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人对《易》之经典化的考察 古代神话中的帝王伏羲氏作八卦和六十四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接着孔子作统称为“十翼”的传。《易》和《诗》、《书》、《礼》、《乐》、《春秋》共同成为儒家的经典,根据“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庄子·天运》),表示“六经”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但是之后与音乐相关的乐经亡佚了,而在汉代,《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以上是汉代以来关于《易》的形成与经典化的普遍说法,这是所谓信古的立场。但是到了近代,在中国,疑古派势力抬头,对传统的理解严加批判。 体现《易》与儒家之关联的最早资料是《论语·述而》中的“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从这一点来看的话,孔子在将近五十岁时开始想要学习《易》。 但是对于这则资料,疑古派的钱玄同提出了如下的质疑。① 现今的《论语》文本中写的是“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然而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引用的《鲁论语》中写的是“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种文本上的差异,是汉代人将“亦”改成“易”,以配合孔子作《易传》的传说所造成的。虽然从孔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也是写“易”,但因为原本壁中书就是刘歆伪造的,所以不足置信。按照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存在孔子在五十岁想要学《易》的事,孔子与《易》毫无关系。 如果依照钱玄同的说法,该资料因为和《易》毫无关系,所以并非表示《易》和儒家有所关联的资料。另外,由于“在孔子的时代尚未有编纂完成而成书的《易》”的说法也很有力,因此以往较普遍的说法是孔子没有学过《易》。 然后,日本也同样站在疑古派方法的基础上对《易》的形成与经典化提出新的说法。关于《易》成为儒家经典之时期,津田左右吉在《儒教之研究》中推论说今本《易》是在战国中期形成的。② 在这里,津田主张《易》是到了汉代才成为儒家经典的。另外,平冈武夫《经书的成立》认为,今本《易》是在汉代形成的。③ 此外,也同样将《易》成为儒家经典的时期推定为汉代。 武内义雄在《易与中庸之研究》中认为,《彖传》、《象传》与谈论“中”的《中庸》前半部都是在战国前期形成的;《系辞传》、《文言传》与谈论“诚”的《中庸》后半部都是在秦始皇统一之后形成的;《说卦》、《序卦》、《大象传》则成于汉初。③ 武内还认为,《易》成为儒家经典之时期,是在儒家无法用《诗》《书》来阐明其主张的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以后,亦即秦汉之际至汉代的时候。④ 接着金谷治在《秦汉思想史研究》中承继师说,同样认为《易》是在焚书之后,即秦汉之际至汉代时成为儒家经典。⑤ 金谷更认为,儒家将《易》经典化的原因,在于将人类社会伦理赋予一种宇宙自然界统一秩序的形上根据,以因应秦汉时新的统一国家出现的局势。 以上是关于《易》成为儒家经典之时期的代表说法,虽然各家有些微出入,但多半倾向于秦始皇焚书到汉初之间,而这就成为日本学界的一般说法。 二、新出土资料发现的影响 然而郭店楚简《六德》、《语丛一》等资料的发现,彻底颠覆了历来的一般论点。在《六德》的“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之中,可以看到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名,这与先秦儒家视为经典的“六经”内容完全一致。而且,这里的顺序和《庄子·天运》的“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以及《庄子·天下》的“《诗》以导志,《书》以导事,《礼》以导行,《乐》以导和,《易》以导阴阳,《春秋》以导名分”所说的六经顺序都完全一致。从这一点看来,可以得知在《六德》写成的战国前期(公元前403-343年)时,儒家已经将六经视作经典了。 再者,在《语丛一》中也可看到“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的论述。这种论述表示,最迟至《语丛一》写成的战国前期,儒家已经将《易》《诗》《春秋》视为自身的经典。⑥ 另外,关于《易》的形成时期,上博楚简也带来了重要的资讯。在上博楚简中,《易》共有五十八简,含有三十五卦。这份上博楚简《周易》里,从简头开始显示了卦画、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的连续组成,这与通行本《周易》的文本基本上是一致的。 近藤浩之承继了津田左右吉的说法而认为,战国中期(公元前342—282年)以前可能尚未有卦名的存在,卦爻辞的定型始自战国中期之末以降,到战国最末期之间急速定型。⑦ 然而从战国中期的楚墓之中发现了与通行本几乎相同的《周易》,这表示最迟至战国前期时,已经有与通行本差不多的《周易》存在了。因此,可以说津田或近藤他们的说法已经完全站不住脚了。 另外关于《易传》的形成也是如此,新出土资料的发现正迫使以往的见解发生根本性改变。从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附有《系辞》、《二三子问》、《要》、《易之义》、《缪和》、《昭力》等等的“易传”。⑧ 帛书《易传》与今本“十翼”内容相差甚大,共通的部分只有《系辞传》。该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建于公元前168年,相当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因此帛书《周易》的书写年代可以定于公元前202年之后的汉朝成立后不久的时期。这样一来就必须认为,帛书《周易》所附的《易传》,最迟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1-221年)已经产生。 《系辞》、《二三子问》、《要》、《易之义》、《缪和》、《昭力》等帛书《易传》,其内容皆为孔子对《易》之经文的解说以及对《易》之精神的阐明。帛书《周易》附有这种形式的《易传》表示创作各种《易传》,而将《易》与孔子或儒家相连结的行动,从战国时期开始就一步一步地进行了。这一点也是儒家将《易》经典化的时期大幅上溯至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的佐证。《易》的经典化和秦始皇焚书之间,事实上毫无关联。 因此,主张《系辞传》、《文言传》与谈论“诚”的《中庸》后半皆成于秦始皇统一之后的武内,和主张《系辞传》成于秦汉之际的金谷他们的说法,必须面临毫无成立的结果了。如此,可以发现认为今本《易》成于战国中期以后、《易》是在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之后、秦汉之际至汉代时成为儒家经典等历来说法,都已经行不通了。关于《易》之经典化的问题,我们必须放弃从秦汉帝国的出现来考虑其关联的视角,而把它当作“孔子圣人化”的儒教形成运动之一环来重新思考。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