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扬州洗马桥等地名与明代马政制度有关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马市口在今湾子街的中段,东岳庙的南面,东岳庙的北面是洗马桥。上世纪60年代,我听世居当地的年逾八旬老人说,洗马桥是一座木板桥,桥下有水,不过水很浅。他们小的时候,这座桥还在。马市口在建国后规范地名时,划进了湾子街。马市口和洗马桥在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中有所记载:“湾子上为城中斜街,自罗湾起至打铜巷止,路东为小安儿巷,过洗马桥,为东岳庙东首巷(通板井)、马市口(东通皮市,西通石牌楼)……”
    沈括在《梦溪笔谈·扬州二十四桥》中也记载了一座洗马桥:“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前);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今州城北门外)……”宋时“州城北门外”在今漕河以北。无疑,沈括所说的洗马桥与李斗所说的洗马桥不是同一座桥,一在湾子街,一在漕河路北,一在明代,一在唐代。
    湾子街上洗马桥和明代的马政制度有关。马在冷兵器时代被视之为“甲兵之本”。“国之大事,莫急于兵,兵之大要,莫先于马”,历朝历代对马都极为重视,有“马政即国政”之说,西周时就有“司马”这个官职专门管理马匹和士卒。明初,边关戎事不断,更需大量的马匹,因而明王室对马匹特别重视,由国家掌控,并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明史》记载,洪武六年(1373),设太仆寺为马政的最高领导机构,下设牧监、牧群等部门,分别督理国家马匹牧养与使用事宜。“马官”的级别都不低,太仆寺的马政长官为卿,副职为少卿。牧监的负责人为监正、监副,并置有录事等官员。《嘉靖维扬志》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在江都建立了马监。江都县的马监设在今马监巷,马监巷也由此而名。
    前两年播放的古装反贪电视连续剧《洪武大案》中有一个故事,洪武初年,茶叶作为战略物资,由官府控制,用来交换军需的马匹,所以任何人不得走私茶叶,更不准贩马。这个制度颁布实施后,也有极少官员利欲熏心,不顾法纪,贩卖茶、马,朱元璋只要一经查实,不论他官位高低,功劳大小,统统“咔嚓”。洪武三十年,驸马凭借势力做起了茶、马生意,并怂恿家人征用地方车辆,非法闯关,明目张胆地进行走私。地方官员不堪忍受驸马大人的仗势骚扰,上告朝廷。朱元璋查实后,为了政权的稳固大义灭亲。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对马政进行了改革,即“官马民牧”,就是把马群分散到民间,进行小规模牧养。将专职马官的事务改归地方官府管理,地方衙门特设马政官员,由朝廷太仆寺直接督饬。
    永乐初年,官牧全面改为民牧。在依“丁田”(人力物力)派养制的基础上又推行减赋优惠。
    永乐以后,马政逐渐衰败,官养、民养马匹逐渐难以满足军需、官用,于是就开设马市,以其他货物换取马匹。当时马匹官控,马市官设,马匹出售要洗干净才有好卖相。
    湾子街上的马市口、洗马桥也就应运而生了。另外东关街上的马坊巷曾是马匹集中的饲养处;东关街上有条巷子叫草巷,是贮放马草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大草巷、小草巷。清代全盛时期,禁止内地养马,只在关外设马厂,乾隆三十一年(1766)以后,全国官设马市废止。
    马监巷、马市口、洗马桥、马坊巷、大草巷、小草巷等都是明代的马政在地名上留下的遗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