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王立群读《韩非子》:从韩非子解析变革(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历代政治家、历代统治者就感觉法家的妙处可以安邦治国,可以把社会很快地让它安定下来,对不对?我们看汉朝,人们都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好像儒家顶尖了,但实际是吗?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就对他父亲提意见,说他你怎么执法这么严格,你多用点儒生。这在《汉书·元帝纪》里面,汉宣帝很不高兴,张嘴就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就是把这个独尊儒术的实质讲出来了。汉家自有制度,可不是你小子说的光用儒生,是霸王道杂之。霸,法家;王,儒家。是这两家结合的产物,没有说我光用儒生、光用德治的,一语道破天机。再往下读,你看曹操,曹操治天下凭什么啊?“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两手。你说法家行一时之计吗?人家曹操又说,天下安定我用儒家的,尚德行,用教化,用儒家的东西;但是治平和治乱不一样,有事就是治乱,有事我还要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奖励有功者。所以我说,法家的伟大就在于它把社会推动了。而且我们从战国看,真正推动社会前进的就是这几个人: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申不害面韩国改革。你看一看,经过他们的这种改革变法,焕然一新:魏国强大,楚国强大,秦国更不用说,是不是。所以像这种又有理由又有理论又有实践,我们为什么不去弘扬它们,弘扬他们那种对社会这种进步的追求,对社会政治,对社会经济的关注啊?可惜啊,这些人绝大多数都落得了一个悲剧的结局,这又是令我们感觉到非常惋惜的,为什么啊? 
     读韩非大家感到谜团重重,我没有时间解读他,因为一解读这个时间不够了。你就再看吴起怎么死的,商鞅怎么死的。第一,他们个人有失误之处。吴起、商鞅、韩非都有失误之处,他们失误之处除了这种变法过于的严苛,或者有超越了当时人们的理解、超越了人们的认识的地方,还是就是他们自身都不善于保护自己。也就是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变法,或者说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君主,而这个君主一没有,他们自己就成了众矢之的了。对不对?吴起靠着楚悼王支持他变法;楚悼王一死还没下葬,停在宫里的时候,尸体还没下葬呢,那些被他处罚的贵族就围上来了,就要杀他,吴起一点儿办法没有。一个人,这么多要杀他,怎么办?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上,他知道楚国有法律,可能是他们制订的,“丽兵于王尸者夷三族”,就是说死尸躺着,王躺着,如果你们谁伤到了他,用兵器伤到了这个王,夷三族。于是他大喊一声,这是《史记》的话:“群臣乱王,吴起死矣。”趴在了楚悼王的身上,这些人不敢靠近。结果用其他兵器远远地射杀吴起。这是第一。
    第二,严刑竣法,缺少人情味。这就是司马谈说的,可行一时之计,不可长用也。如果他们是大智慧,把儒家东西弄进点儿来,也可能好一点;他们太不会把这个矛盾让它缓和。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商鞅变法成功了,他成功以后,当时有一些人不太理解,就找到商鞅。现在他们理解了,变法好,告诉商鞅:当时我们对你变法不理解,现在理解了,你变法真不错!结果商鞅干什么啊?要按我们现在说,好,你们认识到了错误,行,好好工作,好好学习,挺好吧?商鞅一听,翻脸了,急了:你们这些人,乱化之民,走,弄到边疆去!你不倒霉了吗?承认错误倒变成了敌人了,不说一句倒蒙混过关了,这不得罪人吗!你法再好,你没有人民的支持,人民不理解。
    所以我们想这个法家啊,我们常说,第一不会保护自己,第二作茧自缚,他把一切都奉献了,而自己惟独没有办法保护自己。商鞅跑,跑到一个客店里想住,客店老板不认识商鞅,客店老板说,商君有法,我们店老板要是随便留人,——因为为什么留你?你没有验,出门得有验,——你没有验我留你要连坐。商鞅没办法,商鞅当时狼狈出逃,哪有?自个儿说,我这弄法之弊、我这法律的弊端我也知道了,他自己就受制了。这是我们说法家。
    那么我还感觉,人在不同年龄段读一部书,比如说读诸子经典,感受是不一样的。我接触韩非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呢,是青少年时期,那个时候上语言课学古文,读课外书,我就知道有一个叫韩非的人,很会讲故事,他讲了许多故事脍炙人口,那时候我们读古文,往往以他这些故事作为范文。所以我们看现在的《韩非子》这本书里面,光寓言故事就300多个,我们读起来一点不感觉到非常枯燥、非常乏味,而是非常有趣。所以我们现在许许多多的就习以为常、就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韩非说的。比如像“老马识途”“讳疾忌医”“守株待兔”“视死如归”,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可是我们一看谁说过的,谁讲过的?韩非。那么同时我感觉到,韩非仅仅是战国诸子当中会说故事的人其中一个,战国诸子都会说故事。我们诸位听了好多老师讲的诸子了,你发现,这些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为什么啊?我说这就是当时形势使得他们必然要这样做。因为战国是一个智慧竞争、才华竞争、口才竞争的时代,你要在君主面前、要在众人面前表述你的观点,你必须有犀利的语言,有生动的比喻,那你的观点才被众人所重视。所以他们都非常机智,他们的语言也非常丰富,甚至我可以讲,就是中国古代,我们目前写文章、讲故事还没有超过战国人的。他们的故事都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所以我们觉得读诸子、读经典这是很重要的一条。这是第一个阶段。
    那么第二个阶段呢,是在改革开放前后,也就是八十年代前后,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大学教书了。你比如说,我们过去读《史记·韩非列传》,往往读前面,读到他写的文章,司马迁给转载了,但是到后面人们就不怎么注意了,后面是什么啊?后面就是韩非入秦,李斯害韩非那一段,人们过去对这不怎么重视。那我们讲士人史可就得注意了,李斯为什么害他?韩非为什么死完以后,秦始皇,当时的秦王政并不追究谁害的韩非?我好不容易通过打仗给他得来的他怎么死了,以后我得问问啊!秦王政也是不了了之,所以这里隐含着许多谜团。这个我在前不久讲《李斯》的时候有一个分析,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这儿说了,如果哪位朋友有兴趣可以看一看那个我讲的分析。
    那么近年来,我们再读韩非,越发感觉到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许多思想、他的许多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大到治国,小到修身,我觉得都有作用。
    第一个启示,法术势的启示。法家思想在韩非那儿就形成了法、术、势三种思想,其实这三种思想都是法家几个代表人物侧重的思想。比如“法”是商鞅的,法是干什么啊?很简单,法律、规章制度,治国必须得有这么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所以,这种法律制度是对全体的,不分上下高低贵贱。那么韩非说得很清楚:“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这话我们现在听起来不过时,就是人人在法律面前都一样,法律不能因为是个贵族我就对他采用一种变通的,或者不执行法律了。这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严格执法,在法律面前不分平民贵族之分。“术”是谁啊?术是申不害的,他在韩国搞改革用的是术。其实术我们现在很简单,也很好解释,就是君主处理处理统治阶段内部的上下左右的关系的一种办法,也就是让大臣如何听我的,我如何去驾驭大臣,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管理干部的办法。但是他那个东西有好多是见不得人的,所以我们对这种思想要予以清理。“势”是谁的?势是慎到,他主张势。势也很简单,势就是权势,就是说你君主治国,如果你没有权势,就不能调动下面的臣民,就是我这个君主多圣明,你也没有用。韩非子说了一个比喻,说像尧这样的贤君圣主,如果他没有这个势,没有这个地位,他连三户人家也管不了。所以大家想,“法术势”在韩非那儿就融为一体了,我想这是第一个启示,法术势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