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 新亚学生会学术组甘伟培同学,昨日来同我谈,说学生会学术组之一目标,是发扬新亚之学术精神,但对新亚之校训诚明二字,许多同学都觉不大明白,要我写一文解释。我说此二字之意义,大家应皆多少明白。你们可以自己作文解释,亦可请任何其他先生加以解释。甘同学说,同学们虽多少明白,但不真明白,仍要我写一文解释。其实大家要求真的明白就已是求诚明。诚即是真实,明即明白,仍可不须再解释。但是,同学们既有要我加以解释的诚意,而我前日在礼堂中见诚明二字之匾,亦布满了灰尘,快要看不见了;我亦无妨本我之所见,说几点意思,帮助大家更明白此二字的意义。 诚与明之定为校训,初主要是取中庸一书讲诚明的意思。中庸讲诚明的意思,亦确有不易为人所完全明白之处。现在我暂先不管中庸原意,只将此二字之意,分为四层,由浅入深,次第略讲,以渐接近中庸之原意。 (一)我们说诚即真实,此真实可以是指一客观的真实,如客观的事实真理,都是客观的真实。依次说,诚明的校训,其意即是要大家同学,明白真理的是事理,或求真理而明白之。严复道先生在清代末翻译穆勒名学,对西方之Truth一字,即译为诚。求真理即求诚。大家同学到学校来读书,读书是为求真理。如读书只求记诵之以应付考试,即非为求真理而明白之,便不合校训。真理有种种,判断书中的话真不真的标准,亦有种种。有的话因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而不真;有的话以不合客观的事理而不真;有的话以不能应用而不真;有的话以不合当然的理想规范而不真。有的学问,只要求其所论述者之自相矛盾前后一致,便可以说其所论述者相对地为真。如数学逻辑中之真理,只须为其前提之设顶公理等于其所推出的其他定理,其他逻辑命题,彼此不矛盾,便可称为真,不必另求合于其他客观事物之事理。但是历史与纯粹理论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论述,则兼须合所谓客观事理然后真。而应用的自然科学的技术知识,则兼须应用于一技术的目标之实现完成,然后真。至于文学艺术于道德伦理学的知识,更须论到美于善的理想、规范。这些理想、规范,都是人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有道德行为时理所当然的。而我们之文学艺术创作、道德行为,如不合美善之标准,我们亦可说其不是真文学、真艺术、真道德。这就见在不同的学问中,真与不真判别的标准,不全是一样;亦可说各种学问中有不同的真理。如果我们只以一种学问判别真与不真之标准,去概括的断定另一学问中所论述者之真理不真,你不必皆恰当。而我们之能知道“真理之有此种种,不能随意加以混淆”,…….此所知道者,亦是一种真理——此即哲学中关于“真理之理论”的真理。此关于真理之理论的真理,又属于另一层次,亦是另一种真理。这些我们不必去多讲。总之,真理有种种,如真即是诚,则诚亦有种种。世间常有若干专家学者,只以一种真理标准,概括其他,抹杀其他,以为其他真理不存在,此“以为其他真理不存在”即不是真理,亦不是“诚”。如大家不明白此上之道理,亦即不是“明”。所以如果大家以真理释诚,则诚明的之校训之主要意义,便在使大家知道去求真理而明白之,并明白真理有种种,不能轻易以一种概括抹杀其他,而免于轻易概括之意见之错误。若大家要求逐渐免于此种种错误,大家于学一专门学问之外,兼须对于正宗的哲学中关于“真理的理论”的真理,有若干了解,否则便有天生的广博的胸怀,然后才能知真理的世界之大,以免于此种错误。 (二) 我们的校训,诚字之第二层的意义,即是以诚指我们个人之言说的态度,而不以之指一客观的真理。诚即是说老实话。如连上段所说来说“说老实话”的意义,我们可说,如对于任何的客观真理,我们知道便说“知道”,不知道便说“不知道”,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是说老实话。