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老子》,揣摩老子的真义,正是因为《老子》中有很多道理,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自有其生命力,确实是思想的结晶,值得我们仔细咀嚼。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老子讲圣人对待宠辱的态度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现在有句成语叫“宠辱不惊”,对待荣辱得失都不在乎,估计就是从老子这句话中演变出来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却截然不同了。老子认为圣人对宠辱都要重视,就好像受到惊恐一样。受到屈辱,会感到惊恐,容易理解,受到尊荣,按常理,该感到心满意足才对,为何也害怕,岂不是陷入恐惧综合症的泥潭里去了。老子认为“宠之为下也”,尊宠并不居于上位,而是居于下位,得到尊宠固然是好事,但是祸福相依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得宠也可能会失宠,所以得到了宠爱并不感到高兴,失去了也并不感到可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患得患失”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就像一个人中了五百万大奖,固然很兴奋,但不久就会陷入恐惧之中,生怕意外之财会招引什么灾祸。前不久就有大奖得主全家失踪的报道,怕人借钱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怕是想隐姓埋名,消失在众人的关注中,平平静静地享受大奖带来的好处。 老子接着讲对待大患的态度,也是要高度重视,就象人们重视自身一样。人人都爱惜自身,这是人类的本能。对待大忧患可不能轻视、忽视,对于存在的忧患,一定要高度重视。正因为我还有这肉体,所以才有大患、恐惧,人死灯灭,我若死后,人世的忧患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因为有人身的存在,我们才有许多的烦恼。由此,老子得出结论,可以为天下奉献自我的人,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掌管。如果爱惜自身,不能为天下献身的人,又怎么能将天下托付给他呢?老子为天下的统治者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无私”,能将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为天下苍生服务,而不是拥有天下来满足一己的私欲。这样的人才配得到天下,否则都不是称职的统治者。 我认为老子的文章主要是写给当时的统治者看的,他把统治者的标准定得很高,希望当时的君主们都能以此为标杆,做到为天下苍生着想,寄希望统治者能听从他的建议,实现他的主张。当时正是各种学说的创始人争相游说诸侯的时候,只有得到统治者上层的接纳,学说才能得到实施,才有可能有益于社会。儒家祖师爷孔子当时奔走于诸侯,四处推销儒家的学说,也没人采纳,只是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家才真正占据了一席之地,从而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老子的学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只到了李唐王朝,因与统治者同属李姓,才大大风光了一番,这也是时世弄人,老子地下有知,也会含笑九泉吧。中国古代文明发达,中国人的思想也相当复杂,儒、道、佛皆有,也说不准中国人究竟受什么思想影响较深,反正中国人见到菩萨就磕头,见到神佛就烧香,什么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只要会法术,在中国都吃得开,西方的耶稣,伊斯兰的真主在中国都有一席之地。老子是本土的名人,也算得上是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对于中国人的思维,也有一定的影响,像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像“出生入死”、“宠辱不惊”、“天网恢恢”等都含有老子的思想络印。我之所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能静下心来,重温《老子》,揣摩老子的真义,正是因为《老子》中有很多道理,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衰,自有其生命力,确实是思想的结晶,值得我们仔细咀嚼。 (责任编辑:admin) |