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陈荣捷:论朱子之《仁说》(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思问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引  言
    朱子哲学思想集中于太极、理气、仁义、中和诸基本观念,继承伊洛之传,复树新见,以与当日盛行之湖南、江西、浙江等学派对峙。故于江西有与陆象山太极之辨1,于湖南有与张南轩等中和之辨2,于浙江有与陈亮(1103——1194)等义利王霸之辨3,而独于仁之主题,并无可与伦比之争,恍若朱子对于仁之概念,并不急急讨论者。其实朱子自三十四岁(隆兴元年,1163)编成论语要义以后,可谓无日不言仁。其说散见其传注、函件、与问答,几无处不是。其讨论人数之多,尺牍之繁,恐比太极等问题,大有过之。其与学者书柬往返之专论仁而见诸文集者有张敬夫(南轩),吕伯恭,何叔京,胡广仲,吴晦叔,石子重,林熙之,林择之,胡伯逢,吕子约,契丈,余占之,周舜弼,周叔瑾,方宾王,李尧卿,陈淳,杨仲思,陈器之,徐居甫。其讨论之热烈,可以见矣4。
    朱子于书札问答论仁之外,又著《仁说》,载《朱子文集》卷六十七。全文只八百二十四字。分两截,上截说仁为心之德,下截说仁为爱之理,并批评以物我一体为仁与以知觉为仁两说之非。后复为仁说图,载《朱子语类》卷一○五。《仁说》一文,经若干年之讨论,三更四改,然后成编,后复润色,总经十有余年,且为之图。显然于朱子心目中比太极、中和、王霸等论,更为重要。此何以故?据朱子自谓,盖亦有不得已者。
    二、动  机
    朱子《答吕伯恭书》云,“此说固太浅少含蓄。然窃意此等名义,古人之教,有其小学之时,已有白直分明训说,而未有后世许多浅陋玄空,上下走作之弊。故其学亦晓然知得如此名义。但是如此道理,不可不著实践履。所以圣门学者,皆以求仁为务。盖皆已略晓其名义而求实造其地位也。若似今人茫然理会不得,则其所汲汲以求者乃其平生不识之物,复何所向望爱说,而知其所以用其力耶?故今日之言,比之古人诚为浅露,然有所不得已者”5。
    此处可注意者有二:一为训释仁之名义,一为著实践履,然必先明仁之道理乃能施诸实行。此亦与朱子先道问学而后尊德性之主张一贯。又答吕子约云,“仁字固不专以发用言,然却须识得此是个能发用底道理始得。不然,此字便无义理,训释不得矣。且如‘元者善之长’6,便是万物资始之端,能发用的本体。不可将仁之本体做一物,又将发用底别做一物也。……大抵仁之为义,须以一意一理求得,方就上面说得无不通贯底道理。如其不然,即是所谓:‘笼侗真如,颟顸佛性’7,而仁之一字遂无下落矣。向来鄙论之所以作,正为如此”8。此番议论与答吕伯恭书之意略同,并伸言必晓得仁之观念,其体用乃可分明。
    又答吴晦叔书云,“大抵近年学者不肯以爱言仁,故见先生君子(指程颐)以一阳生物论天地之心9,则必欿然不满于其意。复于言外生说,推之使高,而不知天地知所以为心者,实不外此。外此而言,则必溺于虚,沦于静,而体用本末不相管矣”10。此处特重以爱言仁,而爱根于天地生物之心,仍从澄清名义入手。
    综上所引,可见朱子《仁说》动机有三。一是当时学者纷纷言仁。张敬夫,林熙之,周叔瑾,杨仲思,契丈均有仁说。异说横生,莫衷一是,尤其是以物我一体为仁与以知觉为仁之说。朱子乃著《仁说》,以清释名义。一为以爱言仁,上基于天地生物之心,使学者免于虚静。《仁说》云,“吾方病夫学者……离爱而言仁,故特论此以发明其遗意。一为纠正体用为二之说。
    三、《仁说》大意
    《仁说》虽短,然意思严密。开始即谓“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上语引程颐11,下语朱子自己所增。朱子继续说明“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12,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在人心则“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13,而仁无不包其发用焉”。
    “故语心之德……曰仁而已矣”。“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其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不穷。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子之教,所以必使学者汲于求仁也”。凡克己、恭敬、忠恕、孝弟,皆所以存此心行此心也。情之未发为性,亦即仁。情之既发即为爱,故曰仁者爱之理。情性分域不同,而脉络相通。然程氏之徒“有谓爱非仁而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本体者矣。亦有谓爱非仁而以心有知觉释仁之名者矣14。……彼谓物我为一者,可以见仁之无不爱矣,而非仁之所以为体之真也。彼谓心有知觉者,可以见仁之包乎智矣,而非仁之所以得名之实也。泛言同体者,使人含胡昏缓,而无警切之功。其弊或至于认物为己者有之矣。专言知觉者,使人张皇迫躁,而无沉潜之时。其弊或至于认欲为理者有之矣。一忘一助15,二者盖胥失之”。仁说所言,大略如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