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唐君毅说儒》编撰后记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何仁富 参加讨论

    《唐君毅说儒》编撰后记
    《唐君毅说儒》是我编撰的关于唐君毅著作和思想的一本最小的书,但却是最费力的一本书,七易其稿,还不敢说已算完成。因为唯恐愧对大师,也愧对广大读者。
    我接触唐先生的思想与学问是1998年在川大哲学系研究生毕业之时。但是,一经接触,便像触电一般,而且也因此而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生命方向。2000年初,我第一次受唐先生学生刘国强老师邀请到香港参加学术会议,并拜访了重病中的唐师母和其他一些唐门弟子;6月,我主持建立了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并策划制作发布了“唐学网(唐君毅研究网)”。如此,唐先生的生命与学问开始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在阅读唐先生著作、感受唐先生生命、体悟唐先生学问的过程中,一直想做两件事情,一是推动并参与唐先生的全集在大陆的出版,一是编撰一册类似《唐君毅箴言》之类的大众读本。但是,这两件事却似乎总是极近而又遥远,多年未成,内心颇多遗憾和愧疚。未曾想,诸事变化,方圆自成,去年到今年,两件事情都落在我头上,可以亲自参与完成。内心的感激,无以言说。或许是唐先生在天之灵要成就我这一番真诚用心吧。
    2013年,九州出版社决定出版大陆简体字版《唐君毅全集》。我提出了新编的建议,出版社和版权人接受了我的新编建议。由是,我开始着手《唐君毅全集》的新编工作,而且被纳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子项目。后来,又受邀编辑《唐君毅儒学论集》;再后来,又受邀编撰《唐君毅说儒》。于是,心中的期许,便全部成为了现实行动。
    在接受编撰邀请时,由于这件事本是自己心中想做的事,同时,开始以为一本10万字左右的《唐君毅说儒》不会很难,所以答应的爽快,尽管时间很紧迫。但是,在编撰过程中才发现,其难度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
    首先,唐君毅作为一位大儒,一位大思想家,兼通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涉猎哲学、主要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知识,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思想内容多元丰富。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来编撰这本《唐君毅说儒》呢?
    其次,唐君毅著作等身,专著20余部,全集30卷近1500万字,在20世纪学人中,著述之多,无出其右者。如何在这么多著述中去选择几万字出来,供大众阅读,而又不失其大师风范和气度呢?
    再次,唐君毅作为新儒家,既有对儒家的研究,又有对儒家的发展;既有大量学术著作(如六大卷的《中国哲学原论》),又有艰深的思想建构(如《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该如何来组织这本介绍其儒学思想的小书的内容结构呢?
    好在,为了新编全集,我和夫人已经将台湾版30卷《唐君毅全集》全部整理出来,并标上了页码。这对我完成这次编撰任务奠定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基础。
    在反复翻阅唐先生著作和充分领会他自己对自己著述的各种分期和评价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按照唐先生自己的下面一段自述来编撰此书:“我之一切文章之讨论此问题,都是依于三中心信念,即: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 人;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亦当是现代世界中的中国人。”有了这样一个切入点,再将唐先生不同时期的相关论述著述一一找出来,分类阅读与编辑,在此基础上,拟出初步的编撰提纲,如此,编撰工作才进入正轨。
    在编撰过程中,最艰难的,是原著的取舍;最辛苦的是导读与小结的撰写。取舍的艰难在于,唐先生的著作,除了《人生之体验》的风格最为适合编撰材料选取外,其他大部头的思想学术著作,大多长篇大论,而且文字深奥,非常不适合直接选取,必须认真阅读全文,从中找出最能代表其思想又最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表述语句。有时,为了找出一小段文本,必须反复阅读多篇大文章。这个过程中的艰难,是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体会才是最深的。至于撰写的辛苦则在于,如何以自己的理解、思考和语言,将唐先生的相关思想清楚明白地介绍给读者,做好大师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这既考验作者对大师思想理解的程度,也考验作者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想呈现功夫。
    如今,七易其稿,终于呈现给读者们这本《唐君毅说儒》,既是完成一个约稿任务,也是完成一个自己多年的心愿。我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一定感受到唐先生基于儒家立场对“现代世界的中国人”所做的诸多期许。如果能够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大师的思想,了解儒学的精神,也更好地了解自己,那么,这本小书就算完成它的使命了。
          何仁富
     2014年7月5日于杭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