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概要 周敦颐,字茂叔,学者称濂溪先生,1017年5月5日生于湖南道县久佳乡楼田村,1073年6月7日病逝于江西九江。谥元,称元公。 周敦颐的远祖并非道县人,先世徒居的大致情况为:由汝南(今河南平顶山附近)、青州(今山东兖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周的十二世祖始迁湖南宁远,曾祖父从宁远迁至道州(今道县)。 周敦颐出生在世代书香世宦之家,曾祖父周如锡生有九子,其中文进士六人,武进士三人。祖父周智强是公元960年的武进士,祖父的五个儿子有两个进士,父亲周辅成是1015年进士,官至贺州桂岭令(今广西贺县境内)。母亲郑氏,是龙图阁学士郑向之妹。周敦颐的长子寿、次子焘分别是1082、1088年进士。 周敦颐15岁丧父,舅舅郑向派人接妹妹回开封,周敦颐随母入京,在舅舅督促下攻经读史。20岁那年,郑向得了一次叙例封荫子侄的机会,周得到一个主管祭物的衙门小吏,为仕官前程铺下第一块基石。也是20岁这年,舅舅在杭州知府任上去世,葬今镇江市。次年7月16日,周的母亲去世,与兄同葬镇江(后移至九江),周在镇江鹤林寺内读书守丧三年。周敦颐24岁孝满起服,开始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的州县官生活。25岁任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令。29岁起任郴县县令四年,又在桂阳县(今汝城县)任县令四年,37岁时由桂阳令改知洪州南昌,40岁时署合州(今四川合川县)判官。43岁时外放以来第一次进京,并获得国子监博士衔头,44岁以国子监博士通判江西虔州(即南宋的赣州),职务仅次于知州。周敦颐此次自开封入江西,道经九江,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以故里濂溪为名,筑书堂于莲花峰下。47岁时由赣州移永州通判,50岁时任邵州(今湖南邵阳市)代理知州,在邵州不到半年即升任广东转运判官和提点刑狱。54岁时听说母亲的坟茔被水冲击,故请调南康(今江西星子)知州,这年冬天因病辞官,56岁离开官署回到濂溪书堂,开始为期两年的退隐讲学生活。 周敦颐生长于山青水秀、风景幽美的环境之中,一生嗜好山水,讲求清静,既有道家超尘出世之风,更兼文人揽胜寻幽之好,是一个性格多向的人物。他终生不卑小官,尽心职事,不惮劳瘁,所至能深入民间,与民相得。他办案果断明快,被誉为“一讯立辨”,“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他任郴县令时,第一件事是“首修学校以育人”。他为官清廉,在南昌任上仅一只破箱,几十文零钱,人莫叹服。他巡按到出产端砚的广东端州,定下禁令:“凡仕端者,取砚石毋得过二枚”,贪风顿息。 二、所属流派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理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武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三、思想简介 周敦颐的思想,虽然都是本于《周易》,但却偏重于内在的心注,而没有顾及外在于心注的客观自然之理。这也是理学诠释《周易》的理论特色,表现了理学家的基本思路。 周敦颐一方面由太极以立人极,以诚作为道德本体,从理论上回答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又落实于心胜修养层面,从实践上回答了 “名教中自有乐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的问题,其探索的重点偏于心性内圣之学。力求由内圣通向外王,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儒家的道德理想所追求的“纯心”,是从属于外王事业,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一种必要的手段。因为“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周敦颐依据《周易》的阴阳哲学的原理,把作为整体性的儒家文化价值理想归结为“太和”。《乾 卦.家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太和即天入整体的最高的和谐,既指宇宙自然的和谐,也指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周敦颐认为,这种太和就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价值理想。《乐上第十七》说:“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和,万物咸若”。这是就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言的。《乐中第十八》说:“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 这是就宇宙自然的和谐而言的。周敦颐把太和树立为儒家的整体性的价值理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载的 《正蒙》以太和开篇,并且认为太和即是太极,这个思想是直接受到周敦颐的启发而后形成的。由此看来,周敦颐的思想尽管有所偏重,仍然是一种天人整体之学,一种内圣外王之道,应该置于儒学的大传统中进行全面的把握,而不能仅仅以道德理想主义 或心住内圣之学这些片面的词语来概括。 四、主要著述 周敦颐边做官边从事著述,但流传于世的仅6248字。其中《太极图说》249字,《太极图》标注24字,《通书》2832字,其他诗文、书简、题记3143字。后人编有《周濂溪集》、《周子全书》。 在四川任合州判官时作139字的《养心亭说》,坚持养心至圣的观点,“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提出为人必须寡欲,寡欲才能养心,才能益寿,才有可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在江西虔州任通判时作119字的《爱莲说》,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人应该作改造环境、驾驭环境的主人,而不能是被环境左右的奴隶。 在湖南永州作通判时作65字的《拙赋》,主张为人要拙,为政也要拙。“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中国古代的一些典籍认为,一阴一阳所构成的道,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管子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周敦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和佛教、道教的哲学思想。据陈抟《太极图》,加工改造并创立太极图说。《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名言名句(《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在哲学界的影响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同受业于周敦颐,并为理学奠基人。正如侯外庐的《宋明理学史》所说,二程“洛学才是理学的典型形态。”而二程之学正是湖湘学派的主要来源。二程之学的主要范畴是“天理”的最高哲学范畴。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河南程氏外书》卷一二,《二程集》)二程确立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也奠定了理学的思想体系。 南宋初年,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宏曾刊行《通书》,胡宏亲自为其作序,确立了周敦颐在“道统”中的地位。他说:“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周元公集》卷一,《通书序略》) 王夫之说:“宋自周子出而始发点明了圣道之所由,一出于太极阴阳人道生化之终始”。(《张子正蒙注、序论》) 范文澜说:“宋学以周易来代替佛教的哲学”。(《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周茂叔谓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卦可了”。(《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集》) 在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周敦颐是被列入的湖南籍第一个哲学家(后来还有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四人),并认为“他是对宋明哲学的影响较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道学对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起了巩固的作用。但在当时的世界中,封建还是进步的社会制度。中国就是以它的封建文化领导东亚各国,影响欧洲国家。就全世界范围看,对于中国这一段光荣历史,道学也是有贡献的。” 七、在中国历史地位的评价 北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时期,理学代表人物及学派有周敦颐(濂溪学)、张载(关学)、二程(洛学)、邵雍(涑水学),他们被合称为“北宋五子”。后代理学家对周推崇备至,尊为“宋五子之首”。朱熹认为周敦颐一向被尊为“宋儒之首”。朱熹、张木式还推崇周敦颐为“道学宗主”。 北宋期间,周敦颐就以其高尚的人品、深到的修养和淳正的学术赢得同时代学人的尊敬。黄庭坚说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濂溪诗序》)苏轼写诗赞扬说:“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茂叔先生濂溪诗呈元仁兄》)《宋史》本传概括周敦颐的学术人品说:“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于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宋史.道学传》说:“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肯定周敦颐是宋代理学思潮的开山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