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是一种时尚,这几天MSN上开始流行“爱国”签名。当然,这未必是件坏事。只是在联想到无数“爱国者”对不称其心意的言说者群起攻伐并贴上“汉奸”等种种污名时,我难免会想起电影《幸运数字》里的那句台词:“堪萨斯暴乱”就是当所有人向右走时,你向左走。 能够挺立于潮流的人,未必能屹立于人海。应该说,任何时候,超拔于汹涌的人群之上都是十分困难的。正因为此,历史从不吝惜将其美名送给那些在大街之上能够保持眼力和脚力的人。 对于这场抵制“法货”、“洋货”的运动,早就想写点什么。然而,当我抬头看到MSN上有朋友奉献了“国富民穷,不抵制美货,不抵制法货,只抵制蠢货!”这样的经典签名时,感觉所有道理都已经在这行字里讲完了,剩下的事便只有传播了。就像我当年曾经花了一个上午时间,站在巴黎的一家书店里,向来来往往的法国读者推荐新上市的法文版《活着》。有好的思想、观念或者意味幽长的故事,相信许多人都会热心向大家推荐。至于理由,小而言之,我们会因此快乐;大而言之,为人类尽责。 就在我准备放弃写作时,无意中看到一则中国导演抵制“洋货”的新闻。报道说,内地著名导演张纪中抱怨沐浴了欧风美雨的吴宇森“把这里群众演员的市场秩序完全搞乱了”。“现在群众演员的穴头儿居然都和剧组讲起价钱来了。吴宇森有钱,为了拍好戏,他可以花重金请群众演员,但是国内电视剧的制作经费比起电影来说少得可怜。现在搞得很乱,完全没有规矩可言了”。张导演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拍摄《三国演义》时也是在涿州,“那时每人每天才12块钱。现在除了那些漫天要价的群众演员外,没台词的群众演员每人每天最少要30块,有台词的开口就要100块,且还实行起了8小时工作制,到了时间群众演员就撂挑子,超时的还要按小时补钱”。 谁动了张导演的“美好时光”?不是别的,正是这个步履艰难却一直在谋求进步的时代。张导演一定是很委曲了,否则他不会这样向媒体大倒苦水。在他看来,群众演员是没有资格和剧组谈条件的,如果谈了那就是“漫天要价”、“不守规矩”。谁能想到,一位在内地颇有些名气的导演,面对媒体时竟会如此堂而皇之地表达自己对群众演员的劳动权利的不屑?当然,张导演也可以为自己开脱,只是“一时失言”或者“这个时代就是这样”。 是否是一时之失我们暂不去管它,但是,这个时代的底线公正被一次次被击穿、一次次创新低却是不争之实。关于这一点,看看那些已经曝光的新闻便可略知一二。比如说,“周老虎”事件不了了之,造假者却变成了走街串巷的明星;法院腐败窝案在判决一年后行贿者仍然毫发无损地戴着买来的“乌纱帽”:“黑砖窑案”被撤职的官员在未公示的情况下悄悄“复出”;打开电视,更有各色社会名流,他们经年累月一唱一和地将假药卖给那些没有社会保障的人…… 我一直认为,今天中国的转型是否成功,相对于以后的漫长岁月来说,更多是一个不断“筑底”的过程。就像现在回过头看英、法或美国几百年前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完成向现代国家的转型一样。尽管这个世界也并非没有心怀恶意者,但请相信,以人类进步的名义,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对中国人的生活“落井下石”。 为避免更糟糕的事情出现,从政府到民众,眼下最重要的是做好与世界的理性沟通,诚心诚意展现本国近年来究竟有哪些货真价实的成长,而不只是为“暴政下的暴民”这一“世界印象”愤愤不平、肝肠寸断。更不要上演“群众演员”大骂“吴宇森”是汉奸的滑稽戏。 谈到张纪中之抵制吴宇森这样的“洋货”,不妨在中国转型背景下让时光倒流30年。有记忆的人还会记得,那时的中国人大多都是没有讨价还价能力的群众演员,在别人的故事里装他人之欢、流自己之泪,领取微不足道的报酬。不可否认的是,昔日的群众演员如今能在社会与自己的人生中担当导演,正是受惠于30年改革开放,受惠于无数吴宇森们,无论他有着怎样的国籍,将外地观念与作风带进内地。 在此意义上,我要说,现在真正可怕的不是吴宇森们“搅乱”内地剧组不能讨价还价的市场,而是已经走在前面的他们回过头来与张纪中们勾肩搭背、入乡随俗。(文/熊培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