呢?老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描述着,力图让人们把握大体,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即把道说成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源,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又不能依靠感官去了解,故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而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后。”

     你看,见不到,听不着,求不得,混沌窈冥,恍恍惚惚,似“无物”,又似“有物”,其实难以言语。这是一个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无限大的宏观世界与无限小的微观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有貌、有象、有声、有色的可被感知的“物”,而是“夷”、“希”、“微”的统一体,是一种超感官的存在。相对“物”而言,它是“无”;相对虚无而言,它又是“有”。“有”和“无”都被用来证明道的真实存在,并非说道是虚无与实在的统一。

     道是宇宙生成的本根。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所谓“根”即指道,“归根”即指回复到先天的状态,与道同体。这个根又叫作“玄牝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从这个神秘的门户中,永无休止地衍生着万物。

     万物生成衍化的程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道生一”,是说道在本根阶段呈现为一种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即先天之元气。由一生二,便是由元气分阴分阳。所谓“三”,是指阴阳二气之间的互相作用(冲气),这种互相作用使阴阳二气呈现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稳定形态(和),这些稳定的形态也就是“负阴而抱阳”的万物。

     在这里,老子向当时的人们披露了宇宙衍化的根本奥秘。即宇宙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处在阴阳矛盾的运动中。而“和”是万物具备的基本形态,即指阴阳的平衡和谐。《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而万物生。”作为衍生万物的本体——道,本身就有“和”的性质。《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即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调整性、互补性、和谐性。所谓“和之至也”,更把和谐视为事物存在的最好也是最高的状况。后来的道教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元气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炼养理论的基石。其互补和谐的思想,则成为道教养生学根本的原则。

     那么,怎样去认识这个远离人们感官的世界呢?老子指出,到那里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直觉主义的认识道路。这要求在一种静寂入定的精神境界中,运用直觉思维的智能,才能去体验宇宙的基本统一。显然,达到这一境界最好的手段便是气功内炼。也许,老子正是在气功入静的状况下,才领略到了那个新世界的奥秘。

     他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看,这正是入静状况下出现的绝妙景象。惚惚恍恍,窈窈冥冥,似有似无,然而又确实感觉到有一种极其精微的、真实可信的物质——精气在体内运行,并出现了种种奇异的事物(有物)、景象(有象),这就是“精”、“信”(神)在特殊状况下产生的功能。

     为了登临这一神奇的领域。必须作一些特别的锻炼。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讲的就是炼气入静。“营魄”河上公注:“魂魄也”。《淮南子》高诱注:“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故魂为阳,魄为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人则为“载营魄抱一”,“一”即“和”,为阴阳魂魄互相作用构成的稳定的统一体。 

     那么,怎样才能“抱一”呢?则当“专气至柔”,如婴儿一样。《管子?内业》云:“抟气如神,万物各存。”尹知章注:“抟,谓结聚也。”气结聚而精生,精积而神用。三者之中,精是内炼的根本。《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尹知章注:“精,谓神之至灵者也,得此则为生。”《道德经》亦有“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句。气为动力,专气至柔,绵绵若存。神为主宰,所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者,伸也,伸者,神也。

     在炼养的过程中,还当清净心地,这就叫作“涤除玄览”。“玄览”,指玄妙的心境。排除外部感觉世界的各种干扰,保持心地的洁净无尘,使其明亮得像一面毫无毛病的镜子,便能观照万物,明晓宇宙的本来。《淮南子?齐俗训》说:“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从而可以达到与道玄同的境地。 

     然而怎样“涤除玄览”呢?《道德经》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勤,马叙伦说:“借为廑,《说文》曰:‘廑,病也。”救,高亨按:“救借为瘳,《说文》,‘瘳,疾愈也。”马、高之说可信。塞其兑,似指两眼内视、口闭耳塞等气功动作。《淮南子》高诱注云:“兑,耳目鼻口也。《道德经》曰‘塞其兑’是也。”闭其门,似指提肛、凝气等动作,关闭气门,以防内气泄漏。通过塞兑、闭门一类的动作,促进“专气至柔”,低代谢,高储能,达到强身治病的目的。故“塞其兑,闭其门”可以终身不病,反之,有病则终身不能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