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总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能够尽其天年、寿终正寝的有十分之三;因先天不足或后天不利而夭折的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因为违背自然规律而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呢?正由于过分看重自己,厚自奉养,反而走上了自取灭亡之路。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出外行路不会遇到猛兽,进入战场也不会有刀兵之灾,任何凶物都无法降灾给他。这是为什么?因为他周身无时不在的祥和之气不会激发任何杀气,他没有取死的因由。 “出生入死。” “生”就是从那个原始的生命海洋中出来;“死”就是回到那个原始的生命海洋。人的一生一世就象水:从大海中蒸发,变成云,又变成降水,然后历经千般坎坷,重新回到大海一样。当然比喻永远只是比喻,人的一生要复杂的多,但无论如何,死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所以从“道”的角度来看,就应该是“视死如归”的。 死,就是回家。那么,生当然就是出门游历。生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如果把生作为一种根本的目的,为了生或者生得更好可以不择手段的话,那么就彻底迷失了生的意义。生死之间的流转和这世间的所有事物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只服从于道的。我们对待生死也应该以一种淡然从容的态度去面对,顺应自然、顺服天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对生,既不奢望,也不期待;对死,既不畏惧,也不抗拒。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何时生?何时死?生得长寿亦或夭折、富贵亦或贫贱、俊美亦或丑陋等等,哪里是可以人为地去决定的呢?如果一定要改善,也要在明白“道”的基础上用“道”的原则去改善,哪里是那些非“道”的妄动可以改善的呢? 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很玄妙的,是“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表面上的养生、利生有可能正是戕害生命的根本,缺乏智慧的胡作非为只会是自蹈死路。 为什么“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因为他“动”为的是“生生之厚”。“生生之厚”做的无非就是那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为目”的事,是超越了“为腹”的基本需求的事,那么当然就会“反者道之动”——向你所希望的反面去发展,求生而得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