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文字中,我对“信”字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一则是因为这个字的内涵,二则是“信”给我带来的回忆。一般的人看到这个字,大概都会先想到书信、函件,唐诗有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家书”就是信。说起来,我对这个字有特别的情怀,大概跟青年时代的经历有关。 我在青少年时代,曾有很多年跟家人分隔两地,那时候收到家人的信总是格外的兴奋,且不管那信的内容是喜是悲、是忧是愁,在那样的岁月才真正能感受到“家书抵万金”的珍贵。时移世易,在互联网的e时代,电邮、手机短讯已打破了无通讯之利的窘困。可是,我们现在的人却很难在电子信函或贺卡中,感受到那份通过千山万水的传递才收到的家书所承载的那份温馨了。这说来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流失吧? 时代的潮流是无可阻挡的,我们已不可能回到那个一封信要等上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的年代了。“信”的传输形式可以变化,但我相信有一样东西是不能变的,那就是信用、信誉、诚信,这就是“信”字的另一个涵意了,诚信,这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古人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不算数,怎么可以跟他交往呢。这“信”即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一,说到底,做到诚实不欺,这就是“信”的本义吧?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