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究竟代表什么意识形态? 对此,不但对日本文化缺乏了解的人,即便一些钻研日本文化的学者也未必注意。基于这个原因,日本政府得以用“悼念阵亡者是各国都在做的事情,日本按照传统习俗方式悼念阵亡者没有错”的说辞来混淆视听。 例如,2006年,时任日本官房长官的安倍晋三在《致美丽的国家》一书中,就说参拜靖国神社系日本内政,系遵循传统民俗的行为,不是宗教行为,并未违反政教分离原则。为强化正当性,安倍还征引美国学者观点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性质与美国总统参拜阿林顿公墓无异。 这是十足的谎言。 实际上,要了解靖国神社,首先必须搞清楚日本的“神道教”是什么。 神道是一种侵略、扩张性的意识形态,它是作为天主教的替代物,伴随着日本的排外和扩张野心而产生的。16世纪末,西方的冲击和天主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迫使丰臣秀吉在灭天主教的同时,创新出替代性的、向全世界扩张的宗教意识形态,这就是丰臣秀吉版本的神道。 首先,他针对天主教国家奉耶稣为创世主的特点,将日本的“神”打造为万物之根源;其次,凭借日本“神”的优越性,烘托日本为亚洲“中心”,以对抗号称普世价值的天主教。在与天主教的对抗中崛起的神道,成为论证丰臣秀吉对内统治以及对外扩张的合法性的工具。于是,随后就发生了日本侵略朝鲜的文禄、庆长战役。丰臣秀吉的冒险以失败告终,但作为对外扩张意识形态的神道,从此在日本扎下了根。 江户时期神国思想的基础就是以本居宣长、平田笃胤等日本国学家为代表的复古神道,复古神道认为中国的士大夫文明过于软弱,应以武士道改造之。神道思想在江户时期进一步发展为“藩(武士)”的意识形态。受其影响,在江户末期西方势力与幕府签署不平等条约的背景下,吉田松阴等“神国论”的代表人物提出“失之于欧美,补偿于邻国”,并且培养了秉承该思想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倒幕维新领导人和明治维新的重要骨干。 明治时期,神道这种以武力为基础的扩张主义意识形态,外化为集天皇制和靖国神社为一体的战争装置,使日本成为一架对外扩张的暴力机器。 二战结束后,对日本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清理并没有完成。无论日本国内还是国际上,均是如此。在日本国内,丸山真男及其代表作《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代表着日本战后思想的主流,他认为,16世纪以来,日本思想发展的趋势是“走向理性”,其标志是儒教思想的通俗化,从而掩盖了16世纪以来神道思想的崛起代表着扩张主义意识形态兴起的实质,而神道才是日本理性意识形态的后盾。露丝·本尼迪克特则代表着国际上观察日本的经典视角,其著作仅仅把神道视为日本文化乃至民俗的核心因素,从而得出了欲使日本接受美国统治,就必须保护乃至尊重日本文化,从而就要维护神道、天皇制的结论。 今天,我们必须对二战以来的日本研究进行重新思考。实际上,神道是一种崛起于16世纪的具有强烈宗教性的战争意识形态,而天皇制和靖国神社则是这一意识形态的装置。16世纪以来,在日本产生的神道意识,并不是真正的现代性意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