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逢盛世,文化繁荣。踏着先哲的足迹,沐浴着明媚的春光,我们齐聚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都西安,以《道德经》为主题,共同研究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先祖老子的光辉思想。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此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海内外高道大德表示衷心的感谢! 《道德经》既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宝藏。道祖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以其精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道”就是这个真谛的总根源。围绕着“道”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态、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义从不同层面被一一展现。《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夫物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也就是说,“道”所蕴藏的真谛也就是生命的真谛,或者说“道”的意义就是“生”,因为只有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与繁荣昌盛才能体现“道”的意义。 生命的不息源自于和气的氤氲。《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气孕育了万物生命。《老子想尔注》中说:“和则相生。”生命的最好状态就是要处和。处和则生命长久。《南华经·在宥篇》载广成子对黄帝说:“我守其一而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人出生后,即含藏着和气,我们的生命也因此才有了活力。河上公《道德经注》中说:“人生含和气,抱精神,故柔弱。”因此,《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开篇即指出:“道以冲和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合和,万物萌生,华英熟成。国家合和,天下太平,万姓安宁。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庆。”这就是说,天地自然万物、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保持和谐的状态才能生生不息。 生生之道在于和,致和在于通。人之血脉畅通则无疾病,心理畅通则无痛苦,从而能够保持生命的和谐。故和是生的基础,通则是和的桥梁。生命健康在于保持和气,而保持和气的根本又在于身心畅通。推而广之,道路畅通则人行通达,水流畅通则润泽万物,货物畅通则人心稳定。故通则和谐,通则安定,通则太平,通则繁荣。 和谐世界,以道相通。道的体现在于生,生的基础在于和,和的前提则是通,生命因此而得到升华并生生不息。让我们来共同感悟《道德经》的精深智慧,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持好、发展好、实现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态之和。在此,以《道德经》思想智慧为启示,我们倡导: 第一、保持和发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天地万物都根源于“道”,但“道”对万物却是“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这就叫“道法自然”。亦即“道”遵循自然原则,“无为”于万物,让万物按其本性自然造化,从而万物各得其所。老子所说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要维护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即是宇宙万物依其本性天然如此、理应如此、势当如此的状态。因此,自然状态就是理想状态,故圣人也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维护生命的和谐离不开顺应自然。饥而食,渴而饮,乃生命之自然。食必求精,饮必求美,则非生命之自然。老子要人们以“道”为榜样,干什么事情都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并不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强调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不强作妄为。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也就是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而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求生之厚”反而伤生。老子指出,“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顺应生命之自然法则而生活,看似不重视生命,实际上比人为地过分保养生命要深刻得多。“道法自然”既是格言,也是警句,蕴含着人的生命大智慧。 第二、保持和发展见素抱朴的生命方式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生之初是自然纯朴的,但随着年长而身强,由于情欲的滋生和外物的牵缠,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离纯朴真道愈来愈远,以至身命不保。因此,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教导人们应秉持朴素的生活,不被荣华的物质生活所诱惑,告诫人们应摒弃各种智谋思虑和物欲的牵扰,追求素朴纯真的生命方式,感知乐道安贫的精神生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婴儿,复归于素朴之道。“素朴”是道之属性,是真善美的最终体现,南华真人称之为“素王之道”。诚然,对人生来说,锦衣美食、高名华堂,自来都是芸芸众生的毕生追求。然而,在老子看来这并是人生追求的全部,且从利益生命长久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害的,即所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应“去甚、去奢、去泰”,去掉那些过分的、奢侈的、极端的行为;以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为人生之宝,慈以应物待人,俭以安身处世,不敢先则可“保合太和”。素朴的生命方式表面看只是如何处理物质财富与人生生活的问题,但根本的却还是如何完美我之生命、和谐我之生命的大问题,因为只有返朴归真,才能与道合一。 