世间的学问无穷,知识无穷,真理亦无穷,任何人所知道,皆极有限。所以牛顿到晚年说他只是在真理之海洋拾石子的小孩。此不是故意的谦虚,此是说老实话。此老实话中,亦有一客观的真理;“真理无穷”本身,亦是一客观的真理。但此说老实话之本身,是一言说的态度。此态度连于作为科学家之牛顿之人格。牛顿之人格与其能说老实话的态度,是牛顿之一切科学上之成就之根源。牛顿之说其不过是真理大海旁边拾石子的小孩,虽是在其晚年才说,但我们可以相信牛顿在小孩或青年时,已走到真理的大海预备拾石子。在这时,牛顿未拾得石子,便说未拾得,拾得一个便说拾得一个,便是诚。如未拾得一个,而说已拾得一个,以不知为知,便是不诚。我们相信牛顿从小就决不是以不知为知的人。因如果他是以不知为知,则他即自以为知,亦不须再去求知;则他亦不会一生求知科学的真理,亦不会成科学家,成牛顿。所以,诸位同学要造学问,求知识,求真理,不怕“不知”,只怕以不知为知,不知而说“知”。不知而说“知”,以欺人欺己,使人不明白真实,是为狂言妄语,欺人不必能欺人;而以此狂言妄语欺己,则阻塞了自己求明白真理,求学问知识之进步的路。因为一切狂言妄语,都好似在我们自己与真理之间,撕下一团迷雾,筑一道墙,便会使我们自己不明白真理,而使我们在求学问知识的历程中不必不能真正的进步。所以不作狂言妄语,是一切想求学问知识的人的根本。根本上坏了枝叶决不会繁荣;根本上不坏,枝叶亦必然会不断长出。所以,诸位同学,不要怕“不知”,只须怕“以不知为知”,不要怕自己知识学问不如人,只要谨记住:不说狂言妄语以欺人自欺,则我可以保证你们之学问必然要进步,即可说“虽愚必明”。同时对于一些聪明而已有相当知识学问的同学们,如果你们未免掉夸大等以不知为知的的妄语之习,则我可以断定,你们之学问知识必不能真正进步,而且你们之聪明亦终将一天一天的丧失。因为你们虽有聪明,尚未明白此上所说之一根本的道理。你们以妄言掩饰真理,撕下迷雾,本身便是使你们自己之聪明,变未糊涂昏昧而不明白的。所以你们之天生的从明,必然随年龄之日长而日衰。于此亦可说虽明必愚。如果大家真明白此一点,便明白说老实话不妄语的意义与价值。说老实话,不妄言,即是“诚”,明白其意义与价值,便是“明”。 此上讲说话要诚的意义与价值,是连着第一段说的。实际上说话要诚的意义与价值,还有许多。而与诚言相反的妄言,亦有种种。有意的于不知说知,以自欺欺人,只是显然的妄语。此外人尚有种种无意的妄语。如对他人的妄语,不加判断,便随听附和;流行的标语、口号、恶俗的词句,听惯了,随口说出,此亦是妄语。又为了讨不同的人喜欢,而随便说不同的话,而不问其真实与否,此亦是妄语。再行文说话的习惯与方便,不知不觉间,带出了一句并非自信为真的话,以及人之随意编造文字,与由思想混乱而说出之无意义的语言,都是妄语。而此人类之妄语,即学者或贤者,有时亦不免。人妄语,而恒不明其妄语,所以人要作到说话全无一句话是妄语,不是容易的事。不免于妄语而说已能不妄语,不容易的事说其容易,此亦是妄语。妄语有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之妄语。全无一切妄语,才是“诚”,此固不容易;而能对自己与他人之一切妄语,皆明白其是妄语,则是“明”。明亦是不容易的。 (三)诚与明之再深一层之意义,不是自人之说话的态度上说,而是自人之行为,生命精神与人格自身说。如以欺人自欺的事来说,此亦不只赖言语,亦可赖行为。人可以妄语欺人,亦可以伪行欺人。如表面与人亲热,而内心则怀敌意与利用之心,此便是虚伪的行为。人之虚伪的行为,种类甚多。人之声音笑貌,行止坐卧之一切行为,无不可为伪装。而诚实的人,即不只是一说真实话的人,亦是一行真实行,无虚伪的行为的人。但人的虚伪的行为,亦可是有意的,可是无意的。有意的虚伪行为,人可以自觉到,虽全加以改正,亦不容易;而无意的虚伪行为,则恒为人所不自觉,亦贤者之所不免。我们须知,虚伪的行为之所以虚伪,是因其与我们内心中所原有的不一致;由此而凡我们之行为与心意中所想的不一致者,亦皆可说是虚伪的。