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性功修炼之我见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性命原为先秦儒学的重要范畴。《易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性”是指心理与精神方面的禀赋和个性;“命”指三命,即天的给予或决定。《太上老君内观经》解释说:“从道爱生谓之命,自一禀性谓之性”。意谓人从道,元气所禀的生命本元,谓之性命。

     性命双修,是内丹的根本学说,也是内丹实践的根本原则,离开了性命双修内丹便不成为其内丹。邱处机祖师在《大丹直指》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李道纯在《中和集》中指出:“炼丹之要,只是性命二字,离开了性命,便是旁门,各执一端,谓之偏枯。”

     性命双修论,不仅包含了早期道教炼养学说的神形与神气的概念和关系,它还进一步强调,性命这对概念中包涵了内丹术固有的生命本质特征及神秘性质。这其中“性”不仅仅指一般的精神意识,而特指人先天所具有的遗传物质和潜意识精神本体。而“命”也不单指人的形体和人体营卫呼吸之气,而是指先天与身俱来物质及能量,王重阳祖师在《五篇灵文》中指出:“夫性命者,神气根源也。气者天一之水,神者太乙含真。性者,无中之有象。命者,有中之虚无。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无者先天之性,神者真一之气也。有者后天之命,气者真一之精也”。

     儒家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佛教明心见性,三教圣人皆以心性立教。“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们都是通过“性”的炼养,从而达到精神的解脱,思想的自由,道德的修养,人格修养的人生最高境界。

     在这物欲横流、五彩斑斓的高科技时代,我们更应该着重“性”功的炼养,如何修持呢?

     一、看破生死

     人之有诞生之时,即有死亡。物质的产生之时,就已注定了它灭亡的性质。对一个生命或具有某性质的物质而言,灭亡是它的归宿,这是自然法则。此所谓:心物有形者,有成必有败,凡物有气者,有生必有死。

     对于生死,道家认为“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生,犹如人生旅途;死,犹如回老家。这其间无不透出闪耀智慧之光的潇洒。儒家所谓“未知生,焉知死”;又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确,它让我们感受到在其平静中,飘逸豪迈的气息。

     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有生即有死,这是自然法则。我们又何必畏惧死亡的来临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知道没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即便是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如同残废而已。而具有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人,即使生命停止了,但其光辉的精神,却时刻闪耀在人间。

     二、淡薄名利

     坦率地讲,人与身俱来就有两大缺点:贪婪与恐惧。这对孪生兄弟象毒瘤一样难以清除,它们是阻碍人类灵魂净化的绊脚石,也是罪恶的孳生床。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它、轻视它、战胜它、跨越它。

     吕洞宾祖师有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墙中藏。若能跳得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这时原“酒色财气”应理解为“名利”。的确如此,人生百岁总不过三万六千日,这芸芸众生有几个不在这“墙中藏”呢?故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累”是现代生活的特征,此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向同类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与财富,炫耀自己的高贵与不凡。同时又极力地掩饰着阴暗、丑陋、罪恶。透过名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残酷与冷漠,看到人类精神上沉重的包袱和冰凉的锁链,这些负累能使我们潇洒、自在吗?名利使我们的身心暂时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也使我们乐此不疲、不择手段地追逐,更使我们踏上一条迷失自我的不归之路。

     其实人“食不过半升,眠不过八尺”。名与利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们应该以自然的态度对待它。《清静经》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既惊其神;既惊其神,既着万物;既着万物,既生贪求;既生贪求,既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经中之言,脉络清晰,铿锵有力,一语中的。我们要以平实的态度、勇敢地放下包袱,轻松而愉悦地走在人生旅途上。

     三、开阔胸襟

     人生是纷繁复杂的,人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多重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处在社会、团体和家庭的矛盾中,无时无刻不在烦恼中,这本是极为自然的社会现象,因而古人常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苦中即病中。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化解这些烦恼。我们不要因小小的得失而斤斤计较,不要因受到挫折而心灰意冷,不要因遭受侮辱而耿耿于怀。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看待这一切,积极地化解这一切,努力地善待一切人和事。站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面前,人真是很渺小。其经历的荣辱兴衰、喜怒哀乐,无非都是历史的再现或重演。这些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没有必要拘泥于个人的烦恼中,没有必要过份地执着于小我。如果那样生活就太可悲了。我们知道,过去的永远成为过去,我们的现在也将成为过去,我们演绎着历史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后人也将会重演着我们的历史,历史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代代轮回。

     四、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就是置身于社会洪流中,磨炼意志,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为人类做贡献。在诸多人看来,凡宗教都是看破红尘,抛离尘世,而独自修行。实则不然。要不哪有“处处有红尘,不染即道场”一说呢?

     道教提倡自然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很多人会望文生义,认为是不作为或是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无为”是教导人们顺应自然法则办事,而不妄作为,是要我们用淡薄宁静的心态和利他人的观念,去生活,去创造,这本身就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积极入世思想。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更是如晨钟暮鼓催人进发。自强是炎黄子孙的脊梁,它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完善自我

     人生是一个净化过程、燃烧过程、奉献过程、超越过程、自悟过程、完善过程,而要达到精神的解脱、思想的自由、心性的修炼、道德的修养、人格的修养的人生大境界,仰赖于勤恳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文化底蕴,纯真的人生观念,高尚的生活情操等等诸多因素来逐步完善。如何完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选

     六、结语

     炼养的目的,是通过自悟将斑斓浩瀚的外部世界和曲折深远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人生的自悟,首先表现在灵魂的茁壮成长,抛弃世俗的功利目的,避开历史遗留的种种误区,精神上建立独立的舞台,思想上解除低层次的负担。从而做到生与死、荣与辱、苦与乐都是明知的,一念回机,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自悟是缓慢而固定标准的,人生的自悟和修炼,是美妙的构思和帷幕,拉开它就可能出现一系列有时连自己也吃惊的艺术技巧。自悟反映出来的东西不是人的本能,而是渗透着理智的真情和富有体验回味的精神反应,还包括有人与事物的意外之消息。言外之音,人生自悟的精神状态是修炼者成功的起飞线,而艺术自悟的创新意识,则是腾飞的操纵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