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荀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三)(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文: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性恶》】
    “伪”就是人为。礼义法度都是人为,而不是人性。这一点又显然较孟子为可信。
    倡“人性恶”,却又为何没能走向民主与法制?我以为,这里还应当具备两点才行:一是对人欲的肯定.二是对权力的约束。而这两点,又恰为荀子所不具备。以下分述之。
    既倡“人性恶”,须有对“恶“的肯定,才能对人性抱有善良意味。也才能走向尊重个性与感情.也才能相信人的自律,相信人民能自己管理好国家和自己。而荀子却没有这一点。他把人的诸多自然本性定义为道德上的恶,然后又用礼法锄而去之。这实在是开了后世理学的方便之门。我们看他在《性恶》篇中作为“恶”而列出的“人欲”都是些什么:
    1.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  之欲,有好声色焉……
    2.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3,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4.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考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  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
    从上四例中,除了第四项勉强可以算作人类的毛病外,其他三项.应该都是人的正常欲求。而荀子一律把它们看作是万恶之源,他这样定义“善” 与“恶”:
    所有天下古今所谓的善,即正当合理的公平秩序;所谓的恶,即偏狭危险背离混乱……所以,古代圣人以为人的本性恶劣,认为人性偏狭险恶而不正派,悖理而不顺治……
    [原文: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我想.人的正常欲求既可能是恶的萌蘖地,也可能是善的源泉。也就是说,道德意义上的善和恶,具有同一土壤,那就是人性,所以,人性只有欲,而无道德意义上的善恶。人性属于自然的范畴,而善恶属于伦理范畴。自然范畴内不存在道德内涵。到自然现象中去寻找道德意义,或把道德依据托之于自然法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也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常犯的错误:所以,我以为,哲学史上关人性善之争实际是无中生有的命题。
    人性只是土壤,这土壤中既可盛开善之花,又可盛开恶之花,既可养育善类.又可庇荫毒蛇猛兽。善类与猛兽都寄生于大地,而大地本身却无所谓善恶。况且,即使毒蛇猛兽也未尝不是大自然正常秩序中不可或缺的环;也就是说,也是合于善的目的的。把毒蛇猛兽看作“恶”,只是从人这一个角度而言的:若从一般动物角度言,生物界的首恶当是人。人性属于自然领域,道德属于社会领域。苟子固执地认定人性的自由发展只能产生恶,那他就无法说明礼义从何而来。他既然说: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那么圣人的“伪’又是从何而来?圣人为何能“伪”,既然他们与众人本性相同,他们为何能改恶从善?其动机何在?我真想起荀子于地下一问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