第三、保持和发展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本来最柔弱的东西,却也是最坚强的东西。所谓柔弱不争,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既能坚韧不屈又不争强好胜的精神与品格。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就好像水滴石穿一样,水之柔弱能战胜石之刚强。所谓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还不只是说柔弱的东西如何胜过坚强的东西,而是讲的生与死的大道理,是关于生命信息的观察与探索,是关乎何以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有生命的东西都是柔弱的,反之则是坚强的。婴儿时期身体最为柔弱,及至中年以后身体柔弱的程度就越来越低,这虽然是人之生老病死的发展过程,却也是发人深省特别是引发贤哲之士思索的生命之学。这个思索虽然是由人之生、草木之生而起,其最终则是宇宙生命的繁荣生息。老子告诫我们,要像婴儿一样专气致柔,像婴儿一样朴素纯真,若以个体小我的生命以喻宇宙万物的生息,其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亦将促进宇宙万物的繁荣生息。 第四、保持和发展清静无为的生命状态 《道德经》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清静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长,清静还可以助人正确地立身处世,实践弘愿。古语说:宁静致远。道教《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保持清静的生命状态,要在无为而任自然,亦即寡欲而不妄为,身处尘世而不染不著,心以应物而不滞不留,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顺物而自然,和光同尘。是以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清则要清其心源,静则要静其心机,清静无为以养育生机。在这里,清静就不仅是一种修行的功夫,而且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清静无为的生命状态,就是复归于道的状态,也就是养育生命与孕育生机的状态。 第五、保持和发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怀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具有处下不争、无形无色、能方能圆、洗涤浊垢、应期而动、清明空虚、利济群生的上善情怀,它普济天下万物而不求索取,它无形无色却又能坚持自己的品质,它真而无伪,朴而无华,清而无杂,静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体现。人生处世,心中不能只有自己,而应像水一样能放下所谓的自我,利他无私却又能坚持自己天真的品质。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站在涵养万物生命的高度,无任贵贱高低、善与不善,皆无分别之心去对待,一体皆爱,慈心无二,利而不害。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诚然,老子之所以以水喻道,还不仅是看到水具有的如此之多的美善品格,更重要的是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会有生命,生化之本的道就是通过水之孕育生命来体现的,也就是说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怀,也就是道的生命情怀。 第六、保持和发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从人天之道即天人合一的整体利益出发,教导人们应知足、知止。然而,人类现实往往却都是不知足,不知止,很少去寻思知止可以不殆,知足可以常乐的哲理。知足者当知有福不能享尽,有势不能用尽,有力不能使尽。只有知道满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贪得无厌,更不可贪之过甚,才不会遭受辱身之祸。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止者当知当止则止,适可而止,树立起正确的成就感,才不会遭到亡身之灾。知止不殆告诫世人的是不要因为人的过分行为扼杀生命的活力,是要约束人的行为以保持宇宙大我和个体小我的生命活力。在当今人们最关注的生态环境方面,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对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即使是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约束,不能去干。这样才能避免自然界的报复,避免因小而失大,今得而明失,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宇宙自然的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七、保持和发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告诉我们,要像道一样虚无清静,无所不容,无所不纳,视天下如一己,观万物如一身,无有彼此之分,无有上下之别,无私情,无妄为,顺自然,符物理,犹如海纳百川,不拘细流。常言道:虚怀若谷,有容乃大。“谷”与“容”说的既是一种胸怀,也是道的生命境界。人心若能容者必是心胸开阔、气度非凡者,江海之所能容亦是因为辽阔,天地空阔才能使万物自然生长。道就是以虚容为体的,故能使万物能自然生化并各适其性。因此,我们看到,自然界中尽管是由千差万别的物群构成的,但其生育化成却是和谐有序的。同样,在现实世界来说,不同人群和种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世界,只要我们能虚怀包容,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南华真人说:“唯道集虚。”因为虚乃能容,虚乃能生,虚乃能长,可以使万物各美其美,生气蓬勃。老子说:“知常容”,就是让人保持和发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居于道、处于和、变于通、达于生,是我们倡导保持和发展生命智慧、生命方式、生命精神、生命状态、生命情怀、生命活力、生命境界的宗旨,期望的是能唤起人们对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重视,思寻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根本价值,思寻和谐生命的活力和精神,让生命在和谐中得到升华,让生命在大道中得到永恒。人文多元,天道相通。我们祈愿: 人心和则心身宁, 心身宁则神气生、智慧长; 社会和则大众安, 大众安则瑞气生、事业长; 世界和则乐太平, 乐太平则紫气生、财富长; 自然和则风雨顺, 风雨顺则道气生、万物长。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7年第3期 作者:张继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