譬如我们有许多习惯的、本能的、冲动的行为,常不自觉的自然发出,这并非我们真视为当有的、合理的,而我们却会依习惯本能冲动而发出,发出后才知其不当有、不合理。凡我们知其不当有而又有的行为,皆与我们“所想的当有者”不一致,即皆有此一虚伪性。此种行为与我们“所想的当有者”不一致,即都可造成我们自身的生命精神或人格之一种“内在的分裂”,“内在的矛盾”,亦都是为了形成我们之统一的生命精神统一的人格时,所以必须加以去掉的。我们如果莫有统一的生命精神,统一的人格,则我们之生命精神与人格,即尚未真实的形式,亦尚未真实的存在;亦即做人未做到真诚的标准。所以凡是我们有不合理而不当有之行为时,我们即尚非一真实存在的人,亦不能算一真诚的人。但是人要使其行为皆是合理,皆是当有而后有,则是千难万难的事。我们任何人都不敢说,已成一全副的真诚的人,亦不敢说我们已是一全副的真实存在的人。能作到的,我们说他是圣贤。但世间亦莫有一个圣贤,在生前自说他是圣贤。圣贤对生前的人说,只是我们做人的理想。此理想,可能我们永远达不到。在知识的世界中,在无尽的真理之大海边;我们永远是小孩,尚未成人。在圣贤的真诚的标准上看,我们亦永远是小孩,而亦未成人。但如果人永远要去求真理,以为其知识的理想;人亦应该永远要学为圣贤,以为其行为与生命精神及人格之理想。希望大家不要以流俗的“知识”观念,来诽谤,只是上段所说之妄语。理想的圣贤,只是其自然发出的行为,无不是合理的,当有的。此在中庸,称为“不思而中、不勉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宋儒称为天理流行的境界。在此境界,他的行为,生命精神与人格,前前后后是一贯的,统一的,此在中庸称为“纯亦不已”。他内在的心情意志之表现于外表的言辞行为,亦无任何遮遮掩掩,曲曲折折的情形,都是“诚于中,形于外”,事无不可对人言。所以他的人格之前前后后,内内外外,互相映照,全是一片光明,通达贯彻;以次光明来成就自己,亦成就自己以外的世界。在中庸称之为诚而明,以成己成物。当然做人要做到此一步,上已说过,谁也不敢说已做到;但是以此为做人的理想,则是一青年人亦可有此一理想的。孔子十五志于学,亦只是现在一初中学生的程度。世间有许多伟人的理想,中年老年人不能抱的,青年人可以抱。 (四)至于诚明之再进一层的意义,则可以从诚之成已成物的意义,说到诚之为一宇宙的大道。此主要是自诚字之右半面去看,诚即成。一切事物之成都是诚。事物不成,即无事物;故曰“不诚事物”。求真理求知识的事,是成就对真理的知识;对真理之知识不“成”,则饿知识亦无真理可见。说话是为成就表意。妄语狂话,不真表意,不能成就表意;表意不成,话即不成话,亦不是话。使行为合理,是成就行为,成就统一的生命精神人格。统一的人格不成,则人不成人,亦不是人。以致天地万物要成为天地万物,上帝要成为上帝,鬼神要成为鬼神,都赖乎此“成”。此成即是诚。这样,诚即是一切人与天地、万物、上帝、鬼神之所以成为人与天地万物上帝鬼神之道,即宇宙之道。什么是成?不是说只“一时有了”便成,必须有,而且继续不已的有,然后成。所以治学,必继续治学,才能成学;说话不继续说到前后一致,内外一致的话,才成话;做人必继续向一作人的理想前进,才成人;天地万物不继续不已,天地万物才成天地万物;上帝鬼神必继续救人爱人,才成上帝鬼神;一切存在的,必继续不已的存在,然后为有“成”的存在,真实的存在。继续不已,亦即是承先启后,即是继往开来。所以中国教育文化,不能承续五千年之教育文化,以开启中国未来之教育文化,中国之教育文化即非真实的存在;新亚书院之教育不能承继新亚之原始教育精神,开启未来之新亚教育精神,新亚书院之教育亦非真实的存在。而承先启后,即是使“先”更光大;继往开来,即是使“往”更光大。光大即是“明”,亦即是继续不已的结果,即“成”或“诚”的结果。………… ………… 〈节选〉 (本文原载于一九六九年六月二日新亚学生报第三十一期,本刊转载。) ——摘自新亚生活双周刊 第十二卷第393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