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用意在于告诉修行道德的人重点应该是在“知”——向内上,而不应该是在“言”——向外上。“知”和“言”其实是一对矛盾,努力求“知”,是个向“道”、向“无”接近的过程;而“言”,是反向的,是向“有”、向外的过程。任何人在“知”的时候就不能“言”,在“言”的时候也不能“知”的。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这段话是内修方法的另一种表达。在第五十二章已经解释过“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句子了,简单的说,就是摒弃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这是内修的第一步,是决定修行方向的。 “挫其锐,解其纷”,“锐”就是锋芒,“纷”就是杂乱。锋芒和杂乱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挂碍:有的来自内心,有的来自外界。有了挂碍,心态就不能圆融,就没法“浑其心”。要消除所有人为的挂碍,就要打磨掉所有的棱角、锋芒,清理、解除所有的杂乱、困扰,这是在为“致虚极”打基础的。 “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收敛起光泽,混同于尘世。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害远祸,更深一层是内修的需要。保持与普通人在外表上的一致有利于保持自己的平常心,“道法自然”,修道者作为一个人,当然应该回归到凡人的平凡。由灿烂归于平淡,化神奇而为凡庸,修道者的终极目标不是灿烂和神奇,只是平淡、从容而已,因为这才是“道”的面目。 玄同,就是与“玄”相同。“玄”,就是“众妙之门”,也就是“道”。只有这样的去修行,才能“同于道”。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这一段话与《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说的是“道”和修养“道德”的人。用了这么多“不可得而”,其实说的就是不为外界任何力量所动的意思。 “道”是宇宙根本法,当然不会被“有”这个层次上的任何东西撼动,放眼整个宇宙,没有能够撼动“道”的东西。修养“道德”的人,内在是完全服从于“道”的,外界所能毁坏的只能是他的物质身体,而不能摧毁、歪曲他与“道”契合的精神。这种与道合一的精神,是“不失其所”的,是“死而不亡”的,是不被任何外力所能撼动的。所以,当然是天下最宝贵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