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孟子对《周易》思想的发挥(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孟子认为,在与人的交往上,刚直的原则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严,也不能过宽。过严则形成孤傲,过宽则失于简慢,孤傲、简慢都不符合刚直的原则。他举出了两位古代名人作为例子 ,一是伯夷,一是柳下惠。孟子说:“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立于恶人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人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故曰,尔 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恻,尔焉能涣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公孙丑上》)
    伯夷是以高度的原则性著称的,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哪怕是娇艳女人袒臂露胸站在身旁,也不为所动, 这就是烩炙人口的柳下惠坐花不乱的典故。两人的共同点是任何时候都不为外界的不良倾向 影响自己。其不同点则是方式绝殊。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 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他作出评价说:“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同上)
    何谓隘与不恭,宋人孙爽解释说:“此孟子复言伯夷之行失之太清而不能含容,故为狭隘。柳下惠失之太和,而轻忽时人,故为不恭敬。然狭隘与不恭敬是非先王所行之道,故君子不由用而行之也。”孙爽认为:狭隘太清,不恭太和,故先王不行而君子不用。太清必然脱离 群众,使自己孤立;而太和则难以自持,真正能“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 而不能浼者,恐怕也就只有传说中的柳下惠了,故不可提倡。虽然如此,但孟子仍然肯定伯夷、伊尹、柳下惠为人的典范性,以及其人格的社会意义。孟子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 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 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万章下》)
    孟子虽然声称他要学孔子,但一生最推崇伊尹,也最维护伊尹,原因是伊尹起于畎亩,位至卿相,匡君救民,改天换地,完整地体现了一个充满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性格。为此,孟子对 伊尹的历史和行事曾着力进行了宣染。《孟子·万章上》篇记载说:“万章问曰:人有言伊 尹以割烹要(邀)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 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 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 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 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 (邀)汤,未闻以割烹也。”
    伊尹最初究意以什么身份见汤,如何得到汤的赏识和信任,说法不一,但在孟子的笔下,伊尹是一位以义道配气最为完美的圣人。其最为难得共处,不在位能乐尧舜之道,非其义不取 ,非其义不顾;在 位能行尧舜之道,以天下为己任,“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孟子·万章上》)
    孟子称道伊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伊尹在朝,不仅管民,而且管君,支持一切正义的人和事,反对一切不正义的人和事。孟子宣扬说:“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例,伊尹放之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 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毫。”(同上)
    太甲是太丁之子,成汤之孙。太丁去世比成汤早,故不得立。汤死,太甲尚幼,故立了太丁之弟外丙,外丙死,再立仲壬。太甲稍长,继位为君,因为颠覆汤时成法,被伊尹放逐。宰相从来是受皇帝管着的,而伊尹却敢放逐无道的太甲,其气之正,之大,确乎已塞于天地之 间,无可复加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
    孟子有一个可贵的思想,认为皇帝并非一定要谁才能做得,有德者当之。他的原则是:“是以惟仁者而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所以当齐宣王 问他关于卿大夫的职责时他明确回答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 ·万章下》)易位就 是挪动位置,把台上的拉下来,换别的人上去。孟子此语一生,致使宣王“勃然变色”。而这正是孟子浩然之气的本质表现。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借与人讨论何谓大丈夫问题时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者,胸中有浩然正气而不可屈挠侵夺者也,而这正是乾道的刚健所在。(作者:任俊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