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论《庄子》“物无贵贱” 说之双重意蕴(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学术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所有这三个环节,指涉到的具体的“是非” 之区别,有“大小”、“有用无用”、“对错”、“美丑”、“贵贱”、“贫富”、以及“荣辱” 等多方面的内容。分析这些所指将呈现出“是非” 之辩的最终目标,并非单纯的认识之真伪,而更多的是价值的判断。因为如果我们作基本的社会史还原,它们就都可以被看作围绕着以“贵贱” 为中心的社会等级差别而展开的。“大小”、“有用无用”、“贫富”、“荣辱” 甚至“美丑”,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归结为“贵贱” 差别。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贵贱” 是对等级、特权、地位等诸多差别的抽象和概括,具有根本的意义。即使是现代人更重视的“贫富” 差别,在古代社会也远远没有贵贱差别重要。贵贱和贫富虽然常常相联结,成为富贵和贫贱的对立,但是在古代社会,还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社会差别。“贫富”主要是经济地位的差别,涉及人的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与人的承认的要求和“自尊”,虽不无关系但关系相对较弱。在儒家的价值系统中, “富” 并不天然具有正面的价值。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这里的“富且贵”,恐怕主要说的是“富”,以及因富而贵,如果它们不符合“义”,就决非真正的尊贵。真正的“贵” 是合乎礼义地享有高出常人的身份、特权与地位,即“名分” 和因为“名分” 而带来的财富、特权等,而不会单纯因为“富”而“贵”。这就是为什么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被排在“四民” 之末的原因。“贵贱” 之分则指政治权力的占有不同,它包含了特定的“人的依赖” 关系。贫者未必依附于富人,“贱” 者一定臣服于“贵” 者。在一个差序结构的社会中,贵贱突显了身份、地位、特权等等的差别,不但是权利,而且是承认和尊严的差别。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可以说明,贵贱的差别是首要的,通常主导了贫富差别。因此,围绕着“贵贱” (以及由此而来的“有用无用”、“荣辱”、“大小”、“贫富” 等等)所发生的争论,可以说是庄子对于社会不平等批判的本然形态和具体展开。 
    围绕着“贵贱”,在第一个环节,《庄子》一书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批判。从世俗生活的层面,对包含在“礼义” 之中的权威、特权、等级、地位等施以尖锐的批判;从哲学认识论的层面,则是以相对主义批评孟子式的绝对主义,从而提供一种否定性的理论方法。 
    对于“是非” 的批判,在庄子那里首先表现为对儒家等级制度的基础—— 君子小人之分— — 施以攻击: 
    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大宗师》) 
    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身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马蹄》) 
    庄子的类似批评,让2O世纪初期刚刚接触到卢梭的中国人,看到了两者间极大的相似性。 
    从不平等的发生史看,理想的时代是浑朴而未加分化的时代,所以“至德之世” 没有贵贱等级之分的;贵贱分化导致不同等级的人各有所“殉”,但是在“残身损性”上,所有的人实际上又都相同。人们既然已经丢失了本性,就只能在时势变迁之流中随着世俗而沉浮: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以为常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 逆其俗者,谓之篡夫; 当其时,顺其俗者, 谓之义徒。默默乎河北, 汝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秋水》) 
    这就是《秋水》中所批评的“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而且按照《庄子》的观点,区分贵贱根本就是认知的谬误,恰如我们喜欢区分是非、大小、高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是非”、“大小”、“高低” 等等,在语用中时常并非只限于事实判断,而常常同时带有或本身就是价值判断。《庄子》一书通常将上述“是非”、“大小”、“高低” 等连用,形成修辞学上的排比方式,表达的还是“贵贱”—— 价值的高低—— 的区别。因而否定“贵贱” 之分,可以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 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 因其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 因其所小而小之, 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秋水》) 
    是故大人之行⋯⋯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秋水》) 
    这反过来也证明,哲学家通常在玄理的层面所欣赏的庄子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其最初的动机与在经验世界对应的问题,正是对“贵贱” 即社会等级的否定。因此,在庄子的思想世界中,政治抗议在事实上应该优先于哲学玄思。正如在《庄子》一书中,政治抗议在逻辑上优先于哲学创造。不过庄子的天才使得他不会只停留在主观的诉求或道德的谴责,而将其上升为普遍的世界图景与生存智慧。这种令后来的哲学家激赏的“上升”,同时也是知识社会学所说的“知识的变形”,因而构成了某种古代的乌托邦,其成因则应该从主观诉求与社会条件之间的紧张去获得解释。这一点我们后面再加以讨论。 
    在主观诉求和道德谴责方面,《庄子》一书包含了非常激进的倾向,不但认为社会划分为等级是出于虚假意识,而且愤怒地揭露“贵贱” 之分的虚伪和反道德: 
    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故观之名,计之利,而信真是也。若弃名利,则士夫之为行,抱起天乎!小盗者拘,大盗者诶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 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论则贱之,行则下之,则是言行之情悖战于胸中也,不亦拂乎!故《书》日:“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盗跖》) 
    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汤放桀,武王杀纣,贵贱有义乎。王季为适,周公杀兄,长幼有序乎?儒者伪辞,墨者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盗跖》)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肤箧》) 
    对于礼乐仁义的批评,由于比较集中于《庄子》外篇,所以被认为是庄子后学中的一支。它们蕴涵着与权力、体制的不合作态度,甚至可能发展为某种程度的政治反抗。 
    庄子后学的这一倾向,在魏晋时代曾一度有过显著的表达,但是总体上处于伏流或者支流态;其主流则是沿着生存智慧的方向作哲学理论的建构:最重要的则为带有泛神论色彩的“道”论,与相对主义的认识论Q)。 
    ① 关于这两个问题,业师冯契教授有精到的论述,参见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我的新解释主要之点不在庄子“道”论和“认识论”本身,而在于注意从知识社会学看,庄子对于儒家礼乐的批评,如何在展开为形上学理论时有所变形。而庄子的相对主义也并不局限于认识论的论域, 他所主张的同时是价值评判的相对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