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王之聘》一文中,庄子则把自己比作了楚国的庙堂祭品: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杨义认为,在这个寓言背后,或许隐藏着某种精神的创伤。因为“楚王之聘”之类的故事于庄子,简直如影随形。对于他这样一位草野人物,尚处在强国地位的楚国许为卿相,这本是不可设想的。但这类故事在《庄子》书中反复出现,尤其是经过司马迁的选择而录入“本传”,就更不能简单地视为空穴来风了。这表明庄子与楚的因缘深于其他诸侯国。 “假如从上古姓氏制度作进一步考察,庄子家族渊源的信息就可能浮出水面。”杨义说,《通志·氏族略》曾有述:“以谥为氏。周人以讳事神,谥法所由立。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氏乃贵称,故谥亦可以为氏。庄氏出于楚庄王,僖氏出于鲁僖公,康氏者卫康叔之后也。”南宋施宿等所撰写的《会稽志》也曾有云:“庄氏,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六国有庄周。”这已是中国古代姓氏书的共识。 而且,庄氏到楚威王时犹有存于楚者,比如《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杨义表示,司马迁的这一笔,印证了楚国庄氏是以楚庄王谥号为氏的。因此,庄氏属于楚公族,应当是可信的。但庄子的年代距离楚庄王已经200余年,相隔六七代以上,只能说是相当疏远的公族了。根据先秦家族姓氏制度,家族直系传人中不准重复出现祖先的名字,但是家族的旁系过了三代以后,就可以用其谥号来给后代命名。庄子作为楚庄王相隔六七代的旁系后人,以“庄”字作为自己的姓来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允许的。由此推断,史料记载楚王请庄子出山,辅佐楚王治理楚国,正是因为他是楚人后代。 迁徙的精神底色 既然庄子是楚人,为什么他要到宋国呢?杨义认为,这与庄子先祖的一次政治避难有关。 这次政治避难是因为楚国的吴起变法。大概在庄子出生前20余年,楚悼王任用吴起,吴起变法的一些规定剥夺了贵族的特权,也就引起了贵族的仇视。楚王死后,宗室大臣们造反追杀吴起,走投无路的吴起便跑到楚悼王的灵堂,扑在楚王的尸体上,贵族们射死吴起的同时,也射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这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因此,被新即位的楚肃王论罪处死的贵族达到七十余家,庄子的家族可能受牵连,避祸迁居宋国。 “如果以上的梳理能得到认可,那么庄子家族便是有国难归的逐民。”杨义说,虽然家族奔宋,但庄子家族毕竟是公族,在那个学在官府的时代,是家族的传统让庄子能够有文化的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