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的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生命。一提到“儒”字,人们不仅会想到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亚圣孟子,也会想到鲁迅笔下穷酸落魄还不忘寻章摘句的孔乙己。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这在《论语》中有答案,孔子对学生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我们不妨从“儒”字的字源慢慢解来。 早在殷商时期,“儒”字就已经出现,在甲骨文中从“大”,金文中从“天”,用大人的形象描绘人沐浴濡身的样子。到了西周早期,金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变为“雨”, “大”变为“而”字。于是,“需”字从此出现了。“需” 正是“儒”的本字。 《说文》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从“需”的字,大都包含有柔软的意思。人们把柔弱的小孩子叫做“孺子”,把地上爬动的小虫子叫做“蠕虫”,把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人叫做“懦夫”。这些都是“儒”字的引申义,与“儒,柔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儒”字在甲骨文中是以水清洗身体的形象。沐浴洗澡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何以成为儒家的专用名词呢?这要从“儒”的起源说起。 “儒”,是殷商时期为奴隶主贵族主持祭祖祭神、丧嫁婚娶礼仪的一类人。“儒”每次工作前,都要提前斋戒沐浴,以示郑重。《礼记·儒行》中说“儒有澡身而浴德”,澡身就是要洗澡,浴德就是要斋戒,清心寡欲,否则就不能表达自己对所行之事的敬意,甚至被认为失去了做事的资格。齐国发生内乱,陈成子把齐简公杀了,孔子听闻后,郑重地沐浴斋戒,跑到哀公那里要求出兵讨伐陈成子。《孟子·离娄下》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认为,一个美貌如西子的人,如果她的身体不干净,人们也会掩鼻绕着走;一个品行不好的人,若是能够斋戒沐浴,也能参加祭祀上帝这种庄重仪式。除儒家外,沐浴斋戒还是好多教派的一种庄重的宗教仪式。 “儒”的行当到了孔子那里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过孔子的努力,“儒”渐渐脱离了单纯的谋生职业,被赋予道德和思想的担当,也从此有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分别。“君子儒”志向远大,胸怀天下,能够立志“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小人儒”保存了儒者的外表装束,懂一些礼仪的制度,却没有“君子儒”的胸襟和志向。 从字源看“儒”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儒”从重视外在形体清洁的职业习惯,到重视内在道德修养的蜕变过程。儒家思想因此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世界上许多人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殷延禄),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